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数字阅读素养作为数字时代公民必备的一种新素养,受到社会普遍关注。近年来,不同国家、组织机构、学者开展了数字阅读素养的相关研究。数字阅读素养是胜任数字阅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数字阅读素养框架构建是培养或涵化数字阅读能力和品质的前提。文章在对PISA、PIRLS、NEAP、ORCA、PIAAC等5个国际数字阅读素养测评项目,国内17个数字阅读素养框架,共22个框架梳理、比较的基础上,建构了公民数字阅读素养结构框架,框架分为4个一级维度及12个二级维度:(1)数字阅读意识维度(数字阅读态度和情感、数字阅读兴趣和动机);(2)数字阅读知识维度(数字技术知识、数字资源知识、数字阅读知识);(3)数字阅读能力维度(定位获取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反思评价能力、交流创造能力、元认知能力);(4)数字阅读伦理维度(隐私安全、规范道义)。  相似文献   

2.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数字阅读成为大学生的首选,但大学生在数字阅读中出现的浅阅读、碎片化、轻思考和易沉溺的问题也反映出其数字阅读素养亟须提升。通过对数字阅读素养概念和内涵的解读,针对大学生数字阅读意识不强、能力不强、道德需提升以及需要加强评估和反思等问题,从培养深阅读习惯、提升数字阅读能力、端正数字阅读行为、注重批判阅读思维培养等角度构建大学生数字阅读素养提升策略,以期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型的数字媒体的出版及其阅读方式的生成,以一种新的姿态冲击着现代出版业.数字阅读实现了阅读形式的多元化.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出版方式,体现了数字出版和数字化阅读的双重特征.数字出版是网络技术和出版技术的融合,是传统出版方式的继承和发展和技术补充.传统出版方式与新型数字出版方式的共同存在与相互促进,将给出版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各种终端产品的日益普及,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获取资讯和信息的一种重要而日常的阅读方式。但数字阅读也有着很多缺陷,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体验、阅读行为甚至阅读态度。图书馆学科馆员应该强化对大学生数字阅读的引导与指导,使他们在数字阅读的同时也兼顾传统的纸本阅读,从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各种终端产品的日益普及,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获取资讯和信息的一种重要而日常的阅读方式。但数字阅读也有着很多缺陷,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体验、阅读行为甚至阅读态度。图书馆学科馆员应该强化时大学生数字阅读的引导与指导,使他们在数字阅读的同时也兼顾传统的纸本阅读,从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网络》2010,(2):17-17
2009年6月19日,“上海地区图书馆2.0与社会性阅读”研讨会在苏州举行,会议聚焦“数字阅读”,探讨Web2.0给阅读带来的新变化。图书馆为人们呈现出“全民阅读”的新态势,以网络和手持设备为主要载体和工具的“数字阅读”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多样化的数字阅读方式。学习者的阅读策略选择、过程管理与控制等关系到阅读成效的元认知要素日益受到教育与心理领域研究者的关注。然而,面对自然的阅读过程,尚缺乏伴随式、无涉性的元认知监测与分析方法支持。研究依据学习投入理论,从学习投入的方式、力度和调控三个维度构建数字阅读元认知投入分析框架;结合数字足迹研究方法,挖掘数字标记隐含的注意力保持和控制、阅读速度与策略等特质,提出基于标记足迹的元认知投入分析方法。大学生数字文献阅读活动研究发现,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下,自主阅读是学习者元认知投入的主要方式,注意力保持时间和干扰控制反映出学习者不同的元认知投入力度,阅读速度和时间管理是学习者元认知投入调控的直接体现。最后,讨论了基于数字足迹的元认知投入分析对阅读实践和相关研究的启示和局限。  相似文献   

