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谭艳萍 《老年教育》2010,(11):47-47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秋天,像一位素面白衣的女子,踏着雨的韵脚,戴着水晶珠链,衣袂飘飘地来到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2.
小猪笨笨与小兔聪聪各自都遇见了一道怪题,于是相约来到小鹿老师家。笨笨一见小鹿就“单刀直入”地说:“老师,隔壁的猪大妈考我一道题:‘我的三个宝宝分别穿着黑衣、白衣和花衣.已知大肥不穿白衣,二肥不穿黑衣,三肥既不穿白衣也不穿黑衣。请告诉我,他们各穿哪种衣?’我想来想去,不知怎样列式计算。”  相似文献   

3.
寂寞的季节     
你曾有过梦么,年少的你疯狂迷恋着某座城市,或某个白衣少年。  相似文献   

4.
白衣佛小考     
敦煌早期壁画中有五铺白衣佛,为佛教艺术中仅见。本文认为白衣佛是弥勒的一种瑞像,它的出现与末法思想有关。北朝至隋唐时期曾流行崇尚白色的弥勒信仰,弥勒教匪利用了这一信仰,曾多次发动起义。这显示了佛教信仰的民间化。  相似文献   

5.
虽然他比我年轻,我仍尊称他先生。他刚稳谦逊、真诚谨慎,大有“白衣居士”的诗人风范。他若真是诗人,也许会有名篇被人反复吟咏。可他是个医生,而且是个颇有建树的医生。在他行医的生涯中,充满了让人羡慕的诗意。  相似文献   

6.
两晋南北朝时期,“白衣领职”是一种与“免官”完全不同的处分方式。它既是对官吏任免和惩处制度的完善,也是对受处分官员某种程度的保护措施,其根本目的是既维护权威,又维持正常工作秩序。这种特殊的领职方式,体现出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威廉·威尔金·柯林斯是感伤小说的创始人,《白衣女人》(The Woman in White)是柯林斯最著名的作品,同时也开创了侦探小说的先河。评论界和广大读者对他的作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本文以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为依托,对《白衣女人》进行解读,分别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两个方面探讨了"陌生化"技巧运用在《白衣女人》中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诗经》缤纷的色彩世界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红白”两大色彩占据了主导地位。《诗经》中对女性的描写,具有明显的以素为美的倾向。女子素淡典雅,平常多穿白衣,在节日盛典甚至结婚等大型活动中尤其要穿白衣。这和以后社会描述女子红香翠软、软媚绮丽、披红挂绿、错金镂彩的情形截然相反。在《诗经》多彩的男性世界中,红色则占据了主导地位,红色的服装及其器物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游戏梦工厂     
第四集 狙击手特质 春游是一年当中最让虫虫开心的事情,被老师误解可以忽略不计;在游戏里的白衣人可以甩开一边;和娜娜的“南北战争”或者叫“男女战争”暂时草签了一个停火协议;爸爸的“璀璨”也静静地躺在枕头旁边,和春游比较起来,一切都可以让路,阳光+伙伴+游戏(集体游戏,非电脑游戏)=快乐无敌!  相似文献   

10.
唐代以后形成的"白衣""白夷""百夷""僰夷""摆夷"等是傣族先民的族称,许多学者认为因其穿着白色衣服而称为"白衣",后世再沿称异写为"白夷""百夷""摆夷"等。文章对这些族称的由来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其来源于彝族先民对傣族先民的民族称谓,这些族称在汉语中只有字音的关系,没有字义的内涵。文章从彝语的角度分析了这些族称的共同涵义,其意为"河中捕鱼民族",同时从历史文献学方面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1.
辛集方言中的"一百一"除表示数量110外,还表示人品极好,或待人极好。后一意思是"一百一"词汇化的结果,其原因主要有三个:(1)数词可以表示主观量;(2)数词在认知上有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3)文化习俗因素对数词词汇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汉语语根与由此语更衍生之语辞在外表上看不出联系 ,但汉语语言分化的现象仍然存在 ,而且非常发达。语根能够衍生出大量的关联语辞 ,然而 ,当这一语根同时又蕴藏着其所自出之远古神话、传说历史、图腾崇拜以及该民族之习俗性格 ,甚至文化心态、审美趣尚时 ,其存在之意义便已然超越语言学的范畴 ,其在语言和文化方面 ,甚至民族学、人类学等各方面被发掘和解读 ,就无不是必要的了。“葫芦”一语 ,便是这样一个个例。  相似文献   

13.
《朱子语类辑略》中的“般”只有量词词性,“一般”在还没有固化为一个词时是数量短语,在已经固化为一个词时是助词或形容词。由此窥见现代汉语中的“般”和“一般”既继承了近代汉语中的用法,又在语言的发展中有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石涛的"一画"理论一直受到艺术家们的关注,就是因为他用道家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在认识上更进一步接近了艺术的本体。同时,在怎样对待"成法"以及如何做到"脱俗"两方面,石涛本着"无为"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主观性,要求艺术家自由发挥,不能拘泥于成法,必须自主创作,否则会出现"法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助电子检索系统,以时间为线索,适当采取数据和例证的方法,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对"百尺竿头"的演变轨迹进行刻画。纵观唐到清,义项没有发生增减,但是形式演变居多。成语的发展演变是要经历一个渐变的过程。与形式相比,意义的定型性更重要。  相似文献   

17.
唐代以来各家对《管子·形势》篇“抱蜀”一词有六种训释,而释为“抱一”既有词义上的凭据,又切合《形势》篇文旨。“抱蜀”即《老子》所谓“抱一”。  相似文献   

18.
"泄导人情"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诗学命题。追溯白居易"泄导"理论的历史渊源,考察白居易的"泄导人情"实践即其绵延几十年的诗歌创作,分析白居易诗歌创作实践所遭遇到的深刻的现实矛盾,可以把白居易的"泄导"理论及实践在现实中遭遇到的种种矛盾统称为"白居易现象"。这一"现象"昭示着早在白居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心理--行为模式的修补、重建已经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文心雕龙》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马白首次在内蒙古大学汉语系开设"《文心雕龙》专题",标志《文心雕龙》研究在内蒙古起步。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文心雕龙》研究始于八十年代初期。陶格图慕在蒙文系用蒙语讲授"《文心雕龙》专题",并撰写《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研究》。王志彬(林杉)在汉文系授诸生"《文心雕龙》创作论",开辟从写作实践角度探索《文心雕龙》理论价值的新路。一九九七年至二○○二年,王志彬推出《文心雕龙》研究系列著作——《文心雕龙创作论疏鉴》、《文心雕龙文体论今疏》和《文心雕龙批评论新诠》。"三论"的面世,奠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自治区《文心雕龙》研究中的主导地位,标志内蒙古的《文心雕龙》研究达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李晓华  杜佳 《铜仁学院学报》2012,14(3):45-47,57
礼貌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最平常的现象,存在于各个场合中,礼貌语出现的频率也是非常高的。一些礼貌语,其字面意义正逐渐淡化,且由于自身的使用范围扩大使得人们经常在各种交际场合中混用。文章选取"对不起"和"不好意思"这两个礼貌用语来进行对比分析,并预测二者在今后的使用情况。"对不起"和"不好意思"这两个礼貌用语的恰当使用不仅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是必要的,而且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