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学习文化具有复杂的结构,它被赋予不同的载体之后,形成教师学习物质文化、教师学习制度文化、教师学习精神文化三个层面。通过田野考察发现,当下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物质文化匮乏、学习制度文化僵化、学习文化价值功利。因此,要制定乡村教师学习专项资金制度和学习援助计划,建立乡村教师学习资源中心,保障乡村教师的学习经费和学习资源,重构乡村教师学习物质文化;制定支持乡村教师学习的政策规章,建立科学的教师学习评价制度和持续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重构乡村教师学习制度文化;更新教师学习文化价值观念,变革个人主义学习文化样态,并通过优秀教师学习文化的引领,重构乡村教师学习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乎整个乡村教育的发展,而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是影响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的重要因素。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成因包括复杂制度的现实规约、乡村学校环境的弱势、社会支持系统的乏力、教师主体自我的缺席等。为纾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应建立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均衡发展乡村学校文化,激发教师主体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3.
教师身份认同困境成了当前教育改革最基本的处境,作为教育学界一个新型的议题,对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征、机制与出路三个层面。就表征而言,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呈现在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丧失、教师专业身份的泛化等多个维度。就生成机制而言,在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生成的过程中,从国家政策制度下的改革压力对本体性安全的破坏,复杂社会环境下“夹缝生存”的边缘地位等方面深度剖析了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的成因。就突破出路而言,从社会、机构与个人在形成教师身份认同中的动态关系考虑,通过社会意向层面,建立教师教育者的标准、教师专业共同体与个人发展等为教师身份认同困境提供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4.
论乡村教师价值的体现和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的身份尴尬,地位没落,价值日渐消弭.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视域出发,作为乡村小学核心存在的教师,其价值不仅体现在重新确认乡村学校的地位和弥补乡村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方面,对于乡村和现代文明的衔接亦有着意义价值.乡村教师在当前背景下,通过重新认同身份,更新自我存在,正视并突破自我发展瓶颈来重塑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勇 《教育探索》2013,(2):88-90
由于外来文化的强势介入,乡村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文化冲突.在这个文化语境中,乡村教师在专业身份、文化身份、社会身份和个体身份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认同危机.对此,应以乡村文化一体化和乡村教育一体化的思想为指导,加大提升乡村教师教育信心的制度建设,加深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加大乡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参与力度和个人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加大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的培育,重塑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信心.  相似文献   

6.
教师文化是被教师认同并共同遵守的价值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教师职业幸福生成的环境。它由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构成。它们与教师职业幸福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对教师职业幸福有着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乡村教师具有双重的身份属性。他们既是在乡村积极履践教育使命的"教师";同时又是充分融入乡村共同体的"村中人"。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就是乡村教师及乡村民众对这种双重身份的正确理解,并且双方的行动都高度契合这种理解。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原理,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是制约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又是其身份重构的重要路径。为了使乡村教师积极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进而促进其身份的认同,需要乡村所有成员凝聚共识,深刻体认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多重意义;需要对乡村的政治、经济等制度进行相应变革;还需要动员本乡及他乡的知识分子精英及文化精英,为乡村教师做出榜样示范。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在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正慢慢消解。基于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分析当前乡村教师遭遇的乡土文化缺失困境,究其原因是: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应与教师教育体系的区隔;城市文化冲击引发乡村教师乡村文化认同危机;"边缘人"身份与断裂的乡土文化教育导致乡土文化实践缺失。面对现实,乡村教师需回归乡土,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需重视乡村教师的发展特质;推进乡土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认同;制定利于乡土文化实践的教育策略,推动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的回归与重塑。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使命感就是指乡村教师能合理认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使命,并表现出对自身角色身份的认同和热爱,愿意为之无私付出,并从中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乡村教师使命感是乡村教师工作的精神动力,体现出专业性与公共性、内在性与外显性、自我价值实现与利他奉献、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特点,包括一般教育使命感和乡村社...  相似文献   

