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赛场观众行为失范是当前一个比较普遍的国际性体育社会问题,近年来中国赛场观众行为失范现象在逐渐增多。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赛场观众行为失范的涵义进行阐释,并采用归纳法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出发,分析造成赛场观众行为失范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观众进行道德行为重塑的途径,以期为优化中国体育赛场文化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看台文化建设,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文本分析对赛场看台体育标语进行分析.赛场看台体育标语作为赛场看台文化组成中的视觉部分,是观众情绪表达的载体.赛场看台体育标语的内容与观众的认知、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及世界时事等密切有关.赛场看台体育标语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具体应用,以形成一种场境效应影响观众及运动员情绪和营造比赛现场氛围.目前,赛场看台体育标语存在不文明及管理规范性等问题,从多学科视角提出改进策略:从文化心理学视角倡导看台体育标语人性化建设;从组织管理学角度做好体育赛事组织工作;建立源头预防、过程控制、事后处理的程序化的看台体育标语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3.
球场暴力成因与防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对国内外足球场暴力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认为酿成事端的因素有:1、运动员的不良行为与行凶报复,2、“自己的”队失利后观众的偏激行为;3、“自己的”队取胜后观众的狂热行为;4、观众介入比赛而引起暴力:5、组织工作不当。之后,文章着重对“五.一九”事件进行了剖析,认为酿成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此文章认为,要防范足球场的暴力,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即不断改革、完善经济、政治体制;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广开青年的剩余精力发泄渠道:提高裁判员的业务水平;改进体育宣传与赛场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对体育“暴力”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通过对宗教仪式和竞技体育中"暴力"文化的比较研究,从暴力与集体记忆、暴力与社会秩序、暴力与"虐恋"文化3个层次,探讨竞技体育"暴力"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以及它所隐喻的社会结构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竞技体育犯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竞技体育犯罪时,应明确竞技体育犯罪与刑法中普通犯罪的区别;将黑哨假球现象纳入<体育法>,并与<刑法>有效衔接;区别体育博彩和赌博,依据<刑法>打击赌球行为;在我国的反兴奋荆法律体系中强化和细化刑事法律制约机制;应建立犯罪控制与预防机制对付观众赛场暴力;应协调行业法规与刑事法律对付运动员的赛场暴力;对违规取得竞赛资格、体育经纪行为越轨等可能涉及犯罪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论"圈子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综述、咨询等研究方法,对"圈子体育"的功能、形成的动力机制和对建设和谐社会作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圈子体育"具有健身功能、教化功能、行为规范化功能、亲社会功能、凝聚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兴趣、体育健身的动机需要和经济生活改善是形成"圈子体育"的动力机制."圈子体育"具有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有利于倡导文明新风、乡风形成等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赛场管理"、"观众管理"的角度看待球迷暴力行为,更多的是怀着一种主流价值观的规范,或者责任伦理学的观点。而将球迷暴力行为看做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分析其社会意涵,发现:球迷的暴力行为既是球迷对自己的一种绝对而全面的自我肯定,也是对"对手"的否认,是球迷实现社会认同的一种方式;而之所以摆脱不开暴力的使用,是因为球迷暴力"自身具有目的"的一面,对球迷而言,暴力具有内生的吸引力和无法取代的情感意义。球迷暴力是一个有"意义"的社会行动,它不仅代表了一种从属于主文化下的球迷暴力亚文化,还能够构建产生社会意识与团结的集体记忆。管理部门首先要做的,是正视社会层面上球迷暴力行为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绝不仅仅是简单的"镇压"。  相似文献   

