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从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4个方面构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2006年至2012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呈逐渐转好趋势,但东、西部地区相差很大。据此提出扩大西部优惠政策范围、加大基建投入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概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特点,构建适合西部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层次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测算西部地区(11个省市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结果表明:四川、重庆、内蒙等省市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甘肃、宁夏、西藏三省市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处于垫底位置。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区域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区域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而区域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又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逐步实现经济"趋同",就要求各区域,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加快信息化建设,实施以信息化促进区城经济快速发展战略: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积极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人才培养,完善用人机制.  相似文献   

4.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之一.运用因子分析法,实证考察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总格局和演变趋势,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十分不平衡;同时,综合因子法和专家综合评价法的实证结果基本上是吻合的.在实证基础上,最后得出相关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发展出发,引用分指标东、中、西部的差异,再结合我国综合经济发展差异动态,分析了东、中、西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技术进步是转变国家或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因素,提高我国技术进步首先要分析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通过对我国29个省份技术水平计算以及四大区域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实证研究表明.整体看来我国各省技术水平呈增长趋势;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外资投入和产业结构对各区域技术进步影响关系具有差异性,表现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技术进步具有负相关作用,FDI已经对我国东、东北和中部地区技术水平呈现出阻碍作用,产业结构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作用不显著,对东北地区技术进步具有负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层次鲜明、格局迥异。因此,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将是我国在区域经济政策上的一项长期战略。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把东、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开放很好的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优势互补,推动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发展特色农业,振兴西部农村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现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面积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6%。1999年末人口约3.58亿人,占全国的28.43%,1999年国民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4.45%。西部地区是我国农业所占比例最大的地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达24%,个  相似文献   

9.
运用2016年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采用两个维度6项指标构建地区普惠金融指数,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纵向比较了我国不同区域的普惠金融发展.研究表明,虽然整体普惠金融发展稳定,但是呈现"东高、西低、中弱";同时,普惠金融与地区发展深度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有关,可支配收入与普惠金融呈正相关关系.在加强西部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需促进普惠金融深化,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基于区位引力场下的区域梯度推移粘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敏  李国平 《科研管理》2005,26(6):129-134
根据梯度推移扩散理论,高梯度地区产业总是在不停地向低梯度地区推移,根据梯度推移极化理论,高梯度地区的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低梯度地区经济衰退而的出现。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东、西部地区经济水平差距并没有减少并呈扩大趋势,而另一方面,我国东、西部地区都出现了经济增长。因而,传统的梯度推移理论已经无法解释我国的现实情况。本文基于区位引力场分析,发现我国东、西部地区在梯度推移过程中由于存在资本区位引力、劳动区位引力和技术区位引力等因素从而使得梯度推移出现粘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根据信息资源利用的深度,构建中国信息经济的分析框架,认为中国目前处于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然后选取资本、劳动力、信息资源作为投入变量,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产出变量,采用DEA与Malmquist指数测度中国信息经济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并进一步研究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纯技术效率的地区差距不大,规模效率较低地区以西部地区为主,技术效率较低地区也以西部地区为主;技术进步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差距明显,最终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东部地区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西部地区明显比东、中部地区低;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其次是劳动力,最后是资本.  相似文献   

12.
钟祖昌 《科研管理》2013,34(5):64-72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验证了研发投入及其溢出效应对省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通过一个对数生产函数模型,从理论上证明研发投入正外部性的存在。接着,利用中国1991-2009年29个省份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这一正的外部性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①研发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省域间研发投入存在较为显著的溢出效应;②1991-2009年间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中有16.7%是由于科技投入的外部溢出效应所贡献的;③东部地区研发投入溢出效应最高,西部最低,东-西部之间的溢出效应低于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区域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进行了定量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各地区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差异,揭示了各地区不仅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且环境污染治理也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特征。因此,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是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追赶战略.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部生态经济脆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和广西10个省(区),现有人口2.85亿,占全国的23%,土地面积5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7%.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8%,草地面积占全国的60%,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47%.  相似文献   

15.
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消费的过程中能产生知识资源、创造财富,因而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投资行为.从信息消费的投资功能这一角度来研究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利用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将全国31个省市分为东、中、西3个区域分别构建模型分析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中部地区没有显著的影响,西部地区则没有形成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邓俊荣  龙蓉蓉 《科研管理》2017,38(12):116-121
在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科学分类的基础上,运用1996-2014年间全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区域对异质型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差异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创新型人力资本通过"技术创新"机制推动东部经济增长。技能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与资本要素的有效配置促进中部地区产出增长。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呈现出双重作用,一方面创新型人力资本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但同时基础型人力资本也通过产出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一、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及存在问题我国西部十一省区,地域辽阔、能源资源丰富,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煤炭保有贮量占全国的60%,可开发水电资源占全国的75%以上。区内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横穿河西走廊,天山南路经南亚到达欧州,是沟通欧亚大陆和东西方文化交通的陆上通道。丝  相似文献   

18.
张玄  冉光和  陈科 《科研管理》2020,41(5):259-268
本文在分析金融集聚影响区域内部和周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以中国省域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 考察期内中国省域金融集聚度大致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递减。(2)东部地区金融集聚度较高,对区域内民营经济成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且其“涓流效应”可带动周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中、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度较低,不能促进区域内民营经济成长,且其“极化效应”可能阻碍周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3)东、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技术研发,而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还停留在规模扩张阶段。  相似文献   

19.
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1990-2011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技术进步状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全国整体、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分阶段(1990-2000年,2001-2011年),综合多因素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全国整体上来看,技术进步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手段,外国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不成立,而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工业产值、人口变量则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②分区域来看,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中部地区则显著正相关。人口增长对三大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双向性;③分阶段考察显示,2000年之前,技术进步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为负,即技术进步可以降低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2001年之后,技术进步对全国及东、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影响为正,对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依然为负,即技术进步可能增加全国及东、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而降低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20.
技术效率是经济增长源泉和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技术创新则是影响技术效率的根本因素,那么作为技术创新核心的R&D对技术效率是否存在着积极影响?本文运用面板数据随机前沿方法(SFA)考察了我国三大经济区域R&D与技术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实证结果显示:①R&D对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②随着R&D投入逐年递增,东、中、西部地区的平均技术效率水平呈稳定上升趋势;③随着时间推移,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技术效率差距呈继续扩大态势.在实证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R&D时技术效率的作用机理和区域差异的路径依赖,并由此得出相关结论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