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马拉松、中长跑队27名运动员(男22人、女5人)采用拉练形式,进行长途训练。自75年元旦至2月1日从呼和浩特——北京,往返约1200公里,历时达一个月。根据各个项目的特点和任务,他们采用长短结合,快慢结合,训练与调整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训练。马拉松组每天平均跑50公里,中长跑组40公里,女中跑组20公里。男运动员最多一天跑63公里,女运动员最多跑43公里。平均强度为每公里5′20″—5′30″左右。长途拉练是我国体育新形势下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系中长跑队坚持业余训练,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上共获得三枚金牌、三枚银牌,三枚铜牌,六人十二次打破八项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纪录。作为教师,我的主要体会,就是狠抓了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目前,中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已为大多数运动员教练员所重视。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具备了强有力的双腿和持久、快速的摆臂,才能进行完善有  相似文献   

3.
“林华杯”全国马拉松邀请赛传来好消息:西藏中长跑队运动员杨孝银以2小时27分56秒的好成绩勇夺铜牌,索朗次旦、小尼玛分别以2小时29分56秒、2小时30分04秒的成绩获得第五、六名,超过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  相似文献   

4.
曹阳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5):562-563
阐述马拉松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特征,对有氧能力训练和速度能力训练提出建议,为进一步提高马拉松运动员体能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运动训练中运用运动心理学原理,在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的同时,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已成为培养运动员具有良好心理素质,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促进运动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从1983年—1987年,在我院女子中长跑队训练过的运动员人数共有20名。多年来,我们运用素质、技术和心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使她们在上海市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和冬季长跑比赛中夺得了800米、4×400米、4×100米、冬季长跑团体、个人等五个项目  相似文献   

6.
三、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现代高水平马拉松运动员训练的特点:是训练量大,训练强度高,一天进行两次训练,总时间有时长达6个小时以上。比如日本马拉松名将一濑古利彦,每天要跑35—40公里。现代马拉松训练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重点突出大里程训练,澳洲、日本运动员被广泛接受,他们每周训练量为210—250公里,如克莱顿准备期达280—350公里。另一种是重点抓质量训练,如欧美运动员,他们是在越野跑的基础上增加场地训练。他们重视强度训练,训练量低于澳洲运动员,萨拉扎尔每周为110—130公里,罗杰斯为160—230公里,汤普森为160—200公里。总之,坚持长期的科学训练,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基础。在我国马拉松运动员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内蒙为代表的耐力型运动员,一种是以  相似文献   

7.
正当今马拉松项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最好成绩被不断刷新,这都得益于训练观念的更新和训练方法、手段的创新。对于马拉松项目而言,耐力是基础,速度是核心,力量是保障。目前,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逐步认识到,马拉松成绩的提高不单纯是耐力的此拼,要想有所突破,必须重视力量素质的发展,不断加大力量训练的比重。一、力量训练对马拉松项目的重要作用以往的陈旧观念认为,马拉松运动员不需要进行力量训练,因为力量训练会使运动员的肌肉增粗,体重变大,不利于成绩的提高。但是实践证明,力量训练对马拉松运动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要方法、手段运用得当,就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力量训练对马拉松项目的重要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点,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一般力量水平,有助于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第二点,力量训练可以有效发展运动员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有关我国马拉松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综合研究不多,对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研究更少。为了解马拉松运动员体质特点、身体成分和心肺功能,为选材、科学训练、机能评定和医务监督提供参考资料,我们对天津市男女马拉松运动员进行了多指标综合观察和研究。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柏林世锦赛马拉松速度变化特征的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柏林世锦赛马拉松比赛前三名运动员速度分配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速度分配的特征,对我国马拉松运动员速度分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根据其速度变化特征,对我国运动员的训练提出一些建议,以利于提高我国马拉松运动员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世界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模式特征进行统计处理,建立起模型,将会为我们的训练提供清晰可靠的指标和依据,并且使马拉松训练更加具有明确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世界与我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形态,年龄情况 我们将世界历届马拉松赛前五十名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及创成绩的年龄进行统计,  相似文献   

