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教学目的: 讲述东汉初期的经济陕复和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使学生了解: 1.汉光武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从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2.东汉豪强地主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成为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殊阶层。田庄是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豪强地主的田庄是建立在残酷剥削“徒附”的基础上的。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难点: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三教学用具: 小黑板:《西汉人口、恳田数统计表》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①绿林、赤眉起义的结果怎样?②东汉建立在哪一年?是谁建立的?定都在哪里? (学生答后,教师概括,导入新课)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以疾风暴雨之势推翻了王莽的黑暗统治,但是这次起义的胜利果实却被地主阶级夺去了。公元  相似文献   

2.
这一节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东汉初期的经济恢复",一是"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通过讲清"光武中兴","田庄","徒附"这些历史概念,使学生掌握东汉初期的经济恢复情况和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一东汉初期的经济恢复在这一标题下,教材内容又分为"光武中兴"和"东汉初期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样两个层次.东汉初期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与汉光武帝时期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有关系的,所以把"光武中兴"作为重点来讲述.刘秀为什么要调整统治政策?这必须涉及到东汉初建时所面临的社会局面.公元25  相似文献   

3.
论汉代地主田庄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统治为了巩固封建政权,采取了诸如“复故爵田宅”、奖励军功等各项政策措施,培植了大批豪强地主。豪强地主通过侵夺民田、接受封赏等各种方式主动或被动获得大量土地,并最终形成地主田庄。由于田庄具有经济自给自足、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劳动生活有所保障、有利于田庄所在地区的社会稳定等许多特点,使得汉代地主田庄得以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4.
重农抑商政策自秦汉确立以来,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所奉行的基本政策,东汉继承了前朝的抑商观念及政策,但东汉的统治基础-豪强地主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实行了较宽松的抑商政策,封闭性的大田庄的存在对商业的存在发展一定的保护作用,商人势力也大为增强,逐渐与豪强地主联系在一起;将政治特权与经济势力结合在一起,对汉末割据局面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总之,宽松的抑商政策是东汉经济政策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东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封建政治,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东汉后期,社会却出现了分裂,本文认为东汉后期社会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恶性发展,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使得东汉王朝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但远不如西汉王朝中央集权那样强大,封建国家那样强盛,最终导致东汉后期社会的动荡分裂。  相似文献   

6.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为了解决流民和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极烽推行“度田”政策,打击豪强地主,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官吏兼洁勤政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东汉政权是以光武帝为首的南阳豪强地主为主体的士族武装集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注定了东汉皇权与世家大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建国前光武帝对功臣、世家的分封、拉拢态度和建国后对功臣、世家的怀柔和抑制两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法家人物。在蜀执政期间,他怀着“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宏愿,积极实行法家路线,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东汉末年我国西南地区豪强地主统治的弊政,在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东汉的统治》教案执教:银川十五中朱小丽简评:卫仰青教学目的1.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王莽改制、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原因及特点。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①光武帝的措施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  相似文献   

10.
东汉封建政权是在血和中火建立起来,它的成立意味着封建制度的复苏。东汉政权是由豪强地主阶级创建、依靠大地主支持而出现的。刘秀所建立的政权即称"汉",当以刘邦所创建的西汉王朝继承者自居。所以其统治制度,大体均沿袭西汉旧制。不过,由于历史的发展,事实已经暴露西汉政权许多制度和措施,并非十分理想。重建封建地主政权成了摆在光武帝面前的头等大事。如何安置功臣外戚,怎样对待士人文吏,是考验刘秀治国理政方法的问题,也是最能体现刘秀真挚情感流露的。  相似文献   

11.
汉明帝刘庄是东汉第二个皇帝,光武帝第四子,少年聪慧,十岁能通春秋,后从师于桓荣博士且学通尚书。明帝于中元二年(57年)继皇位,永平十八年(75年)秋八月驾崩,在位十九年。汉明帝大器晚成,十九岁才立为皇太子,继帝位时年已三十岁。但明帝所处的时期,正是东汉天下初定,由光武帝刘秀开创的地主政权刚刚稳定的时期,因此其统治作风和个人性格对汉代后期的皇权政治无疑有较大影响,其吏治对巩固封建主义中央集权也起了较大作用,同时对维护阶级矛盾和安  相似文献   