8.
提升大学生数字阅读素养是“十四五”时期推进数字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探究数字时代大学生数字阅读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意义重大。在阐述数字时代加强大学生数字阅读素养重要性的基础上,文章分析大学生数字阅读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宏观层面提出政府制定与出台相关数字阅读教育政策、加强网络监管、搭建全国网络资源平台的相应对策;从中观层面提出高校推动数字阅读课程化和制度化、加强高校教师对大学生阅读指导、完善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相应对策;从微观层面提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数字阅读观、明确数字阅读目标和养成良好数字阅读习惯的相应对策,以期提升大学生数字阅读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电子课本是伴随个人数字终端的发展及数字阅读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数字学习资源形式.作为一种用于学习的数字阅读产品,电子课本的设计需要超越数字阅读的需求从而为教学提供支持;作为一种泛在技术条件下的新的技术产品,电子课本的设计需要超越知识授受的需求从而应对教学方式变革的挑战.本文以研制电子课本国际标准的经验,在分析电子课本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连接阅读与学习以及支持教学方式变革的角度,对电子课本的概念模型、信息模型进行了介绍,并通过一个电子课本的实例,介绍了如何利用电子课本实现教学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网络阅读的兴起,使国民传统阅读率明显下降。国民阅读遭遇危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下,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应该并行不悖,相砺相长,相得益彰,并据此选择应对阅读危机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卫波 《现代语文》2013,(8):120-122
数字技术及网络的普及,推动人们的阅读方式正从传统阅读向浅阅读变迁。所谓"浅阅读",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更多是与传统阅读相比较而对其加以认识,如阅读内容的通俗、大众化,阅读方式的快速化、浅表化及阅读态度的娱乐化、休闲化倾向等等都是浅阅读的表征。作为社会和技术发展的衍生物,浅阅读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浅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自学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下面从以下几方面阐述阅读的现状及意义和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一、数学阅读的现状及意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近日,笔者曾就“数学阅读”的意义及方法向我校高中学生问卷调查,调查表明:85%的学生认为阅读是文科的事,数学是理科,不需要阅读,只要会做题就可以了,73%的学生解题时不是先阅读条件,而是先看题目中的数字,然后作答.  相似文献   

13.
陈晨 《华章》2010,(10)
支持数字阅读、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网络技术介绍.  相似文献   

14.
今天提到阅读,人们除了“书”之外,还会想到Ipad、手机、电子书等,也因为这些载体的存在,使得阅读无处不在.随着社会的需求、技术的引导、市场的驱动,“移动数字媒体”在数字化时代的冲击下应运而生.文章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移动数字媒体,总结移动数字媒体阅读的优势和弊端,并对移动数字媒体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下的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方式。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大学生数字阅读动机量表对692名民族预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民族预科大学生数字阅读动机水平较高,在生源地和成长经历上存在差异;时间管理倾向与数字阅读动机显著正相关,且能够预测数字阅读动机水平。综合研究结论,文章从培养时间管理的能力、确定数字阅读的需求、拓展数字阅读的形式等角度提出民族预科大学生数字阅读动机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数学学习离不开阅读,数学阅读过程包含了对文字、数学符号、数字术语、公式、图表等内容的感知和认读.《新课标》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将阅读理解题放人教材内容,在中考及各类考试中亦作为一种常见题型.因此在教学中.进行阅读理解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数学语言的抽象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知识的符号化、逻辑化的特点,因此数学阅读也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本人结合近几年的教学谈几点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民阅读环境和阅读习惯发生巨大改变,数字化阅读方式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基于此,研究从文献计量、社会网络分析和共词聚类分析角度对国内数字阅读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国内数字阅读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呈现一定的跨学科特点,但并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而研究主题则集中在数字阅读基本问题研究、数字阅读与数字出版问题相关研究、数字阅读与国民教育问题相关研究以及数字阅读用户群体相关研究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数字阅读大行其道,而作为数字阅读产品源的数字出版也借此走进春天。据估算,目前出版行业图书总存量约为294万种,假设60%图书转化为电子图书,预计每种图书需求量将会从目前的750册增加到1500册。则总需求约为26.46亿册,按每册电子图书3元计算,收入增加约为79.4亿元。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中,一部分同学对阅读图表.特别是以数字统计形式出现的列表怀有某种莫名的畏惧,在一系列数字面前感到头绪纷繁,好像找不到感觉,从而无法解读出数字背后的历史,或者是很困难。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现代图书馆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现代图书馆应紧跟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应对数字阅读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