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文解字》设立亦声部首“句”,并辖“拘笱鉤”3个亦声字。有人认为“句”部不当立,因为部首只表义,而亦声部首有表音功能,不该设为部首;有人认为“句”因其形义特点,难以归入它部,只能自成部首。实际上,“句”的确难以归它部且有从属字,因此必单立一部。从“句”诸字中除“句亦声”的“拘笱鉤”3字外,另有1个“句亦声”的字“雊”,它与“拘笱鉤”3字分归两部,有人认为这是《说文》属字归部的混乱,有人用字义所重说作为归部理据。实际上4字分归两部并不是归部混乱的现象,且字义所重说过于片面,应当着眼于字与字的关系,用“以类相从”的原则才能正确解释“句亦声”4字“拘笱鉤”与“雊”分归两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皙”、“■”形体近似,在文献使用上有混淆现象。从训诂角度来讲,“■”与“哲”是同源字,“皙”与“■”是异体字中的广义分形字;从汉字构形的角度来分析,这三个字有一个相同的构件“斤”,有相同的构件数目、结构方式、层级数目等,结构上确实极为近似。但是它们各自的不同构件决定这三个字具有不同的造字意图,所以,它们只可能是三个不同的字,而不可能互相合并。  相似文献   

3.
释“虹”《说文·虫部》:“虹,(虫带)也,状似蟲,从虫,工声。”卜辞有■字。如云:“王固曰:■,八日,庚戍,■各云自东。■母昃,亦■出~自北,饮于河。”(《■华》页四)又云:“旬昃亦■设,■出~自于河。”(《前编》卷七页四十三)又云:“设~于西。”(《前编》卷七页七)据此上下文,余释为虹。然其形何以如是  相似文献   

4.
“盾”是汉语常用字之一。甲骨文有■,似盾形作“毌”字,其为“盾”之初文。甲骨文又有■,象人持戈盾之形,隶定后作“”。■金文也作■,与“旱”形近,故■也作“”。后因世人不识“”而以“”为“瞂”,“盾”亦作“瞂”,读如“犮”声。“”同时又借作“干”。“干”本指“捕猎工具”,引申出“犯”义,而“扞”义实为假借义源于“”,故“干”也借指“盾”。“毌”“”“干”同属古音见母。“”属匣母,音近义通。经过字形演变,金文中有■似人持盾之形,为后世“盾”的直接来源。“盾”属定母而非见、匣,一方面■等后起形声字也作舌音;另一方面初文“毌”后表“贯穿”义,而不再作“盾牌”义了。  相似文献   

5.
《新编说文解字》(古敬恒、刘利编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45页上有关于“祗”字的一段解释:祗(zhī)形声。从示,氐(dǐ)声。①本义:恭敬。《荀子·  相似文献   

6.
欲探讨婚俗,便不能不谈汉字“婚”。《说文·女部》:“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据此可知,“婚”是从“女”从“昏”的会意字。为什么,要从“昏”呢?许慎列举了两个理由:一是周礼规定“娶妇以昏时”;二是“妇人阴也”。第二个理由应是中华阴阳五行世界观的认识,而第一个理由则为我们理解“婚”字的文化内涵拓了一条路。何谓“昏时”?甲骨文“昏”字从“日”从“氐”,“氐”即“低”,其造字意义为:太阳西下;《说文·日部》:“昏,日冥也。”《周礼》为什么要规定“娶妇以昏时”呢?这应该是当时以日落天…  相似文献   

7.
"■"和"燀"均见于《说文解字·火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字系"■"字的讹误,从火"■"声,属侵部,与属谈部的"惔"旁转。本文从甲骨文字形入手,认为"■"在造字之初其实与"燀"同为一字,从火单声,而"单"与"惔"在上古的读音非常相近,这样就对"■"的字音字形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对于甲骨文“鼎”字的本义,学界大都从训诂及甲骨文献角度对其进行阐释。“鼎”字是象形字,有相应的器物可参照,因此应用考古学角度研究器物功用及发展,并将其与“鼎”字相对应,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甲骨文“鼎”字字形■分别依据方鼎及扁足圆鼎所造,此二字的本义亦与其所依据器物用途相关。■字与祭祀相关,而■字本义则是指实用器中的鼎。■二字的发展演变亦与器物鼎的发展演变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考释了甲骨文“■”字、“妻”字、“淒”字和“霋”字,并考证修正了《甲骨文字典》中将甲骨文“妻”字释为“■”字和“敏”字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歌唱吐字要以日常吐字为基础,字头、字腹、字尾没有什么区别。歌唱时要把这些字放在“声”上,并融为一体,做到“字”与“声”的高度统一,体现出比日常口语更优美、幅度更大、更具有穿透力,即夸张。“字”和“声”是不可割裂的,“字”要靠“声”来表达,而“声”又不可能无“字”,在设计“声”的同时,“字”也要予以同样的重视,二者要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以往被释作"阜"的字,主要有■等四种形体。关于"阜"字的解说,或以为象土山,如《说文解字·阜部》:"■,大陆,山无石者。象形。凡阜之属皆从阜。■,古文。"段注:"象形者,象土山高大而上平,可层絫而上,首象其高,下象其三成也。"现代学者或以为象阶级类建筑,如徐中舒(1989:1507-1508):"古代穴居,于竖穴侧壁挖有■形之脚窝以便出入登降。甲骨文自字作■等形,正象脚窝之形,作■者乃其省体。"此外李孝定(1965:4129):"■■象山之阪级峻峭崚嶒。"此显然糅合二者为说。结合字形与甲骨文用例,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不全面。  相似文献   

