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被叫做习得无助感简称无助感。”(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的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或者“后进生”)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饱受失败的打击,鲜有成功的体验,就会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通常有以下一些表现:第一,动机水平降低:对学好语文缺乏信心,在语文学习上消极被动,对语文的一切都不感兴趣。第二,认知出现障碍:学生一旦产生习得无助感,随之而来便产生一种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不能从语文学习的成功尝试中积…  相似文献   

2.
防止“差生”向“接受失败者”转化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习得无助感的产生过程就是“差生”向接受失败者演变的过程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 ,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 ,丧失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被叫作习得无助感 (Learnedhelessness) ,简称无助感。国外从 2 0世纪 60年代起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无助感理论经常被用于解释人类的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等行为的形成和抑郁感的产生。1975年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等人 (M .E .P .Selighman)对习得无助感这种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做了“电击狗”的实验证实这种现象的存在[1] 。他们在实验中先是将狗…  相似文献   

3.
习得性无助感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失败和挫折,由于缺少社会经验,或其他原因,学生往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所谓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人或动物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而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简称:无助感。”(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①这种心理状态一旦产生,就会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在做事时消极被动、缺少热情。在认识上,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有自己不如人的感觉,担心自己笨拙,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习得性无助感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  相似文献   

4.
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放弃努力的行为的反应,是从“无论个体自身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想法而来的放弃行为。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是在一定的数学学习情境中诱发的,由于学生长期没有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屡次遭受失败的挫折,产生消极认知,确信自己对学习数学缺乏能力,产生无能为力之感,从而在动机、情感、认知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往往使学生降低或丧失数学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怀疑自己的智力水平、数学学习能力,对数学学业任务放弃努力,产生一种焦虑、厌倦、学习信心丧失的消极的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5.
在大学英语线上课程中,由于课程目标设置和授课方式的变化,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影响了学习效果。分析了学生线上英语学习的现状,以及消极情感、认知和行为等一系列习得性无助表现,探讨了“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多元成因,并基于线上英语学习的特殊性,提出了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习得性失助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学生学习语文每每受到失败的挫折和打击,从未经历过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这就容易产生语文习得性失助感。这种失助感具有跨越情境的性质,即在第一种情境下的失助感会影响到第二种情境,导致一次失败接着一次失败,屡试屡败。这种失助感会带来多方面的障碍:1.动机障碍。  相似文献   

7.
中专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在愿望多次受挫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习得性无助”往往表现为厌学、学习兴趣低下,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低下,消极的心理定势等。这一现象可以归因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中专学生对学习的无助感是在长期的失败中逐渐习得养成的。这种心态对中专生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析中专生“习得性无助”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表现,有利于加强对中专学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实验,发现“习得性无助”这一现象。就是说,人或动物会因为不可控事件而不断遭受挫败,于是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进而丧失信心,放弃努力,陷入无助和绝望。心理学家发现,这种悲观无助的心态不仅是通过经验学到的,  相似文献   

9.
人在经历多次的挫折与打击后,会产生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具体到习作上,则表现为学生丧失写作信心与兴趣、厌烦写作、害怕写作等心理特征。针对作文教学中的"习得性无助"学生,教师应通过降低习作要求、改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升学生习作信心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帮助他们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扰。  相似文献   

10.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不少学生一提起作就愁眉苦脸、哀声叹气。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中被称作“习得性无助感”,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学习,也会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甚至是身心健康。特别是在严峻的考试压力之下。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呢,写作教学中的习得性无助感是如何产生的。又有那些切实可行的消除对策呢,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教学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学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感会对学生的动机、情感和认知产生不良影响,是形成数学学习困难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分析、探讨了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内外成因,并提出了三点旨在帮助学生减少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冯杰  涂泓  许花 《中学物理》2015,(1):12-14
学生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当多次遇到困难而未能解决时,感到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自暴自弃,表现出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这就是物理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感.在物理学习中出现的学习困难问题比较严重,可以说在各科学习困难的人数上,物理学科最多,高中生普遍认为物理难学.  相似文献   

13.
“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 ,缺乏进取心 ,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 ,乃至对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 ,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所谓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 ,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 ,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问题 ,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习…  相似文献   

14.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不少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愁眉苦脸、哀声叹气,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中被称作“习得性无助感”,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学习,也会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甚至是身心健康,特别是在严峻的考试压力之下。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呢,写作教学中的习得性无助感是如何产生的,又有那些切实可行的消除对策呢,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一、写作习得性无助感成因分析所谓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指的是当有机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后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听天…  相似文献   

15.
一、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解析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行为表现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信念,放弃了一切努力,消极等待不良结果的到来,而不是他们真的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一、"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1."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自身因素。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由于前期动手能力发展较差,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动手表达能力困难。这些动手能力不足的学生,如果在学习上重视程度不够的话,很容易产生失败的体验和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不良的归因反应,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2."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教学因素。集体授课  相似文献   

17.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经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所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本文阐述了影响习得性无助感的家庭、学校以及个人因素,并指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论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海 《中学教育》2002,(12):3-6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 ,缺乏进取心 ,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 ,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 ,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 1earnedhelplessness)。所谓习得性无助 (Learnedhelplessness) ,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 ,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问题 ,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一、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 在帮助、教育、转化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经常感到无奈和头痛的是:一些学生的自我认可程度很低,对自己的未来完全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甚至“破罐子破摔”。常听到有的学生这样说:“我再怎么努力也就这样了,好不到哪儿去,不如就听天由命吧!”也常看到一些学生表现得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整天怨天尤人、得过且过,什么活动也不想参与,从不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或文体比赛,  相似文献   

20.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动力和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又大多倾向放弃,甚至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也不能胜任,而且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它是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新老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等问题,加之“如何学会学习”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重要教育命题作为背景,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