10.
定向师范生培养是高校师范教育在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在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中,城市化倾向明显,与非定向师范生培养模式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度,缺乏乡村文化浸润,难以滋养定向师范生的乡土情怀与乡土认同。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乡土认同存在身份认同、职业认同和文化认同三重向度。乡村文化中蕴含劳动基因,劳动教育与乡土认同存在深度契合。劳动教育通过建构身份认同、培植职业认同、增强文化认同来培植重塑乡土情怀。劳动教育可从价值引领、课程实践、志愿服务和文化浸润四个路径展开,以培植学生的乡土认同感,形成乡村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并将乡土认同转化为定向师范生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职业名称的“教师”,其涵义很难界定,所以,教师身份认同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时下阳光文化的出现,对教师身份认同,尤其是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提出了新的思考。阳光文化是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院文化,是外国语学院全体师生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行为表现以及所处环境的集中展示。基于阳光文化的教师身份认同对已有的教师的职业身份的界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新的理解。依据阳光文化的内涵,教师身份认同由三部分构成:阳光的职业情感、阳光的职业知识和阳光的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12.
校园文化是基于传统、立足发展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的带有自身特色与时代风尚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一般认为校园文化应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应是以课程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礼仪文化、生态文化、网络文化等为支撑点的和谐稳定的多维立体的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13.
乡村初任教师的引入是乡村学校建设的关键,而乡村初任教师能否留守是问题的核心。诚然,外在制度上的保障是乡村初任教师留守乡村的物质基础,但内在文化上的认同却是乡村初任教师留守乡村的内在动力。一、乡村初任教师文化认同的原因1.乡村初任教师文化认同的直接原因: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文化差距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身份认同直接影响乡村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乡村教育质量提升。近年来,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成果数量逐年增加。已有研究成果以"在乡村从教"为导向,探寻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缘起,剖析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意蕴,明确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梳理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表征,构建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实践策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树立"为乡村而教"的价值导向,澄清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教育内涵,把握影响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核心要素,"以中国为方法"统整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多元研究视角,构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体系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重建的主体力量,尽管在当前我国乡村教师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质量、待遇、职责等多种问题,但上述仅为表象,其更为深层的缘由却是日益增长的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在他者规训异化与自我统整迷失的双重交构下,乡村教师的文化符号象征意义几近丧失、内在根本质索遭致否定、社会身份角色日益游移不定.为确保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有必要从外塑和内砺两方面加强乡村教师的身份角色认同感,确保其在地域、身份、价值取向上得到有效归属.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教育话语体系中,身份认同是人们获得荣誉感和幸福感的源头,直接支配着人们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在身份认同视域下,辅导员具有制度身份、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这种多重身份使得辅导员队伍面临以下困境:一是角色冲突,辅导员身份丛集且内部失调;二是效能感低,辅导员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三是理性失衡,辅导员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博弈;四是增益不足,辅导员社会支持力度低于现实所需。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从动力系统、社会支持、职业权威和职业文化等四个层面探寻辅导员身份认同的价值重构路径。  相似文献   

17.
胡倩  胡艳 《教师教育研究》2021,33(1):99-107
本研究以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中小学民办教师身份为对象,主要是在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形成了以国家政策、乡村社会与民办教师为三方互动主体的农村中小学民办教师身份历史研究的概念框架。继而通过身份追问、身份建构和身份认同进行了互动中民办教师身份产生、形成与感知的研究。本研究中的身份追问是关于农村民办教师是谁,农村民办教师如何产生的追溯。身份形成研究是关于民办教师身份是如何在国家政策话语建构、确立的,如何在与乡村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身份认同是关于不同时期乡村社会中民办教师身份感知与认同的研究。反思提出:乡村社会更能着力改善乡村教师地位身份;有效融入乡村生活有助维护乡村教师身份角色;强化在职培训学习制度有助于改善乡村教师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在制度视野下,由于制度阻力的客观存在,以及制度本身蕴含的价值追求,要求教师与其他变革主体之间达成价值共识,这是制度变迁中教师身份认同所依赖的前提性条件。为此,需要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教化与渗透,视域融合,重叠共识的寻找等基本方式来达成价值共识,促使每个教师按照制度变迁过程中赋予的专业角色期待与自身认同的价值观念来塑造新的自我。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缺失的症结在于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间“相望的距离”的客观存在。“相望的距离”作为乡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问题的形象表达,具体表现为情感间的相望、价值感的相望、归属感的相望和主体性的相望等问题。乡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价值表现为:利于教师主体地位的理性回归,利于乡村教师价值的彰显,利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在需要的满足,利于教育者职业情怀的涵养。乡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回归理路是:融入本地人的情感依存,回归教育人的价值坚守,提升专业人的专业水平,增益引路人的自我体认。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基础在乡村教育,关键在乡村教师.新型城镇化、教育现代化和教师专业化在给乡村教师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容易使他们在专业特质、专业价值、专业境遇、专业自我等方面产生遮蔽与迷思,遭遇身份认同、生存状态、自主发展、专业文化、职后培训等现实困境.乡村教师现实困境的超越和突破,必须注意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减轻乡村教师生存压力;培育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增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强化乡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提升乡村教师自主发展能力;厚植乡村教师文化情感,激励乡村教师文化自觉;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推进乡村教师菜单式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