12.
一年级课本中有“低”与“纸”两个字。教这两个字时,我用“加、减、换”的教学方法,仔细讲解“低”是“亻+氐”,纸是把低的“亻”换成“纟”再去掉一点。讲后以为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但检查时发现很多小朋友把这两个字写成了“”和“”,我甚感惊讶。究其原因:小...  相似文献   

13.
汉语修辞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在近代才出现,但我国的修辞传统却是十分悠久的。关于修辞的论述和研究散见于文论、诗话、词话、笔记、札记、随笔和文史典籍等著作中。古人对“修辞”二字的理解对于我们现代修辞的定义和性质的研究是大有启发的。 “修”字在《说文解字》中属“彡”部,“饰也。从彡。悠声。”段玉裁注:“修之从彡者,洒刷之也,藻绘之也。”释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收录汉字9 353个字,许慎将其归入540部,开启了部首分类法,却没有明确标注每个字具体的归部理据。而学界的“义有所重”说,无法解释许慎对于一些包含多个义符的合体字的归部。通过选取“贝”部字进行分类探究,可知“以类相从”说才是包括贝部会意字、从“贝”而归入他部的会意字以及相关亦声字在内的所有“贝”部字共同遵循的归部原则。  相似文献   

15.
姓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表明家族的字”。其实,“姓”与“氏”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一、“姓”是一种族号,用以表明家族系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的。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源,“氏”是分支。所以,“姓”与“氏”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后代“姓”与“氏”不分了,如“张氏”、“王氏”,即“姓张”、“姓王”。 二、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后来,“氏”又用来区别贵贱了。如:对显贵之家称“氏”,而低贱之家则有“名”无“氏”。在婚姻方面,“氏…  相似文献   

16.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一些字解释为“从某反”或“反某为某”“从到(倒)某”,认为某字是由另一字反形而成,我们将这些字称为“反形字”。《说文解字》中有明确注解的“反形字”共计30个,后世学者对此也有所讨论,但多散见在单字的说解之下。许慎依据小篆分析字形,而小篆相比出土古文字资料又有颇多讹变,其所注解的“反形字”从小篆形体来看确为相反,但从早期文字材料来看真正属于“反书造字”的只有以下8个,即“叵、亍、■、旡、■”。本文结合古文字材料,对《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重新进行梳理分类,以便对“反形字”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古“箦”与“笮”,其为物之大类同,而为用异。为其大类同也,故其音相近:箦,侧革切,庄母麦韻字,上古韵归锡部;笮,侧伯切,庄母陌韻字,上古韻归铎部。两字双声,韻亦邻近。为其用异:箦用于床,笮用于屋,故又不相混。至于“箦”“笮”之与簟、席,古者制异、用异,声韻亦了不相涉,截然为二。今之为字、辞书者,混淆不清,洵属疎失。《辞海》(修订本)竹部: 箦用竹片编成的床垫子。《礼记·檀弓上》:“华而(耳完),大夫之箦与?”亦泛指  相似文献   

18.
《屈原列传》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其能。”注 :“[害其能 ]嫉妒屈原的贤能。害 ,作‘患’讲 ,这里是嫉妒的意思。”“害”本有嫉妒义。其后起专用字作“女害”。《说文·女部》 :“女介 ,妒也。”介声与害声古音同在祭部 ,声母同为喉牙音 ,故字也可作女害,见《集韵·秦韵》。《龙龛手镜》卷二女部“女介”字下云 :“胡计反。心不了也。又音害。《字林》云 :‘疾 ,女介,妒也。’”女介 有害者 ,故害亦有女介义。《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 :“害贤为嫉 ,害色为妒。”也说明“害”有嫉妒义。《文选·潘岳〈马湃督诔…  相似文献   

19.
泊(bo、po),是个多音字,在字典里属“三点水儿”部。“泊(bo)”,右半部的“白”字是表示读音的,左半部的“三点水儿”是表示它是一个跟“水”有关系的字。同学们都知  相似文献   

20.
■卷七上多部:“■,厚(辰月)貌也。从多尚声。”(依小徐本) 此字可疑者有二:义为“厚(辰月)貌”而从“多”,“多”与“厚”义虽相通,然与“(辰月)”之事类则略无关联,此其难晓者一;音为“尚声”,“尚”古属阳唐韵。《广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