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巨制,而且还编辑过许多影响后人的期刊和文集。经他编辑过的刊物《译文》、《文学》、《莽原》、《奔流》、《语丝》、作家文集和美术画册等,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文从一名编辑的角度,对鲁迅的编辑理念与编辑实践做一探讨。鲁迅的编辑理念,与他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他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封建礼教与黑暗制度以及殖民主义者作着殊死的斗争;他在黑暗中呼喊人性解放,主张个性张扬,深切地关怀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并做着…  相似文献   

2.
《楚辞疏》的作者陆时雍,是明代末年思想比较深刻、有一定独立见解的学者和诗论家。他的《楚辞疏》论诗谈艺,多所会心,是明代楚辞学著作中有特色的注本。他的《诗镜》九十卷,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学思想,是较优秀的诗歌选本;其《总论》对七子、公安派、竟陵派既有所批判,又能肯定其长处,加以吸收,从而提出以"真"、"情"、"韵"为基本要素的诗歌主张,反映了诗在内容、形式和表现上的特质,殊为难得。其《诗镜总论》丁福保收入《历代诗话续编》,复旦大学王运熙、顾易生先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伍《明代卷》(袁震宇、刘明今著)将陆时雍同谢肇淛一起列专节加以论述。该书《绪论》说:  相似文献   

3.
子是传统目录学四分法中的重要一支,子书在中国图书史上也以数量庞大著称.自从丛书诞生以后,子书就因其地位重要而被各综合性丛书所收录.但专门以子书为收罗对象的子类丛书至明代才出现.明代后期、清代末期和民国年间及现当代是子类丛书编刻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4.
明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2013一、论从史出,下笔矜慎继《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与《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相继问世,罗宗强教授又穷12年之功,完成《明代文学思想史》,从而在他的中国文学思想通史的建构中矗立了一座坚实的大厦。明代文学流派纷呈,诸体兼备,而向无统摄全体的思想史。以往的文学史著,论及明代,或囿于传统,无视小说戏曲,如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或趋附政治,以所谓"人民性""阶级性"为准的,贬诗文而过崇说部戏曲,如  相似文献   

5.
编辑起码     
2005年最后一期《中国编辑》,要开展“做一本比生命还要长的书”的专题讨论。大约是我为该刊上一期写过题为《一本书主义与一本书运动》的卷首语,在主张上彼此不谋而合的缘故,编者约我为此专题再写一篇东西。出版业内同好,相敬不如相应,况且前一篇写罢,有些意犹未尽,于是应承下来。  相似文献   

6.
编辑挑刺     
从报上两则笑话谈起浙江某报上曾出现一个笑话:1987年4月24日,该报刊出一则《×××宴请泰国朋友》的消息。令人惊讶的是,泰国市长联合会访华团这一天还在外地访问,莫非外宾有了分身术?事后查明,见报稿是一篇按外事计划撰写的预发稿。因计划临时有变,泰国访华团抵杭日期推迟,而编辑一看原稿“昨日到杭”,信以为实,于是就闹出了外宾人在外地,而在杭州举行的欢迎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档案馆,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自1980年增设编辑部以后,档案史料的编辑工作正在积极开展。 从1979年开始,我馆与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作编辑的《东北义和团档案史料》(约五十万字),即将在《东北文史丛书》中专集发行。《明代档案汇编》(明代兵部、辽东都司、山东都司档案)和《忠义军抗俄斗争档案史料》(以上两专题共约一百万字)的编辑工作已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8.
孟志军 《今传媒》2007,(9):0-41
封面、标题和目录.封面是一本杂志的脸面,代表着杂志的形象、气质与宣言.期刊封面除了具有保护杂志内页的作用之外,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推销杂志.封面对于《中国国家地理》无疑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要素.《中国国家地理》的封面边沿是它的刊物标志红色C,是封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醒目.《中国国家地理》的封面图片,都是从几百张候选图片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几乎都是自然地理的内容.例如2004年12期的封面中,有八期都是以自然风光做封面.很少以人为主题做封面.只有在2004年3月推出的国花、国鸟、国树、国石专辑,封面是一个女模特裸露的后背,后背上面印有鲜花,一改过去的严肃庄重的风格,很像一本流行的时尚杂志.  相似文献   

9.
戴文葆(1923~2008)先生从15岁起便开始接触报纸编辑业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工作,编辑、出版了大量哲学、社会科学书籍,如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高名凯的《语言与思维》、陈登原的《国史旧闻》等.他还参加了《世界知识年鉴》的设计与定稿,协助范长江编辑了《韬奋文集》,为吴晗整理了约三百万字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改编和校勘了《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编辑了《严复集》等.戴文葆自早年踏人编辑这个领域,其后便将自己一生所有的才智、心血、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编辑这个传播人类文明、传承文化的事业中,并自始至终以自己是一名编辑而骄傲和自豪.桂晓风先生在《怀念戴文葆同志》一文中说:"戴文葆先生在许多讲话和文章中,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都把自己看作是一名编辑,认为当编辑是人生有幸."  相似文献   

