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州鼓词是温州地区最富盛名的曲艺艺术,其影响面波及浙南地区。它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与温州的人文内涵、风俗信仰、审美情趣、地域特征等方面息息相关。2007年5月,温州鼓词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理论界也对温州鼓词引起广泛关注,各种论文、专著层出不穷。因此,本人认为有必要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大体梳理,以利于鼓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2.
温州鼓词始于明代,清初逐渐流行,具有悠久的历史。温州鼓词与诗歌、新乐府、近代曲和杨柳枝词等均有关,承受了古乐衣钵,融合了民间小调,集中了在野文人与民间艺人的智慧。随着当前人们消费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改变,温州鼓词艺术受到强势文化的侵蚀。传承温州鼓词艺术,不仅是保护温州的民间艺术,更是重建温州人文形象与精神内涵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子弟书(单唱鼓词),是中国鼓词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阶段性产物,以清代"旗人"阶层为社会基础产生的一种民间曲艺。自清中叶以来二百多年间,子弟书的创作、研究、编辑、出版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子弟书目录文本的传抄和发行。二是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子弟书的长足发展和研究领域的百家争鸣。三是20世纪末以来:子弟书研究成为融贯中西的国际性学问。  相似文献   

4.
温州鼓词是浙江温州一带的一种说唱形式,其音乐是比较有特色的。其结构吸收其他各种艺术品种的精华,在传统上下句为一段的基础上,扩展出了(两段)四句式、"起平落",以及由"起平落"延伸出的"散慢中快散"等,大大丰富了鼓词的音乐表现力。当今许多地方说唱趋向衰微之际(有的处在绝响的边缘),温州鼓词却在广大农村和城乡结合部、街道社区仍能广为流行。这是值得曲艺界研究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温州鼓词的起源、音乐特点、语言特点几个方面对温州鼓词这种说唱音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使读者对这种音乐形式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以期望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朵浙南奇葩。  相似文献   

6.
温州鼓词是流传于温州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按其演唱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平词"和"大词"。《南游》是大词中的精品,在温州鼓词艺人群体中有"词娘"之称。细研《南游》文本,可以看出当时的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大概面貌,以及以此为生存依托的民众的诉求。  相似文献   

7.
在少先队活动中,特别是队会中,辅导员经常会通过创作和运用各种曲艺形式,讲清道理,活跃气氛,深化主题,感染队员,在他们心中播撒下美的种子。队员们则在自编、自导、自演、自娱的过程中接受锻炼,提高能力,增长才干,促进着自身的全面发展。曲艺植根于民间,服务于大众,融文学、音乐、表演三者于一体,以词叙事,是虚拟表现的说唱艺术,也是在队活动中应用广泛、颇受队员欢迎的艺术形式。曲艺形式生动活泼,地方特点突出,生活气息浓厚,内容与队员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表演可因地制宜,因而为广大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我国大约有400多个曲种,大致可分为说类和唱类。说类包括评书、相声等;唱类包括快板、鼓曲等。音乐性强的鼓曲类曲种,又可分为鼓词、弹词、琴书等。在少先队活动中,经常运用的是相声、快板、三句半、对口词、山东快书等曲艺形式。  相似文献   

8.
宁夏坐唱是宁夏的地方曲艺之一,于20世纪70年代末命名,以后一直活跃于区内外曲坛,获得了不少荣誉,引起了专家、学者及曲艺界的关注.但关于宁夏坐唱的形成却少有学者研究,一是宁夏坐唱命名较晚,这一曲种的研究刚刚起步.二是地方文献资料中少有这一曲种的记载,缺乏资料支持.由于曲种的形成不仅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还与时代背景及曲艺自身的变迁、发展密切相关.将宁夏坐唱放在古代曲艺向近代曲艺转变的大背景下,探索时调小曲、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对宁夏坐唱形成的作用与影响,勾勒宁夏坐唱的形成历程,同时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坐唱的革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曲艺的唱词,都有音韵和谐的特点。唱词可分为两类:一是用弦乐伴奏的鼓词、曲词;二是不用弦乐伴奏的快板、快书、数来宝。另外还有三句半、对口词以及评书中的“诗赞”、相声中的“贯口”等,也都讲究韵律。  相似文献   

