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课堂挫折是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脱节.具体表现为学生不能理解文本知识和教师对于文本知识的启发点拨,学生学习表现偏离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暂时失去对课堂的驾驭控制能力等.  相似文献   

2.
设计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鉴赏文本,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活泼有序、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真情表达,分享合作探究的乐趣。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儿童诗,讲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这首诗充满童真、童心、童味,想象丰富、美好,是教育学生尊师、敬师、爱师的好教材。设计理念: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领悟诗歌的魅力,可以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诗歌蕴含的思想,在读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本设计重视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读的层次性和鉴赏性,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目标:1.能正…  相似文献   

4.
龙启芬 《贵州教育》2005,(17):31-32
“以读为本”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读书要有层次性和指向性,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是我们教师须思考探究的问题。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探索,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指始终引…  相似文献   

5.
课堂挫折是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脱节。具体表现为学生不能理解文本知识和教师对于文本知识的启发点拨,学生学习表现偏离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暂时失去对课堂的驾驭控制能力等。  相似文献   

6.
教材插图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有力抓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插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整合插图、赏析插图、描述插图,让学生走入文本的深处,与文本展开对话,提高他们的文本解读与文本鉴赏的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阅读的体验过程,搭建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为提高学生在文本阅读的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培养可持续的阅读习惯打下略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深入理解文本是读出感情的前提。学生只有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时才能"情动而辞发"。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读出感情?一、有效对话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读出感情课堂上,教师要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感觉、感情和感动,获得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情感,做到"情动而辞发","读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语文课堂的任务就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文化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去体味、感悟眼前的文本,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理解、鉴赏作品,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分析和感悟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现在课堂教学仍普遍存在着“文本教学”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现在的高中生无论是阅读的量还是阅读的能力都有所欠缺,难以对文本特别是文本的深层次内涵进行个性化的感悟解读;二是不少语文教师或由于教学进度的需要,或因教学能力的限制,缺少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文本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习惯以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感悟,学生习惯以聆听教师的讲解代替自己的理解的违背教学规律的不良现象,这最终使得课堂“文本教学”成为单一的讲解课、听读课.这样,必然造成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的下降.本文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去主动分析文本、感悟文本,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付静 《考试周刊》2023,(16):50-53
在目前的教学主流趋势下,初中语文课堂逐渐向着深度化学习的理念上发展。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把握,还要关注学生对文本感情的体会以及文本背后内涵、价值的理解。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着深层次的感知,教师在启迪学生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课堂中,我觉得,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13.
传统教学中,教师囿于教参,机械地解读文本,使学生失去自我思考、自我感悟的机会。因此,教师要以文本为中心,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文本表层、品咂文本深层、体味背后深意,提高理解、感悟、鉴赏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4.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具有交代背景、突出主题目等作用。目前,课堂上,教师要么忽略了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要么以模式化的解读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导致学生不能理解、掌握景物描写。因此,教师要细读文本,理解编者意图,根据教材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还应根据景物描写的不同作用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关注景物描写,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
所谓有效性朗读,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充分地读,真正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整体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朗读的目的性要明确,训练要有层次在不同学段,朗读的要求各有侧重: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不同阶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作者给我们展示的优美、恬静的春天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迁移。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展开教学设计和调度,让学生在文本梳理中感知言意,在鉴赏分析中体会意象,在读写结合中增长语用,从而形成崭新的学科基础能力。小学生语言鉴赏能力参差不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力基础展开教学调度,让学生自然感知文本意象,能够促使学生形成丰富的阅读动力。  相似文献   

18.
教师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决定响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的阅读方法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方法.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细读文本显得尤为重要.披文入情,带领学生品读文本,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带领学生品读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写作上的妙处,理解作者的心声.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教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理解、感受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充分地读,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特别是一些经典美文,更应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迁移。阅读教学同时又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漫步,或驻足欣赏,或仔细玩味,学生才能谈得上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