10.
顾颉刚先生在为《崔东壁遗书》写的序言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小故事: 乔松年的《萝摩亭扎记》载着一段笑话。《穆天于传》中有一句“封膜昼于河水之阳”,“膜昼”是人名,“封”是封建。不意有一本“昼”字误书作“画”,作《历代名画记》的张彦远白以为找到一段画史的材料了,就在他的书内写道:“封膜,周时人,善作画。”张彦远是唐代人,那时刻印本恐怕还没有流行,他见到的《穆天子传》,只是手抄本。繁体字的“昼”与“画”,仅一笔之差;抄书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力图钩沉翟理斯《笑林广记》译本,这一中国笑话外译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文本细读基础上评析翟理斯英译中国笑话的得失,探寻中国笑话外传的翻译策略与流通艺术。  相似文献   

12.
明代民歌以其独特的魁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著位置,成为继唐诗、宋词、元曲之后中华文苑中的又一奇葩。明代民歌集多以诗意很浓的名字命名,有些还带有一定的民俗气息,如:《挂枝儿》、《夹竹桃》等,有的干脆名之日《山歌》。1935年中央书店出过一种明代民歌集——《黄山谜》,收人《国学基本文库》,为该丛书的第一集第五种。“黄山谜”这个名称明显与其他明代民歌集不同,没有一点意趣,令人迷惑。著名俗曲研究专家赵景深先生就曾对此产生过疑问,他在《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序中谈到:“《黄山谜》这书名也许不可靠,内容也任意…  相似文献   

13.
陈强 《中国广播》2006,(3):77-77
《乐翻天》节目是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大众生活广播2003年开办的原创娱乐节目,每天中午11:30~12:00播出。《乐翻天》是一档以笑话演绎为主要内容,以男女主持人搭档配合演播为主要形式的娱乐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把一个个精彩的笑话用贴  相似文献   

14.
明代著名学者王世贞,长期来以文学著称于世,但他在明代历史上,也是一位有理想、有著作、有贡献的大史学家。笔者在1983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里将他在史学上的成就第一次向读者作了介绍。此后,我又写了题为《明代大史学家王世贞》一文。不久朋友来信,要我为《中国史学家续传》写篇文章,于是便将此稿按评传要求作了修改后奉上。近年来读书中有些发现,特别是有的文章已经提出,《纲鉴会纂》乃后人假托而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的笑话汇编《笑林广记》中记录了大量有关法律知识的笑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民间百姓朴素法律意识.本文主要围绕着《笑林广记》这本笑话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中包含的民间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6.
谷利平 《出版广角》2018,(15):79-81
《文心雕龙》是我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是中国古代伟大的一部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作为一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在史学上的影响甚至超越了对文学的影响.在古代文学理论中,它对我国古代文学传统建构的影响微乎其微,尤其是明代之前地位一般,并不为人所看重.为了给《文心雕龙》一个客观的历史定位,文章基于古代影响史,对它的性质进行反思,旨在还原《文心雕龙》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17.
明代著名文学家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章丘县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在文学创作上,他反对当时台阁文人复古模拟的文学主张,重视民间文学,认为真诗唯蕴民间,并大量收集整理民谣、谜语、笑话、对联等民间文艺作品,对明中叶文风转变起了开拓作用。著有诗文集《闲居集》,传奇《宝剑记》、《断发记》,院本《园林午梦》、《打哑禅》,散曲《中麓小令》,杂著《词谑》、《画品》、《中麓拙对》等。建国以来,有关李开先研究颇受重视,研究著作和论文时有发表,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小说《金瓶梅》也是李开先所作,于是关于李氏生平、交游、著作和思想的研究也愈发深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喧喧闹闹的研究热潮表象之下,有些最为基本的事实被人们忽略了,甚至是视而不见,从而使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或多或少掺杂了不应有的瑕疵。下面仅就笔者陋见,略陈二则,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崔永元为典型,分析中国电视精英在专业化长征路上的艰难努力。从《实话实说》转道《电影传奇》,及至今天的《我的长征》,在崔永元个性化的探索路径中,折射出中国电视媒介精英的心路里程和精神走向。但来自多方的限制约束了中国电视精英的专业化高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9.
BBC《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与央视《杜甫》同为对诗人杜甫的影像探讨,但在叙事策略、形象呈现上各具特色,其根源在于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BBC《杜甫》作为传递中国文化的尝试,折射出中西方文化认知的严重不对称.打破文化认知不对称关键在于立足中华文化,讲述富有中华气度和人文内核的中国故事,创作更多体现中国独特审美情趣和美学的优质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20.
朱灵慧 《中国出版》2012,(11):52-54
一、引言新时期以来,我国以《世界文学》《译林》《外国文艺》为代表的外国文学译入刊物,以《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译丛》(Renditions)、《当代台湾文学选译》(The Chinese Pen)为主的民族文学译出刊物,均秉承其各自特色,在中外文学文化交流中功不可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学翻译期刊在文化传播中以各具特色的理念和风格建构出不同的文学图景,而编者可通过多种方式在编辑与出版中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