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第四个特征:短小精悍鲁迅在《三闲集》的序言中说过:“短短的批评,纵意而谈,就是所谓‘杂感’者”。杂文一般都很短,人称“千字文”。有些同志一讲到杂文,就叫它“小杂文”。对于这个称呼,有的杂文作者很反感。我认为,讲“小杂文”的有两种情况:一种属于瞧不起。“那位老兄是干什么的?”“那位老兄是写小杂文的。”就有点瞧不起的意思。我们评职称,要讲有什么著作,如你说曾在报刊上发表过若干篇杂文,有人也许会说:“小杂文”算什么,算不得学术文章。这种瞧不起杂文的情况确实是存在  相似文献   

2.
寓意要深     
毛泽东同志曾有过这样一席感慨之言:“我爱读杂文,假如让我选择职业的话,我想做个杂文家,为《人民日报》写点杂文.可惜,我现在没有这个自由.”(见1981年5月3日《文汇报》)作为一代伟人所发出的“感慨”,虽是一个历史的“遗憾”,但从中可看到杂文在毛泽东同志心目中的位置.他曾经号召人们学习鲁迅:“有人说,几百字、二千字一篇的杂文,怎么能作分析呢?我说,怎么不能呢?鲁迅不就是这样的吗?”“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3.
写杂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写好杂文? 夏衍同志给《杂文报》写了一篇小文章《杂文三忌》(《人民日报》也转载了),他认为写杂文忌三点:一忌教条八股,二忌“怕”字,三忌冗长。他从“忌”的角度讲了杂文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今天从“贵”的角度讲。杂文“贵”在哪里? 我先念唐弢同志的一封信。二十年前,我在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班学习,当时唐弢同志也住在中央党校编教材。我就把自己写的几十篇杂文剪报交给他,请他看看,提提意见。唐弢同志挺认真,看后写了封信给我。那时我三十出头,勉强可以算个青年。唐弢同志是老前辈了,他专门写了这封信,体现了他对青年作者的关怀和帮助。这封信中这样写道: ……今晚灯下,把全部剪报读了一过,其中有好些篇,报上发表时我就读过的,而且至今还留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常有一些杂文名家的笔谈见诸报端,拜读再三,获益良多。鄙人亦好杂文,上学时爱读,后年岁渐长,阅历亦增,由爱读杂文、爱谈杂文,到慢慢地动起笔来写杂文了;起初,发表于地、市小报,近年来中央和省级报刊也连连问津,且有幸忝居“省杂文协会常务理事”之列。回顾在杂文创作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足迹,千般感慨,化为一句——“我谢杂文惠赠多!”一谢杂文,教我以坚定的立场。古人有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杂文的讴歌光明、鞭鞑腐朽,匡正时弊、移风易俗,比小说更明快,比诗歌更激越,比戏剧更集中……。它象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看准痈疽,用力划去,即  相似文献   

5.
我在几篇关于杂文写作技巧的文章中,曾谈到杂文的三种趣味:智趣、理趣和事趣。杂文的趣味当然不止这三种,谈了这“三趣”,就不得不用些篇幅来谈谈杂文也很重要的一趣,这就是杂文的情趣。 什么是情趣?一般的解释是:人的性情与志趣,亦指意境、情致。情这个字眼,古人认为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样。《三字经》有句:“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讲的就是这七个字。因而,我们也可以说,情趣也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的价值取向。 对于一般初学者来说,强调小说、散文的讲究情趣,似乎比较好理解。而对于杂文同样强调这一点,却未必能够理解得透彻。这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错  相似文献   

6.
闲读偶记     
聂绀弩是个奇特人物,经历奇特,个性奇特(在周健强所著的《聂绀弩传》中,可以明显读出这两个“奇特”).他原本是杂文大家,在30年代、40年代和50年代前期,他的杂文曾有广泛影响.1957年,因言罹祸,被戴上“右派”帽子,遣送北大荒劳改.“文革”开始,又被押送山西囚禁,当然不能再写杂文,却写起了旧体诗.写时,只是为了“自遣”、“娱乐”,并不为了发表.直到1979年,作者恢复自由后,才得以结集出版.这应是他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7.
初读《经济参考·周末版》,你会觉得它“四不象”:它是副刊,却不乏新闻和言论;它登的多是经济新闻,却篇篇好似文学作品。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副刊,赢得了大批读者的喜爱:有人版版拜读,不漏一篇;有人期期收藏,分类剪贴;有人欣然命笔,一试身手。这是为什么呢? “副”不离“正”《新闻工作手册》上这样解释“副刊”二字:“报纸上刊登新闻、评论以外作品的固定版面……主要发散文、杂文、游记、小品、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然而,《经济参考》的报人们却另有一套理论:经济报纸办副刊不能离开经济生活为消闲而说闲,它  相似文献   