11.
浅谈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荆田随着我国中长跑运动的迅猛发展,在各级比赛中也充分注意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并进行较为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心理训练。那么心理训练从何时抓起?心理训练中应注意邮些问题?根据多年来对运动学校中长跑队训练工作的实践和体会,做...  相似文献   

12.
在女子马拉松训练中,年度周期安排是其训练计划的核心内容。对于一个跨度较大的时间周期,马拉松运动员需要通过合理的周期安排来逐步培养起竞技状态,使之在比赛中呈现出最佳竞技状态。中国女子马拉松是一支较有国际影响力的队伍,通过对该队伍训练周期安排的研究,可以从中发现和探索马拉松训练周期安排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对我国女子马拉松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调查了解,结合优秀运动员重要比赛年度周期安排的实例分析,逐步勾勒出女子马拉松训练周期安排的一些主要特点。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女子马拉松训练过程安排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参加2009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训练特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马拉松跑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等相关性较低,而与5 000 m、10 000 m和半程马拉松跑的成绩高度相关;与外国运动员相比,我国马拉松运动员采用大强度、大训练量的训练相对较少;应加强力量训练,并高度重视高原训练,这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主要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4.
优秀马拉松运动员心电图波形与生化异常指标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监测优秀男子马拉松运动员在冬训期一次大运动强度训练和一次大运动量训练前后肌酸激酶、血尿素的异常指标和心电图波形的变化,探讨生化异常指标与心电图波形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马拉松运动员提供更合理的心电监控模式。  相似文献   

15.
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马拉松是一项参与门槛低的赛事,因而全球范围内参与人数众多,很少有人关注长距离跑精英运动员的训练特征,本文撰写者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研究2004年美国奥林匹克马拉松测试赛男子女子达标运动员的训练特征。总结93名运动员的测试结果,主要内容从运动员身体特征和成绩、运动员训练训练情况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8名业余马拉松运动员为实验对象,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为期三个月的训练中使用心肺功能测试仪、功率车、气体分析仪等仪器测定运动员相关指标,从而得出两组别之间使用功率车参与训练与没有使用功率车参与训练的区别,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使用功率车参与训练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进而提高有氧耐力。此为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及教练员提供了一个新的训练方向,并有助于减少伤病的发生。在对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进行调查和观察中还发现,我国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在有氧耐力训练方面存在以下问题:训练方式单一、密度较小、排斥无氧耐力的发展等,这会导致身体姿势僵硬、对心脏泵血功能刺激较小、成绩提高慢的结果。使用为期三个月的功率车专门针对业余运动员进行有氧和无氧综合训练,结果显示:实验前后两组别的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值均有改变,使用功率车参与训练提高有氧耐力和无氧阈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观察公路越野训练对马拉松运动员心肺功能的效应,检验训练安排的可行性,以及探讨提高机体摄氧功能的途径,我们曾于1981年春对一组准备参加第一届上海杯马拉松比赛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进行了集训前后心肺功能的动态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定模拟大运动强度训练和大运动量训练前后男子马拉松运动员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指标和心电图∑T/R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指标间的相关性,以期为运动员提供无创监控.将8名马拉松运动员分2次进行大运动强度训练和大运动量训练,训练前后取血及心电图指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在大运动强度训练后,运动员CK指标与心电图∑T/R指标呈负相关,在日常训练中可以使用心电图∑T/R这一简易、无创指标代替CK指标进行强度训练监控;在大运动量训练后,运动员BU指标与心电图∑T/R指标之间基本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赛事路线的视角出发,对马拉松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达到提高运动员比赛成绩的目的。研究表明:赛事路线中影响马拉松运动员比赛成绩的主观因素有运动员对路线的熟悉程度、对不同路向测量方法的掌握情况、对各种路段针对性的训练情况;客观因素有路面状况、赛道周边环境、赛事服务者等。建议:运动员赛前要了解影响比赛成绩的主客观因素,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本研究为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以引起教练员、运动员的重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马拉松的训练呈现出较明显的训练调期性变化,本文对以比赛来代替训练、促进训练,以调整、以恢复来带动训练的模式进行了生理学、心理学、训练学分析,提出了当代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