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乡村题材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城市意象。城市意象的书写既有着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还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学史意义。面对着这一新的异质性的文学资源,只要乡村题材小说作家将其完美地整合到传统的乡土小说资源中,中国21世纪的乡土小说必将走向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大,乡土受到城市前所未有的挤压,流入城市的农民也日益增多。乡土小说的视野由乡村延伸至城市,城市意象在乡土小说中不断涌现。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中齐聚了前工业时代的贫困、工业时代的强化、后工业时代的荒诞,形成了驳杂、混乱、矛盾的城市意象。  相似文献   

3.
乡村题材小说是京派小说的重要题材领域,京派作家构建了一个个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意在讴歌乡村世界伦理的和谐、情感的真挚和人性的健全,展示乡村世界的民俗美、风情美和人情美。而都市题材小说是作为乡村叙述总体的一个对照系和陪衬物而存在,旨在揭露“城市世界”人性的异化、道德的沦丧和生命力的萎缩。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小说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几乎汲取了前代所有其他文体样式的成就,于古典诗歌中尤其受益良多."意象"是探讨古典诗歌艺术的重要范畴."意象"在古典小说作品中的具体呈现形态,最突出的就是"意象化情节"."意象化情节"充分利用"意象"在小说情节结构中的作用,除了兼有"意象"主客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点外,还具有动作性与表演性,是小说情节演进中的一环."春思"是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意象"景观.古典小说尤其是人情小说经常涉及"春思"这一传统题材的描写,当然也会自觉借鉴古典诗词已有的艺术表达成就.本文试图以<林兰香>、<红楼梦>为例,探讨古典小说中"春思"的"意象化情节"建构.  相似文献   

5.
乡村的自语--论莫言小说创作的精神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言的小说大都以乡村为题材,他以较明确的乡村自我立场,表现了乡村的深层文化精神。莫言展示乡村精神的两个典型意象是苦难和幻想,叙述方法上也融入了较多的乡村文化特征,体现出乡村自语的精神姿态。莫言的乡村书写与其生活经历、文化姿态有深刻的关联,也有充分的文学史意义,但一些作品中也存在着浮浅和炫奇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鲁迅众多小说中出现的"鲁镇"空间意象,由于其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小城镇"的特点,既成为当时封建主义传统思想占绝对统治的中国社会的总体象征与国民劣根性衍生的温床,同时也有效地参与了鲁迅反封建的叙事建构.因此,"鲁镇"为鲁迅的反封建主题提供了一些鲁镇之为"镇"才能提供的东西,从而在推动鲁迅的反封建叙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摩竭意象为核心 ,佛经故事构成了海外意外获宝母题的文化氛围。古代小说“发迹变泰”题材中 ,最重要作品的母题动机即本于此。而前贤忽视了这一有关构思根本的外来文化因子触媒。其实 ,中土复制品比起佛经元典 ,已有了不少变异  相似文献   

8.
莫言对于民间叙事一直是比较执着的;当描写乡村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写作上的雷同倾向,如何使乡村题材小说更具有艺术性,无疑是作家们所要寻觅的.本文试图对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进行分析,来探索对于乡村题材小说的另一种形式的叙述.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英国现代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小说《蝴蝶梦》中的一些意象特征,认为在这部小说中.杜穆里埃通过大量的哥特式意象制造了曼陀丽庄园的阴森、恐怖、神秘的气氛,描述了主人公焦虑、恐惧、压抑和绝望的心理。指出《蝴蝶梦》中出现的这些哥特式意象,更好地体现了小说巨大而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是一个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作家,他的艺术视野、审美思想、题材和风格都迥异于其他作家。废名的艺术领域较为广阔,有诗、小说、散文和诗歌理论等,而以小说创作成就最为突出。他的小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城市知识分子为题材,另一类则表现乡村恬静生活、平凡人事;其中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田园小说最能体现他的艺术个性和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大都属于“进入型”小说。从他长篇小说的结构模式,可以看到贾平凹对城乡文化的持久关注和对人生漂泊本性的深刻揭示。这是他作品的深刻之处,也是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凡一平的小说风格颇为多样。诗化的乡村小说,善于用诗化手法描写乡村常态生活,人物形象追求非个性化,着重表现人在食、性等基本生存层面的挣扎。世俗化的城市小说,反映现代城市人的精神困惑,叙事性、可读性强,但是小说迎合市场,有庸俗化倾向。新历史主义小说,颠覆主流意识形态和宏大叙事,但是反叛有余,建设不足。  相似文献   

13.
甘地主义与印度乡土文学之问关系复杂。甘地主义不是文化学说,而是切合于印度社会实际的政治学说。其将乡村与城市对立起来,乡村代表着印度的真理和尊严,城市则是殖民主义的产物,是城市破坏了印度社会的基础。印度乡土文学作家并没有盲从于甘地主义,其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农民的现实生活、处境和命运,关注的是乡村世界在城市文明的侵袭下所发生的变化。乡村是文化乡村,被赋予了“精神家园”的色彩,这是同时期印度乡土文学创作中的普遍现象。是作家们的一种自觉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穆时英的现代都市小说营造了丰富的意象,并形成多个意象系列,包括颓废女人意象、孤独丑角意象和喧哗都市意象,这些意象所体现出的思想理念,既表现了现代都市的喧哗,又揭示了都市人的孤独与颓废,从而与西方19世纪末的文学思潮"战栗和肉的沉醉"及"忧郁的末日感"相契合,达到了一种文化精神上的同构。穆时英是一个具备了都市的灵魂、都市的感觉、以及都市的表现技巧的现代都市作家。中国现代都市文学是由穆时英开始走向成熟的。  相似文献   

15.
九十年代以来农村题材小说中缺乏传统的新女性形象的塑造,究其原因是传统的价值体系的解体,“性”的至高无上及反道德趣味的追求,这一时期农村女性形象群的塑造鲜明的体现了对昔日价值的反叛和对个体生命价值追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大批乡土者涌入城市谋生的现实,造就了乡土者不同于以往的新型城市经验。荆永鸣的小说从乡土者的城市经验入手,凸现了乡土者初步融入都市社会的生命狂欢状态和游离于城乡之间的生存荒诞与流浪感。  相似文献   

17.
乡土叙事的城乡二元对立模式建构了乡村与城市互为想象的两种镜像,并且形成了乡村仰视城市、城市俯瞰乡村的一般审美传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由对视发展为对话,二者互为开放和拥抱的同时,农民对于城市的想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想象姿态和审美情感的渐变在新世纪文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及时捕捉这些新鲜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塑造新的农民形象,全面把握文学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律动与特征。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都市生活了30多年,但他的小说中对于现代都市的表现并不充分,这和他的现实处境、情感态度、创作理念有着一定的关系;而实际上鲁迅的小说中最核心的意象是他关于城镇的表现。城镇在鲁迅的小说中作为图像出现的非典型性又是因为鲁迅小说创作中所追求的文化批判所决定;城镇作为书写符号指向的是文明符号;作者侧重通过知识分子形象来展示,并且作为创作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