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班瑞钧  罗珍瑜 《兰台世界》2016,(21):154-156
民族地区的移民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四川隆昌云顶郭氏族谱》对研究西南民族地区"湖广填四川"时期各民族人口流动与文化变迁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四川隆昌云顶郭氏族谱》的研究,从"聚落"与"社区"联系与区别和移民聚落成因两个视角出发,探讨此文献之中所体现的移民政策、移民活动对民族地区移民社会聚落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石来研究"湖广填四川"时期中国西南民族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承和变迁。  相似文献   

2.
2013年3至4月,为配合官庄遗址的发掘与研究,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组织人员对荥阳官庄遗址及其周边临近地区开展了全覆盖式的系统考古调查。此次调查以官庄遗址为中心,覆盖面积19.05平方千米,共采集了包括陶片、石器、骨骼、土壤在内的大量遗物标本,其涵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晚商、西周、东周及秦汉时期,为深入了解该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探讨郑州西北郊一带史前至汉代的聚落和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此次简报公布了调查所发现的部分重要遗迹和遗物标本。通过此次调查,对郑州西北郊荥阳一带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竖河遗址和大张遗址大量西周早中期遗物和遗存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本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西周晚期偏晚阶段官庄城址的兴起及其周边一系列两周之际至春秋时期遗址的调查和发现,表明官庄城址已经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区域中心。  相似文献   

3.
侯伟 《兰台世界》2012,(15):29-30
古代历朝历代政权均重视户口管理,从秦汉时期户口的登记、分类、政策法令、调查等剖析,指出秦汉时期户口管理制度业已成形,逐渐建立自下而上的严密管理体系,利于国家的稳定,也为秦汉之后户口管理制度革新提供了标尺作用。  相似文献   

