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清末新式学堂的教师群体是在晚明以来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流趋势下,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随新式学堂的出现,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而产生的.教师群体的产生,源于甲午以来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教育改革思潮的滥觞及近代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重组.教师群体的形成,以1902年南洋公学学潮后成立爱国学社为标志.教师群体产生后,又推动和加剧了这一社会变革的总趋势,二者互动导致中国近代化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2.
清末江西巡抚利用清政府推行新政之际介入新式学堂教育,掌握了新式教育的权力.在此期间,江西巡抚群体逐步地为江西构建了新式学堂教育体系,并实行了创立各类专门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举措.这些举措为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在江西的传播,江西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对江西教育乃至江西社会的近代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江西巡抚群体为江西教育和江西社会的近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教育近代化开始于清末新政时期,期间卓索图盟盟长贡桑诺尔布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成果显著。贡桑诺尔布对近代教育最大的贡献是创办了崇正学堂、毓正女学堂和守正武学堂。在他的努力下,蒙古东部地区开始了它的教育近代化历程,包括建构了新的教育体系,促进了蒙古族人民的思想解放,社会风气发生了重大变化,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  相似文献   

4.
清末戊戌变法与新政改革,均主张“效法日本”,安徽教育近代化在此背景之下开始逐步推进。一大批皖籍贤哲赴日考察教育及相关制度,仿照日本学制在省内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皖籍学子赴日留学,聘请日本教习来皖任教,有效地促进了安徽教育近代化事业的发展。受日本影响,清末安徽教育的近代化过程中,大批具备先进思想的仁人志士走向革命化,为近代中国推翻帝制的革命运动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近代中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留学日本的热潮。数以万计的留日学生回国后,成为近代中国学习日本和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要媒介,不仅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教育向着近代化方向发展。他们传播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译编教科书,解决了兴办新式学堂急需教材的燃眉之急,也把许多新词汇、新术语传入中国,促进了教育内容的近代化。他们在教育行政机关任职和在学堂任教,尤其是创办新式学校,对近代中国兴办新式学校和进行资产阶级教育改革,确立资产阶级教育体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近代留日学生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艰难地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建陆军是一支完全不同于旧的八旗,绿营,湘军,淮军的近代新式陆军,它的创建,是中国军队走向近代化的一个标志,为清末全国军制改革提出了蓝本,在我国近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四川近代教育的出现,是四川近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对近代四川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清末四川师范教育不仅为四川近代教育之嚆矢,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四川近代教育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理应是我们注意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维吾尔族教育近代化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社会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下,维吾尔族传统经院教育向新式学校教育转型;古代孤立分散的私学教育向近代国民教育过渡;旧式宗教教育向世俗科学化教育演变。维吾尔族教育近代化不仅是维吾尔族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化的提升和思想意识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18 4 0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从这时起 ,废除科举制度 ,兴办新式学校 ,教育的近代化顺应时代的要求适时地被提到日程上来。旅大(清末金州厅 ,俄、日殖民统治时期“关东州” ,194 5~ 194 9年旅大地区 )和全国一样 ,教育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艰辛的过程 ,直到 194 5年“八一五”后才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一19世纪 60年代至 90年代清政府内的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 ,开办新式学堂 ,可以说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清政府自 1875年 (光绪元年 )起 ,在筹办海防过程中 ,开始创建一系列军事学校。 1883年 (光绪九年 )旅…  相似文献   

10.
留学生既是云南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解我所急、为我所用的重要力量,也是云南近代高等教育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他们学成归来后投身于云南的教育近代化事业,一是主持云南省教育行政事务,推动教育改革深入进行.清末云南省的教育行政长官,以留学生居多;二是创办和管理地方学校,完善云南的近代教育体制.除担任地方教育行政长官外,还有许多热爱家乡、热心教育的留学生,自己筹资或出资在家乡创办和管理学校;三是亲自执教,身体力行地推动云南教育近代化.留学生所宣传的近代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使近代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从根本上保证了云南教育近代化的推行.云南近代留学生的功绩在于他们的理论与实践都是推动云南教育近代化、推动云南向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方向前进.他们为云南教育近代化作出的努力,为新中国建立后的云南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清末法制改革中,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清政府不得不将法律人才的培养和法律变革紧密结合起来。总体来看,清末法制改革开启了新式法律教育模式,初步建立了法律人才的选拔任用制度,但是因为缺乏实施的诸种必要条件,法律人才的准备不足依然成为困扰清末乃至民初司法制度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1901年清政府开启了十年新政,其中以废除科举和兴办新式学堂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引发了清末社会一系列连锁反应。安徽在新式教育兴办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学务冲突,成为教育近代化过程中不和谐的一幕,其结果不仅使清政府对国家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削弱,学堂受到一定程度冲击,也使安徽的教育近代化受挫,未能产生应有效应。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东北地区作为满族政权的龙兴之地,其教育结构有别于中原地区.清末,列强的入侵和国内动荡的政局使清政府无力维系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东北地区教育发展也被卷入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的洪流.本文通过梳理中国近代教育资料及东北地方史志文献,阐释了清末东北双语教学兴起背景、双语教学机构发展概况及双语教学对东北近代化的影响,探讨近代地方社会双语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影响很大的思想,分析这个思想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不应一概而论给予否定。就它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关系而言,“中体西用”论在构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上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促进了中国教育向近代化的全面转型。这种作用表现为它为中国新式教育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成为其发展的动力;它为新式教育注入了崭新的教学内容,并带来了近代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初步探讨了绥远地区的教育近代化历程。绥远地区的教育近代化发轫于清末新政时期,在近代化过程中,遇到了诸如师资缺乏、经费不足等问题。有关当局虽然作了一系列努力,但就清末至民国以来的总体情况看,无论是近代式学校的数量还是学生人数,绥远地区都无法与内地诸省份相比。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经济、人口、观念的陈旧等因素都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作为中国书院的一个缩影,在清末民初南通教育转型的艰难历程中,书院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由书院脱胎而来的学校,经民国初年之发展,逐渐成为当地普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其次,书院公产为南通新式教育的兴办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经费;第三,部分新学化书院的肄业生为南通新式教育的创办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四,大批新学化书院的肄业生任教于新式学堂,并从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名家,其中不乏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者。  相似文献   

17.
在清末法律近代化的过程中 ,袁世凯占有一席之地。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提拔和重用新式法律人才 ,积极促成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改革和完善近代司法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清末绅士在近代文化教育体制兴起的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各种方式进入新式教育领域,如进入新式学堂接受进一步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和各种报刊.有每件的绅士甚至还跨出国门.留学海外.寻求新知。清末绅士的这一系列活动呈现出他们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过程.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近代社会的变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后,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唤醒下,广大学子以“求学”为良药,纷纷负笈东瀛,近代中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留学E7本热潮。偏处腹地的四川,也出现了留日学生群体,留日的发展蔚为风气。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后,对清末四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方面,留日学生对四川的教育变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进了四川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近代安庆的社会变革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相同步。影响安庆社会变革和城市转型的主要因素是传统素质、西方影响和政治领导。安庆女子教育产生于清末,既是近代安庆社会变革的必然产物,又是推动安庆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安庆女子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教会女校与自办女学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安庆女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