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容鑫 《新闻前哨》2022,(14):29-30
自从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概念以来,这一话语交流空间便借助各类媒介形式不断发展。2013年以来,随着新媒体普及,公民参与网络公共领域讨论方兴未艾。本文对2013年至2020年的网络公共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整合为以下三类进行简述:对现有网络公共领域提出治理意见;对现存的具有公共领域属性平台的研究;对网络公共领域传播内容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范榕 《今传媒》2014,(12):54-55
南希·弗雷兹对《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解读,探讨的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中的平等问题,她批判了理论的四个基本假设,即平等、单一、公私对立、社会国家对立,提出了建立女性公共领域、争取话语权等看法。文章从弗雷泽的女性公共领域理论出发,指出其批判思想的片面,认为公共领域应鼓励多元声音,但建立多个公共领域的想法并不实际。  相似文献   

3.
姜璐 《新闻世界》2013,(2):61-62
微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和创造了全新的信息空间,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良好平台。本文引入公共领域理论,在剖析公共领域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将微博置于传播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框架中结合一些微博事件探讨微博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马静 《当代传播》2006,(5):69-71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论述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兴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哈贝马斯非常重视人类传播的重要性。目前,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进行研究的论述非常之多,但将广告这一具体的社会活动与公共领域理论结合起来研究的人却很少,所以本文结合广告史和媒介发展过程,对广告的发展如何影响“公共领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刘森 《新闻世界》2010,(6):183-184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切入视角,将哈氏的公共领域植入到中国的实际中进行考察,概括分析中国语境下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并就博客对建构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的贡献和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当前围绕公共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的热点之一,但是在这些研究中往往突出了我国当前公共领域发展的成绩,却忽略了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所具有的特殊历史性。本论文旨在对我国公共领域研究中存在的意识形态建构、本土化以及本土化的适用性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最后指出当前我国要在考虑自身具体国情的前提下发展公共领域,以更为理性的态度对待公共领域本土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围绕公共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的热点之一,但是在这些研究中往往突出了我国当前公共领域发展的成绩,却忽略了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所具有的特殊历史性.本论文旨在对我国公共领域研究中存在的意识形态建构、本土化以及本土化的适用性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最后指出当前我国要在考虑自身具体国情的前提下发展公共领域,以更为理性的态度对待公共领域本土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柴燕宾 《今传媒》2011,(10):17-18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网络技术升级到web2.0阶段,以BBS、博客、播客、维客等为代表的微内容短时间内也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由于微内容的主体的广泛性、大众化与多元性,信息交流系统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以及内容的批判性和质疑性,契合了公共领域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因此对公共领域在信息时代的构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微内容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网络环境中集结公共话题,并对此展开争议与辩论,最终促使趋同意见的形成。在微内容的机制之下形成的网络公共领域,其拓宽了信息的来源,使人们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不同观点得到交流与碰撞,并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但是由微内容构建的公共领域也存在着相对不平等现象,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了各种力量的侵蚀,另外其个人性也会削弱公共领域的理性基础,多元化特征也带来了公共领域的"碎片化"等问题,必须对其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9.
汪靖 《新闻传播》2014,(3):98-99
西方"公共领域"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有着不同的意涵。一般认为,汉娜·阿伦特、尤尔根·哈贝马斯、理查德·桑内特是研究公共领域最重要的三位理论家。基于此,旨在对阿伦特、哈贝马斯和桑内特的"公共领域"思想嬗变进行梳理,分析"公共领域"在不同时期所具备的特殊意涵,并试图探讨不同的公共领域观念对传媒的不同论述。  相似文献   

10.
贠强利 《今传媒》2012,(12):15-17
都市报在我国发展已近二十年,对我国公民言论自由扩展与实践,和公共领域构建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现阶段,公共领域构建问题仍然令人担忧。都市报在公共领域构建中起到的作用使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兴趣对其进行研究,而都市报自身又有诸多限制,如何破解和规避这些限制成为都市报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关键。本文简单勾勒了我国目前公共领域现状,并对都市报发展的限制做了梳理,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期待能对都市报在构建我国公共领域中的作用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貟强利 《报刊之友》2012,(12):15-17
都市报在我国发展已近二十年,对我国公民言论自由扩展与实践,和公共领域构建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现阶段,公共领域构建问题仍然令人担忧。都市报在公共领域构建中起到的作用使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兴趣对其进行研究,而都市报自身又有诸多限制,如何破解和规避这些限制成为都市报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关键。本文简单勾勒了我国目前公共领域现状,并对都市报发展的限制做了梳理,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期待能对都市报在构建我国公共领域中的作用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燕 《新闻世界》2010,(11):155-157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将"公共领域"概念化,并指出媒介是公共领域的勃兴力量。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么微博能否成为公共领域重构的一个契机呢?本文阐释了公共领域的特点和意义,并通过对微博特征的分析,探讨微博如何重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3.
吴颖 《新闻世界》2012,(3):36-37
近年来,电视情感节目在荧屏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私人情感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的风行,凸显的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危机,即传媒在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不恰当地将私人领域放入公共领域。本文以电视情感节目为切入点,探讨在当今社会媒介环境下公、私领域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对传媒的影响,并阐述如何正确发挥传媒在构建公共领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博客公共领域形成的可能性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博客汇聚了大量的“私人”参与其中,借助最具独立性的沟通媒介,在博客世界里进行批判性讨论,并达成共识,具有形成公共领域的可能。相比传统的公共领域,博客公共领域有着不同的特征。从当前博客发展的状况来看,博客公共领域亦有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传媒与公共领域问题,中国学者从传播学角度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当前我国传媒与公共领域问题的研究脉络,从传媒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构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前景以及路径选择等几方面勾勒出当前我国学术界研究此问题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16.
张广宁 《新闻世界》2011,(12):140-141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我们社会生活当中一个领域,其间能够形成公众舆论一类的事物。”这一空间是对所有公民开放的,能够保证他们自由地集会和聚会,表述开口发表观点。张季鸾先生早在1931年就提出了“报纸应为公共论坛”。这一观点似乎与哈贝马斯的公共舆论领域不谋而合。张先生重视舆论,《大公报》以他的言论而著称。本文试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观点的基础上对(《大公报》如何建构公共论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发展迅速的网络技术直接导致网络媒体的崛起,网络媒体公共领域业已成型并且对公众生活方式和认知思维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基础对网络媒体公共领域基本内涵和网络媒体公共领域构建与治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赵亿 《新闻传播》2012,(1):20+22
本文对公共领域理论及其存在价值进行了梳理与探讨,认为公共领域是一种独特的理论范式,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基本价值与理想,对我国的社会现实,包括民主的发展与完善、媒介的管理等都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7,(11):39-44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广告和公共领域的表现形态和功能都发生了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多样化。首先,由于新媒体公共领域的影响力及其向私人领域的成功扩张,赢得了广告的眷顾;其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资本在网络新媒体领域加速扩张,互联网产业的高度集权化倾向,导致对公共利益的不断冒犯,以消费意识削弱了公民意识;再次,广告对公众的信息获取、信息质量、信息形态的制约影响了公共领域的形成;最后,新媒体广告通过精准营销、口碑传播和非市场化操作重新定义了它和公共领域的关系,有可能使公共讨论和舆情民意受商业广告的影响降低。随着广告等商业信息的染指,新媒体公共领域中公和私的边界逐渐模糊,身份认同将取代权力成为新媒体公共领域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韩峰  高红超 《新闻世界》2012,(4):102-103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微博赋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拓展了公众话语空间。本文运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通过对"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进行案例研究,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微博这种新媒体对网络公共领域构建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