8.
运用田野调查法对侗族"舞春牛"文化生态的环境、变迁历程及体育价值等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侗族"舞春牛"是侗族立春时节的民俗活动,是侗族宗教思想、生活方式、农耕文化和民族特性的历史沉淀,是一种亚体育文化形态的活动形式.侗族"舞春牛"的文化生态变迁,是侗族地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历史缩影.侗族"舞春牛"具有健身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其发展与国家的民族政策、文化政策、体育政策等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民族传统体育"是社会存在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既不以尧存,也不为桀亡。"文化自觉"是人类在文化现象中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它是文化发展的理念和手段。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唯物辩证法等方法阐述了"文化自觉"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辨证关系:(1)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的本源、发展、提供认识的工具、最终目标起到主导作用;(2)"文化自觉"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及其能动作用。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加速我国社会文化转型,维系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奥运赛场的观众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运会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大型体育盛会是体育精神和人类文化的集中表现,2008年奥运赛场观众组织得如何,观众素养的高低以及赛场的文明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形象,甚至直接关系到奥运会的成败.以奥运为契机提高我国赛场观众道德,进而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的道德素质有必要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精神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研究和对比其他国际赛事经验后认为:观众公共道德及比赛基本礼仪的赛场观众道德素质需要提高,从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完善体育组织建设以及提高观众自身道德素养等三方面来入手.  相似文献   

11.
在比赛和训练中,“时机”与“时机感”问题,始终成为教练员、运动员非常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足球人文环境的内涵与结构,根据“人文环境理论”提出了优化人文环境是“校园足球”和谐发展的根本。通过总结当前足球人文环境发展的掣肘因素,提出机制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孔子在文学上有不少独到的认识,形成了他颇具个性的文艺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发端.文章着重探讨了其"文质观",在阐释其内涵的基础上,试图结合孔子的经历思想进行分析,力图打破就"论"而论,零碎散乱的思维模式,从而全面、准确地认识、评价孔子的"文质观".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吸收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和气功等文化精华,形成了一整套锻炼方法,具有保健、养生、增强体质和开发潜能的效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初学者对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很难理解,文章针对这一问题从太极拳中的“力”与“劲”的关系、力学简析和强身作用几个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陈彩燕 《体育学刊》2007,14(7):10-14
通过对美国体育思想发展的回顾,分析美国当代学者对体育的认识,进而辨析“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两种观点的异同,得出以下结论,即“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两种体育观的主要分歧不在体育手段上,而是在体育目的上。“通过身体的教育”目的众多,与目的的唯一性不符,在实践中表现为教授运动技术,目的是否得以实现无从知晓;“针对身体的教育”目的明确,就是完善人的身体,、在实践中表现为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  相似文献   

16.
"虚"与"实"是辩证法中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虚与实作为矛盾的双方,贯穿于武术运动的各个环节,虚可变实,实可变虚,虚实相生。文章从虚与实的释义、虚实的文化、技术层来详尽阐释其在武术中的作用。武术正是有了虚实,才使这种"战斗语言"更神秘,"虚""实"让武术进入了一种变幻莫测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该文主要让人们了解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重要拳种 ,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推手也即搏击为其运动形式。论述了在习练太极拳时首先要了解它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 ,并要熟知 :“武”是太极拳的内涵、“舞”是太极拳的表现形式、没有技击含义的“舞”不是“武”、“武”和“舞”是互为基础 ,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等。正确认识太极拳中的“武”与“舞” ,尤其是“舞”在太极拳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从而 ,因“舞”而健身和有“武”而防身的双重价值得以实现 ,使太极拳运动得以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8.
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理论基础、训练周期观、早期专项化训练观、"元因素"主导地位观对"一元论"训练理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进行了辩证分析。结果表明:(1)两者注重的训练内容不相同;(2)"一元论"训练理论是对"二元论"训练理论的延续和补充;(3)两者研究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视角不相同;(4)两者"元因素"主导地位的共同点是运动成绩。通过对两种训练理论内核的辩证分析,导出"一元论"训练理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是协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关于太极拳的研究大多围绕教学展开,缺乏在社会背景下对于太极拳传承的专门研究。笔者以文献研究法、走访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城镇化建设中太极拳的传承进行研究,针对太极拳传承中出现的危机,提出对策:通过新媒体传播太极拳;政府鼓励企业定期举办太极拳赛事活动;加强城市宣传力度,推广太极拳;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就业岗位,正确传授太极拳拳理及技法;正确引导人们的健康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论整体设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整体设置"是人体在"复杂调控网络"统率下的一项本质功能。它自动地贯串于运动训练的全过程。正确地研究认识之,会大有裨益;无视其存在和作用,会对训练工作招致重大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