4.
2020年12月,安徽大学历史学院矿冶考古团队对地处长江南岸的南陵县大工山南麓七星河流域先秦遗址进行调查,共发现10处矿冶遗址以及8处聚落遗址。通过对矿冶遗址中发现的诸如炉渣和炉壁等矿冶遗物的分析,再结合采集到的陶片和陶制部件进行系统判断,七星河流域可能是南陵地区一处周代较为成熟的采冶中心。进一步梳理南陵及周边区域历年的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结合聚落遗址、土墩墓以及出土器物综合分析,推测这一地区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形成了以吴文化为主体,兼具中原文化、淮夷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而该区域的主要族属可能是与江淮地区群舒各国有关联的土著族群。本次调查为研究皖南沿江地区先秦时期矿冶活动及吴文化在该地区的交流传播提供了一批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晋陕高原包括今陕西北部和山西西北部地区,属黄土丘陵的自然地貌单元。此区域文化面貌独立而极具特色,一般被认为属与商王朝同时期的方国文化,学者称之为"李家崖文化"。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清涧李家崖遗址、绥德薛家渠遗址、吕梁柳林高红遗址的逐步发掘和近年来清涧辛庄遗址的发掘以及周邻区域的调查和发现,增进了对该区域文化的认知,丰富了该考古学文化的内涵。本文在搜集相关报告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晚商时期该地区四处遗址的聚落特征作对比分析,从位置、规模、布局、建筑遗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得以发现其间的共通和差异。结合该地区的环境特征,本文试图架构出晚商时期李家崖文化的聚落形态,以期对商代方国地理结构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2018-202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及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山西西吴壁遗址开展了三年五个季度的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丰富的史前及其后多个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本文主要简报发掘所获东周遗存,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文章指出,西吴壁遗址东周聚落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包含居址和墓葬。已发掘的东周遗存皆为居址,时代多属战国,另有少量可早至春秋晚期,文化面貌与侯马新田遗址同时期者基本相同,属晋文化范畴。这些遗存丰富了遗址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为研究遗址的堆积结构、聚落变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我国各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碰撞、交流,交相辉映,汇聚融合,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北辛文化遗址的发现、发掘和北辛文化的命名,以其久远的历史、独特的内涵、广泛的影响力,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研究表明,“北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据史籍记载和历史、考古学界的研究、考证,燕秦汉时期的辽东长城在辽北地区中部呈东西向穿过。境内近年发现了一批与长城相关的战国至汉代文化遗迹、遗物,其中尤以铁岭新台子邱台大型战国晚期至汉代遗址最为重要,被有的专家考定为汉代望平县址,虽有争议,但它的发现,对推进辽东长城辽北段的发现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理座标。要解决辽北境内燕秦汉长城的具体位置,我们必须以历史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和田野调查工作,从辽北历史上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和辽河水道的古今变化,以及战国秦汉以来郡县设置情况,长城在辽东的构筑特点,与抚顺浑北汉代列燧的关系和有无复线等诸方面因素来研究和确认。铁岭境内的燕秦汉长城、还应在邱台遗址以北的铁岭一带探寻。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墓祭之俗起源于史前时期,盛行于殷商,西周时期逐渐少见。经过秦汉至隋唐的发展,于唐代前期,民间形成寒食扫墓习俗。宋代以后,墓祭则在清明节。墓祭是清明节中最具民族特色,最能牵动中国人的情感,也是最能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其历史研究价值举足轻重,尤其是遗留下来的古迹更是卓绝千古.秦汉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气度精神,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创造性.遗址公园作为保护、利用古遗址的重要方式被广泛应用,本文通过介绍秦汉文化与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概况,从建筑景观、园林景观、水体景观、硬质铺装以及景观小品方面对目前西安的遗址公园中蕴含的秦汉文化元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秦汉是一个文化大发展时期,作为文化中的一部分,出行风俗受当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很是盛行。这一风俗不但影响了秦汉时期国家的政治活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文化,并且还对后世的出行风俗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广府聚落选址和布局,由传统的风水思想及理论,向科学、理性的营建思想演化。聚落建设与管理,由宗法礼制主导向股份制度主导的营建思想演化。聚落形态的塑造,由固定模式、强调整体,向凸显个性、多样统一的营建思想演化。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档案文化领域的研究逐渐成为档案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角度十分广泛,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本文站在范式的角度研究档案文化,试图探寻档案文化范式变迁的机理,分析档案文化范式变迁的规律。档案文化范式,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档案、档案工作以及档案事业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所共同构成的模式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文化范式呈现不同的特点,由于受到社会背景、社会主体、管理实践、档案学思想和档案学教育的影响,档案文化范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演进变迁,并呈现出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4.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与重心移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与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分布上体现出自然环境的烙印,文化遗产多沿河流域分布,以都邑治所为中心形成文化扩散,呈"片-带-面"空间分布特征。在时间维度上文化遗产经历了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秦汉至宋代和元明清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它表征着文化的价值内涵,印证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是相关的。三个时期的文化遗产重心表现为沿汾河由南向北的移动轨迹,契合了山西文化由南向北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我国各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碰撞、交流,交相辉映,汇聚融合,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北辛文化遗址的发现、发掘和北辛文化的命名,以其久远的历史、独特的内涵、广泛的影响力,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研究表明,"北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仪礼·士昏礼》所记载的婚礼仪节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先秦及秦汉时期士人阶层婚礼的全貌。然而在时代更迭和历史变迁中,婚礼仪式和内容发生了诸多流变,本文通过对先秦时期婚礼仪节的考察来解析古代士人阶层婚姻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春季,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陕西彬县境内先秦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本文对此次调查的13处商周时期遗址进行介绍。初步分析来看,调查所见遗存的年代主要为"先周"和西周时期,位于彬县泾河沿岸商周时期遗存与黑河以北、红岩河流域所见遗存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红岩河流域所见红褐陶器区域特征较为独特,这种差异可能代表了区域文化和人群构成等方面的不同。此次调查对泾河流域商周时期文化分布、区域文化特征,先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古豳地"文化格局演进等方面的认识,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变迁及与传播媒介的关系是一个观察和理解中国社会变迁机制的切入点。本文首先讨论了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以及价值观变迁等基本概念问题,以求为价值观变迁与媒介关系研究,建立一个清晰稳定的概念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借鉴以往关于框架和价值观框架的理论及经验研究结果,提出了在中国特定的媒介环境下,采用价值观框架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社会、文化价值观变迁的可能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9.
张静 《兰台世界》2014,(1):156-157
《仪礼·士昏礼》所记载的婚礼仪节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先秦及秦汉时期士人阶层婚礼的全貌.然而在时代更迭和历史变迁中,婚礼仪式和内容发生了诸多流变,本文通过对先秦时期婚礼仪节的考察来解析古代士人阶层婚姻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周原遗址2014年发掘的凤雏三号基址(F3)和以前的凤雏甲组建筑、云塘—齐镇建筑群、召陈建筑群,从建筑组合的类型学分析,三大建筑群在周原遗址聚落变迁中的位置,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等角度出发,论证凤雏甲组的始建年代应为西周早期。指出周人的早期大型建筑基址(凤雏建筑群)应是对商代建筑形式的模仿与学习。结合西周铜器铸造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可发现大型建筑也遵循着同样的过程,即西周早期的凤雏建筑群秉承商代建筑特征,中期的召陈建筑群体现周文化特征,晚期的云塘—齐镇建筑群,此后秦马家庄宗庙建筑延续其风格。最终推测凤雏建筑群的设计者的族属为商人,而其使用者身份的为周王或其在周原的代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