10.
曲艺由农村进入城市,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曲艺在城市的演出场所的变迁,对于曲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与大城市曲艺的繁荣相比,宁夏坐唱的城市化特征不够鲜明,但宁夏坐唱进入城市后,伴随着演出场所的固定化,还是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江南民间宣卷是一种古老的曲艺,是江南多种戏剧的重要源头之一.作为一种古老曲艺,其音乐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梵呗,而它的宣唱脚本"宝卷"则产生于北宋末年.  相似文献   

12.
《昭通唱书》是一项广泛流传于昭通民间的具有地方性特色的说唱曲艺艺术。运用相关民间叙事研究的理论方法,在具体的唱书语境中结合唱书文本,对《昭通唱书》的叙事方式及叙事特色等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祁阳小调是湘南地区最受欢迎的地方曲艺,它的形成对当地音乐文化影响很大,也对全省的汉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祁阳小调是以唱为主,曲牌结合,说唱结合,演唱结合,唱伴结合,旋律优美的一种湘南汉民族地方色彩浓郁的民问曲艺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曲艺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体。光州大鼓是以唱腔、说白、敲打、表演相结合的民间曲艺艺术。光州大鼓唱腔可分三种流派,即“南口、北口和花口”,也叫“三张嘴”。南口唱腔旋律性较强,曲调幽柔委婉,很接近当地的山歌、小调。南口唱腔音乐全部为微调式,曲式结构以四句体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临海词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海词调是盛行于当地民间的一种坐唱曲艺形式,曲调优美清雅,是一套较为完整的民间曲艺音乐艺术。临海词调又称台州词调、才子词调或仙鹤调,由南词、昆曲和当地民间小调发展而成的,是浙江省内独特的曲艺品种之一。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韵味,长期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16.
双簧的来历     
清朝时,北京有一个唱单弦的曲艺家,名叫黄甫臣,他唱的单弦曲艺小段,不仅声音宏亮,韵味十足,而且动作精湛得体,风  相似文献   

17.
唱赚是宋代流行的一种通俗讲唱曲艺形式,金代诸宫调与唱赚有多方面的继承、发展关系.(一)诸宫调对唱赚集曲成套的音乐体制的继承和发展;(二)诸宫调对唱赚题材内容大众化创作倾向的继承和发展;(三)诸宫调对唱赚语言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唱赚的艺术精华通过诸宫调的吸收、发展和完善,为元曲的音乐体制、文学特性、语言风格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艺术营养.唱赚也是元曲的重要艺术渊源之一.它对中国戏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唱哈是广西京族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曲艺之一,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笔者从唱哈的地域分布、表演者情况、受众情况以及传承方式等方面对唱哈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考察及翔实的材料分析,文章观点认为影响唱哈生存发展的原因要素主要有:其一外界冲击导致生活方式变迁;其二曲调本身的难度;其三本民族语言的断层;其四唱哈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其五,对民间信仰缺乏全面的认识等。  相似文献   

19.
“老鼠老鼠多可爱,有人偏偏把猫养。主人啊,你家黑猫真可恶,张牙舞爪逞凶强……”这是温州鼓词《老鼠告状》中的一小段,表演者名叫金纬,瑞安市安阳二中初二学生。在网上搜索这段鼓词视频,可以看到舞台上的金纬年纪虽小,却一点儿都不怯场:左手打着三粒板,右手有节奏地敲击放在身前的牛筋琴,身穿红衣,梳着“另类”的小辫儿——头顶一个“朝天翘儿”,两侧是短发,而脑后则是两条麻花辫儿。  相似文献   

20.
《绘图迷人馆捉拿九花娘鼓词》是民国时期出现的说唱文学作品,其故事底本是清代小说《彭公案》之部分情节。鼓词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编,内容上,由公案故事变为才子佳人故事;形式上,由叙事文学变为说唱文学。鼓词与小说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上的差异较大,思想主题则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