12.
汉承秦制,西汉继秦之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确立地主阶级掌权的封建制度。它是战国变法运动以来,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发展的高峰。做为封建社会居於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它随着历史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内部结构在不同的特定历史环境中,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其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又促进了经济结构在某些方面的演变和发展。在西汉中后期所形成的“豪强地主”就说明了这一点。故本文试就“豪强地主”形成的背景,条件及特点和地位做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汉初基本具备了开发地方经济的历史条件,“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使山林川泽向世人开放,这是统治了为恢复封建经济和统治秩序而实施的开发地方经济之政策,其成效显,极大地调动了诸侯王,豪强地主和大商人开发地方经济的积极性,使社会经济得以较快的恢复,并起到了调整经济结构和协调阶段关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课堂教学过程这堂课的教学是从复习前节教材《东汉的政治和经济》开始的.教师先讲,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定都洛阳.接着提问学生: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这个政权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东汉田庄的情况怎样?东汉政府为什么要度田?人民为什么要反度田?教师小结说:广大农民反度田的斗争说明,从东汉政权建立起,阶级矛盾就十分尖锐.到东汉中期,相继爆发了羌族人民的武装起义和羌、汉两族人民联合起义.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外戚宦官交替把持政权,把东汉政治推向黑暗腐朽的顶点.东汉末年,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由此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按讲授提纲逐一讲解)  相似文献   

15.
新莽末年,刘演刘秀兄弟怀着“复高祖之业”的雄心,纠集宗族宾客参加农民起义军。刘演遇害后,刘秀奉命到河北召集义军,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消灭了王朗,镇压了铜马、高湖义军,扩充势力,并在高(今河北柏乡)称帝。当时天下尚有渔阳彭宠、秦郡秦丰、梁地刘永、齐地张步、庐江李宪、天水隗嚣、河西窦融、巴蜀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光武帝及其部将经过十五年的征战,翦除割据,完成统一大业。面对东汉初年人口锐减、社会凋敝的局面,光武帝采取发展经济的措  相似文献   

16.
东汉建国初期,西域诸国不断要求东汉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均为光武帝所拒绝,最后置西域于度外。光武帝西域“无为”政策,根源于西域、东汉内部的问题,以及西域、匈奴、东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基于现实的比较明智的选择。光武帝西域政策虽然保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作用和影响于东汉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7.
有求必应     
编辑老师:您好。我是贵刊的一名忠实读者。最近在历史复习中遇到几道题,弄不明白,希望得到您的帮助。1.黄巾起义最突出的特点是A.在东汉政府和豪强地主夹攻下失败B.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C.起义开始后迅速发展又迅速失败D.瓦解了东汉政权  相似文献   

18.
东汉建国初期,西域诸国不断要求东汉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均为光武帝所拒绝,最后置西域于度外.光武帝西域"无为"政策,根源于西域、东汉内部的问题,以及西域、匈奴、东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基于现实的比较明智的选择.光武帝西域政策虽然保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作用和影响于东汉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9.
关羽其人     
东汉末年,由于豪强地主经济力量的发展,在黄巾起义前,就形成了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在黄巾起义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地方豪强和官僚地主的武装势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他们冲破中央集权的外壳,割据一方,形成了长期军阀混战的局面。在众多的军阀当中,刘备是比较开明的一个。关羽是刘备集团中的重要将领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擅权,政治黑暗腐败,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发展,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顺帝以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南匈奴、鲜卑、乌桓等族不断侵扰,羌汉人民起义连绵不断。在抗击诸族侵掠,镇压羌汉人民起义的过程中,安定皇甫规、酒泉张奂、武威段颎为维护东汉王朝的统治和地主阶级利益,建立了一定的“功绩”,被统治者誉为“凉州三杰”,成为东汉后期政治舞台上“知名显达”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