8.
无意间在杂志上看到一段文摘“陈毅替夏衍保密”,讲的是解放初期,新民晚报主持人赵超构为晚报副刊杂文栏目向当时身份为上海文艺界领导人的夏衍组稿,夏衍先生特地向陈毅市长作了请示,能否在报上化名公开发表有时与党报口径不尽相同的杂文呢?没想到陈毅不仅同意,而且想得更全面,他说,可以写得自由一点,千万不要把党八股带到民办报纸里去,和党报口径不同也不要紧,还特地指示说:“不要用一个笔名写,我替你保密”.就此,夏衍在“灯下闲话”杂文栏目里一连写了100多篇很有影响的杂文.  相似文献   

9.
我第一次知道顾行的名字,是在天降文祸的“文革”之初,物伤其类,偷偷地关注一些杂文家的命运,才知道顾行是“三家村门市部掌柜”.大概是1966年7月,有一天北京晚报的通栏标题是“不准顾行为资本主义鸣锣开道”.过去他的数百篇杂文是以戈陈、小青之类的笔名发表,他的三篇传世杂文《“人”“兽”之  相似文献   

10.
当业余通讯员3年。当初只是“自娱自乐”时,便有人奉劝:“要发表了才算数”。后来开始发表一点消息、通讯时,又有人提醒:“要在《人民日报》发表才算‘够格’”。不久自己的名字居然真的上了《人民日报》、《国防》杂志、《半月谈》,这时又有人指出:“搞新闻,不获奖,光是能登出来有啥用。”果真就有10来篇文章获奖。“指导者”又“出题”,要当上编辑才真算是“新闻界”,后来我创办了《十直信息》,投入了采编工作,自封了个“官”:可借3年一瞬间,报道组的“老手”们多半下海。“这年头,写稿子能赚几个钞票?”回首来时路,…  相似文献   

11.
杂文与新闻     
杂文与新闻的关系,简单说来,可以概括为这么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大多数杂文都是发表在报纸上的,报纸是刊登杂文的园地。杂文是报纸副刊上的一个品种——不可缺少的品种。说得远一点。从前,鲁迅的杂文就大多是发表在报纸上的。他早期的杂文,有相当数量是发表在  相似文献   

12.
谭健 《军事记者》2006,(8):23-25
一、引言一种文体的卓然独立,主要是根据它自身足以区别其它文体的特征。所谓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或标志。肇始于鲁迅时代的现代杂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从散文中脱颖而出,成为报刊杂志的“亮点”,它所具备的特征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具备一些什么特征才称得上是杂文呢?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有研究者认为,杂文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迅速敏锐,二是短小精悍,三是尖锐活泼,四是生动形象。有人持另外四特征说:一要有战斗性,二要杂而有文,三要有丰富的知识,四要短小精悍。还有更为具体的四特征说:一…  相似文献   

13.
著名记者李峰,写了大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但作为杂文家,还鲜为人知,及至新华出版社今年出版了他的《热冷集》,人们才恍然大悟:那个在《半月谈》常常出现的杂文作者“谈峰”,原来就是李峰呀!笔者借在中国新闻学院进修,有幸聆听李峰教授讲课之余,请教于李峰同志,颇多收益. 有感而发李峰回顾了他初写杂文时的情景:那是1958年,我当时看到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倾向、思潮,写一般的评论觉得不过瘾,有些心里话说不出来,憋得慌,于是便采取了杂文这种形式,一吐为快. “这么说,您是‘有感而发’?”我问了一句。可以这么说.杂文必是有感而发.这种“感”,就是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种“发”,就是议论,议论必是议论我的独特感受,这就有可能说出一些新鲜的思想,如果这些新鲜思想能给人以启发,观点能站得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杂文不难写,只要掌握好“三段论式”就是了.这里所指的三段论式,大抵是开头引出一个可资生发的由头作“兴”;然后撷取报章杂志上某些相应的材料加以印证,过渡到发挥和议论部分;最后用点睛之笔带出几句警策总其成.于是功德圆满,大作告成.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杂文真有程式,那就不是战斗的杂文,而是杂谈八股了.内容决定形式,杂文利似匕首,快如投枪,具有短小、泼辣、犀利和明快的特点,正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体现,是因为杂文的特点在于“杂”.这个“杂”,除了要求题材广泛,内容的“杂”而外,当然也要求形式的“杂”:短小精悍,还要不拘一  相似文献   

