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对阅读的认识阅读对于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美国研究阅读的专家吉姆·崔利斯说:"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夫人芭芭拉·布什说:"给孩子读书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它是送给孩子终生享用的最佳礼物。"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总之,人能从阅读中学习,获得乐趣,变得越来越聪明,变得越来越有品位,从读书中获得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2.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也说过:"读书能给人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要实现有效阅读,还需掌握必要的阅读技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自然就是教给学生阅读技能。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认为,一篇课文的教  相似文献   

3.
刘波 《河南教育》2022,(1):30-32
前不久,我认真阅读了上海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常生龙的《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一文,深有感触.他用"七巧板"来描述自己的由七个模块组成的阅读体系:学科的本体知识、教育管理的知识、课程建设的知识、脑科学与学习心理的知识、资源整合的知识、教育哲学的知识、"五育"并举的知识.常生龙老师的阅读体系有其个性化的特点,不能简单复制.但这可...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享受文章带给我们的情感和知识.阅读分为"深度"阅读和"浅"阅读,"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目的的阅读形式;而"深度"阅读则是以提高语文水平和学识修养,并且陶冶自身情操的阅读形式.在我们的印象里,语文课本就是一篇篇优秀文章的组合,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提升我们的知识水平.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这里的阅读能力就是指适度的"深度"阅读.阅读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教师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深度"阅读,学习语言文字知识,体会作者的深切感情.  相似文献   

5.
正阅读是一种至为美好的人生体验。在我们的语言中,有着许许多多给人以美好想象的描述阅读的隽语嘉言。比如"黄卷青灯"——即便生活清贫,依然苦读不辍,因为阅读会填补再多物质也无法填补的虚空;"悬梁刺股"——为了汲取知识,想方设法与自己的倦怠作战,因为只有读书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比如"雪夜闭门读禁书"——这更是昔日文人最感刺激和满足的精神享受,因为此情此境没有人  相似文献   

6.
疑问,学之方法,知识的积累来源于多学多问。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介,提问能让学生更为主动地思考阅读文字背后的含义,因此,提问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工具。但纵观当今课堂教学,有思考的"问"在不断地减弱。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敢问""会问"关键就取决于我们给予学生怎样的课堂。  相似文献   

7.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是初中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做好课内讲读课各种知识、方法传授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自读课,它更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法国结构主义者阿尔都塞提出了"根据症侯阅读(symptomatic reading)"策略,要求读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创造性地利用相关英语知识和非英语知识去解读阅读材料,在阅读时要发掘出埋藏在文章深处的"总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里,我们把有创意的阅读,简称为"创读"."创读"与"实读"是阅读的两种方式."实读",即实实在在地读,努力读出文本的本来意思,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这是一种"再现式"的阅读.而"创读"则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观、知识积累等对文本进行有创意地理解,即在掌握文本本来意义的基础上,把作者想说而没说的话说出来,把作者没有想到的想出来..  相似文献   

10.
不能说我们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没有下功夫,但现在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经过了非常严格而且密集的"高考阅读模拟训练",但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进了大学或走入社会却不会读书,甚至根本没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是中学阅读教学的最大失败!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每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或按"考点"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模拟训练时,阅读过程中应有的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却消失了--一句话,作为阅读主体的"人"失落了!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教师眼里,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先把文章大卸八块,然后预先设置好一个个"问题"去"引导"学生.这实在有些"请君入瓮"的感觉.遗憾的是这些"君"常常不大买账,半天入不了"瓮".阅读当然离不开对"问题"的研究,但既然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那么这"问题"是不是也应该来自学生呢?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把课文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去质疑呢?  相似文献   

12.
正自有文字以来,阅读便是人类一种美好的人生体验。在我们的语言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给人以美好想象的描述阅读的隽语嘉言。比如,"黄卷青灯"—即便生活清贫,依然阅读不辍,因为阅读会填补多少物质所无法填补的虚空;"悬梁刺股"—为了汲取知识,想方设法与自己的倦怠作战,因为只有读书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雪夜闭门读禁书"—这更是昔日文人最感刺激和满足的精神享受,因为此情此景没有人可以打扰你思想的自由驰骋,妨碍你精神的任意翱翔……  相似文献   

13.
正培根曾经说过:"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采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完美的审美体验,真正做到"悦读"。要让学生进入悦读的状态,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审美体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领悟文本内涵的同时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在自主阅读中挖掘阅读潜力,发展阅读思维。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读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阅读生活正在逐渐滑向"浅阅读"。现在,出版界流行"读图",流行"戏说"、"水煮"、"麻辣",流行"快速、快感、快扔"的"15分钟主义"阅读,甚至有人提出,深度的人文阅读已不再重要。人文阅读的现状也的确不容乐观。长江文艺出版社为了启动100部名著经典阅读,曾喊出了"我们不要戏说,我们要经典"的口号,将阅读跟崇高精神生活直接挂钩。但有人担心,那些读惯了简写、节录,崇尚娱乐化阅读的新一代读者很可能不会接受。  相似文献   

15.
"物态变化"作为"热现象"的重要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有关中考"物态变化"的命题已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从单一的物理学科向多学科渗透转变,从考查记忆知识向通过创设物理情景来识别、探知转变等,出现了阅读题、设计题、探究题以及学科综合题,注重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6.
贠旭 《华章》2011,(22)
"商务英语阅读"教材的种类繁多,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阅读"教材的选编缺乏联系,不利于学生总体上把握学科精髓."阅读"材料的注释浮于形式,不利于学生掌握、应用相关知识."阅读"材料的选择与注释应该联合经管专业相关的教研力量协同工作.  相似文献   

17.
高婷 《林区教学》2020,(11):103-105
PISA测试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基础教育评估项目,其对参测国家(地区)15岁的学生进行阅读、数学、科学素养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深度测评,因此被称作"教育体检报告"。PISA2018我国取得三项关键素养"全球第一"的好成绩,但我们也应关注基础教育存在的教育公平问题、学习效率问题和阅读推广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正处在一个功利化的时代,就连"阅读"这样一个精神性、价值性活动,也被一些学校窄化为应试的工具:阅读后的知识"考级"、刷题、知识竞赛等。阅读不是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而是为提高"语言素养"从而达到在语文考试上获取高分的手段。当今,恐怕没有哪个学校没有课外阅读活动,但是这种阅读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本身,而在于"通过阅读",着眼于人格完善、人的全素养的发展。尤其是阅读后的"延展行动",引导学生参与家庭和  相似文献   

19.
<正>阅读是人类自有文字以来一种至为美好的人生体验。在我们的语言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描述阅读的隽语嘉言,给人以美好想象,比如"黄卷青灯""悬梁刺股"……可是,这种人类与书本深度接触且甘之如饴的情景,似已渐行渐远。曾几何时,在人与书之间突然冒出了一个"第三者"——电子阅读悄然出现。随着Wi Fi信号以一种无孔不入的态势席卷生活的每个角落,随着电脑的便携化和手机的智能化,阅读变得无比简捷、丰富和多元,人们随时随  相似文献   

20.
正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现实中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认为教育是为了"训练"人、"塑造"人,其实这是外在方面的,教育还要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生成"人"、提升"人、"树立"人。教育给人以道德,道德是一种修行,所以教育就是引领人成人;教育给人以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所以教育改变人生。可惜我们很多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