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生态阅读”与思辨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设计并实施整本书“生态阅读”的教学方案,采用定量和定性数据收集方法,评估学生在思辨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整本书“生态阅读”实践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新课标中的重要学习任务群。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旨在综合提高学生的思辨阅读、多维鉴赏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关教学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凸显阅读的整体性,找到可行的实施策略和行之有效的阅读方式方法,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同时师生要加强反思,不断提升阅读与研讨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何立欣 《考试周刊》2023,(10):123-126
当下高中英语教材以“文选式”阅读为主,前后逻辑关联弱。整本书因其内容与结构的完整性、主题的建构性与教育意义的现实性而发挥独特价值。本研究选取小说《黑骏马》,规划与组织“感知与梳理,亲近整本书”“鉴赏与思辨,迈入整本书”“联想与品悟,悟道整本书”“创新与勾连,跨越整本书”等项目,促使学生持续阅读与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4.
以思辨读写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具体实施策略包括精读和略读结合、可实施的思辨读写活动任务的设计、思辨阅读和表达的组织实施,以及母题、议题和问题的设计等四个方面。通过思辨读写策略的实施,可引领学生体会文学经典的魅力,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与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有效推行整本书阅读,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聚焦“唤醒”“思辨”“素养”三个关键词,论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可行策略,以唤醒学生读书的热情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从“理解、可视、过程、思辨”四个维度探讨师生共建《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方法。“理解”指向文本内容和文本语言层面,包括如何厘清叙述性概念、譬喻性概念和整体性概念三类概念内涵;“可视”维度从阅读方法和思维层面建构学生思维可视化经验,指向思维的可视性、有序性和延展性“;过程”维度从教与学活动、评价层面建构师生共读经验“;思辨”指向文本的深度加工与转化,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及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以期实现让学生的认知框架在话语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7.
一、学情分析“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是语文阅读推广工作的重心,提倡思辨读写,借助于整本书阅读实践,引领学生从阅读中协同思维、写作关系,促进学生再三咀嚼文字,反复涵咏,品味文学作品的深刻意蕴。整本书阅读在实施中通常有一定难度,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需要激发。在教学中还需融入思辨读写指导策略,展开阅读教学设计,让学生从阅读中点亮阅读力、思维力和表达力。  相似文献   

8.
以《海底两万里》的整本书阅读为例,谈如何通过设置情境任务来给予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在“将《海底两万里》拍成电影”这一大情境统摄之下,通过若干基础型任务,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并帮助学生梳理情节、任务,锻炼“精读”和“跳读”能力。再通过设置若干发展型和拓展型任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整本书阅读,并对名著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深度,提升其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9.
《论语》整本书阅读的突出难题是缺少明晰的目标与适切的方法。陈文忠教授所提出《论语》的“三重价值”分别指向道德教育、思辨教育、文化教育,为《论语》整本书阅读澄清了目标指向;所推介的“四种阅读方法”可深可浅,细密周全,为师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阅读策略。二者所蕴含的理论思考与方法创新,对一线教学有极大的启示意义。《论语》整本书阅读还应把握“化经典为今典”的实施原则,从化古为今、化经为思、化知为行三个方面把经典作品与学生的生命体验勾连起来,从而实现高中阶段经典阅读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2022年版课标设置了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并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怎样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提炼经验,建构意义,最终形成阅读策略,获得语文素养呢?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读—写—评”一致,不断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1.
“整本书阅读”是在新课标精神的引领下,奉行“课堂小舞台,语文大世界”的大语文教学理念,结合学校“书香行动”,做好课本之外的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与书为友,以丰赡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基于实践,从“荐读好书”“诵读积累”“师生共读”“展示评价”四个方面实施任务驱动,阐述语文整本书阅读。走语文整本书阅读之路,将走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学生语文素养将得到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明确指出“多读书”“读整本书”以及“读好书”的重要价值,由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影响下,碎片化知识的获取成为大众阅读的主要形式,由此,面对浩瀚书海或整本书时,部分学生存在懒怠、胆怯等问题,难以从辩证批判的角度阅读理解书本内容,同时也难以将阅读知识内化、转化为写作素材,由此,在阅读教学中,将“整本书阅读”与“思辨读写”相融合尤为重要。本文对“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进行了探析,旨在高效融合阅读、写作等元素,促进语文阅读教学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  相似文献   

13.
“师生创意共读”是近年来教育界新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指教师以独特新颖的方式指导学生有组织地利用课外时间共同阅读一本书的过程,能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文章从整本书阅读评价、师生创意共读过程的具体评价活动策略两方面,对外国名著师生创意共读效果评价体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韩娣 《考试周刊》2024,(16):1-6
基于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的现状,文章提出了针对二年级学生“三环节七课型”的模式进行阅读引领,立足“整本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提升阅读力为总目标。课题以社团活动为据点,确立阅读目标和书籍,采用行动研究、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以“据点激趣课”“读物概览课”“情节梳理课”“讨论交流课”“方法指导课”“读写结合课”“电影欣赏课”这七种师生共读课作为引领开展实践研究,关注二年级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整体性、有序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后一阶段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曾萍 《现代教育》2023,(9):58-62
新课标将整本书阅读由原来的课外阅读转变为语文课程的内容,重视学生整本书阅读已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率,笔者将游戏化学习方式介入整本书阅读,以“玩转‘西游’”的游戏大情境,通过四个游戏活动“铜牌阅读推广人”“银牌阅读推广人”“金牌阅读推广人”“最美阅读推广人”来开展阅读活动,以达到对名著持久而深入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成为积极快乐的阅读者。  相似文献   

16.
微课能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即时性,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有效阅读,是促进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方式。好的微课教学设计要对整本书阅读有引导性,带动学生深度阅读;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有完整性,助推学生思辨阅读。利用微课开展整本书阅读实践,能提升阅读实效,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意义。统编教科书中的许多课文选编自名家经典著作,为了更好地延伸阅读,文章以《祖父的园子》单篇阅读到《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为例,探讨由“篇”带“本”,激发阅读兴趣;运用策略,把握全书主旨;指导细读,进行充分交流;读写结合,提升文学素养的教学策略。旨在以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勾连起课内与课外阅读,从而实现从“一篇课文”到“整本书”的阅读。  相似文献   

18.
郑珊红 《家长》2023,(32):142-144
<正>读写能力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阅读、写作是构成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好读写能力培养基础至关重要。整本书阅读教学法是目前开展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进而通过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进行思辨读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潜力和思维活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本文围绕思辨读写思维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教学展开探究。一、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与单篇阅读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的提出,让如何阅读长篇经典名著成为重要的课题.本课从《三国演义》的目录入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目录、合作探究等方式把握整本书的内容,并挖掘书中的深意,提升阅读整本书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整本书阅读可以在“实践、使用、运用、实现”中抵达“服务美好生活”的“有用”意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形成以指向“立人树人、交流沟通、作文作品”的实用性育人价值。文章重新从新课标整本书阅读的视角下关注整本书的阅读意义,探索指导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