15.
目前,杂文界对于杂文有无党性,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最近朱健国先生在《我的杂文来源》一文中就提出:“思想不从属任何党派,又文采而艺术地表达出来才叫杂文。”这种观点不仅令人难以苟同,而且关涉杂文创作的方向问题,很有必要在理论上加以廓清。下面仅就此谈点粗浅看法,乞教于各位方家。 一、杂文的党性是其文体质的规定 何为杂文?按照瞿秋白先生的说法,“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尽管这种定义并非完全科学,但目  相似文献   

16.
杂文与新闻     
杂文,有人目之为舶来品,有人认为是国货,究竟是舶来品,还是国货,一时倒难说清。杂文,瞿秋自称之为“文艺性的社会论文”。鲁迅说“古已有之”,文章“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著名的杂文家邓拓、夏衍、徐懋庸、林放都各有各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也不必勉强地用一个腔调地去说清。不过,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现代中国杂文与新闻纸关系极为密切。见之于报端的杂文,以辛亥革命时期报纸的杂文为嚆矢。当时《浙江潮》的“杂文”,  相似文献   

17.
探讨杂文的基本特征,确切地把握这一文学体裁的思维特征和艺术特点,对于掌握它的创作规律和艺术技巧,是非常有益的。否则,便可能陷入盲目,无法有效地做好创作准备,顺利地进入写作过程。对于杂文基本特征的认识,历来存在着分歧。有人说,杂文的特点就是“杂”。有人说,其特点“是以讽刺的笔法对于时弊的攻击”。有人依据毛泽东同志的片断语言,说杂文的特点是“冷嘲热讽,隐晦曲折”.  相似文献   

18.
杂文是文艺性评论,形象的说法是“诗加政论”(瞿秋白语)。缘此便想到“诗之六义”。如果不嫌附会,杂文似可作同样的概括。亦曰:“风雅颂赋比兴”。 一 杂文姓“杂”而性“辣”。杂文的特点在于“杂”,不仅意味着题材的杂,而且笔法形式也杂。有杂,才有异彩纷呈;有杂,才有不同的格调;有杂,才有一片生机;有杂,才有无穷的创造和这种变化万千的美好世界。所以杂文是文学,属于“美文”中的一种。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就特地提出过,“杂文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无愧于厕身作家之林的杂文大家,可谓“岐王宅里寻常见”。但是“杂文不辣,味同嚼蜡”,辣体现其功能和性格。因此有位知名的杂文名家认为“杂文是四川菜”。为什么?恐怕是由于杂文带刺者居多罢。讽刺总有辣味,这是我国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9.
杂文,作为一种“杂体的文学散文”,历来在报纸副刊中占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的一系列“投枪”、“匕首”式的杂文皆发表于当时的报端。纵览报纸的发展走向,以前杂文多发于日报类党报,现在,很多晚报辟有杂文专栏甚至杂文专版。《齐鲁晚报》副刊的杂文专栏名为“未了茶馆”。笔者编晚报副刊多年的体会是,晚报所刊杂文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好的言论,当从现实生活中撷取一朵朵一片片带着露珠的鲜花和嫩叶,编织成理性的花环,再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是我较长时间从事言论、杂文写作得出的一点体会之谈,是耶非耶?谨录于此求教于大方之家。纵观我20多年的文字经历,基本上搞的是言论,我把杂文包括到这里所说的“言论”之中了。因为依我之见,杂文就是以作者个人的身份和笔触来“言”和“论”社会上的人、事、理,不过,杂文与通常的言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社论等等)相比,要更带着文彩、情感和哲理。更运用形象思维。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有一个观点:杂文“时评化”则杂文死,时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