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文化是一种独立于主流文化存在,为青年群体所特有的亚文化形式。沉迷网络世界、追逐娱乐时尚、推崇流行话语是大学生中流行的青年文化现象,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多元和大学生价值选择迷茫,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借鉴。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鉴和吸收青年文化中积极合理因素,对青年文化中消极因素采取疏导策略、创新策略和实践策略,提高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山寨”文化作为一种充满争议的流行文化现象,正在逐渐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它在青年学生中的流行有其特殊的环境及心理基础,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应通过分析“山寨”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流行成因,探讨其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并从政策法规、观念引导、校园文化、媒介素养等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流行文化因具有现代性、时尚性、消费性和草根性等深受“90后”大学生喜爱的特性得以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地传播,并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做好流行文化影响下“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实效性的内在要求。针对广州地区“90后”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分析流行文化对该群体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4.
流行文化的发展是当前文化领域中不容忽视的现象,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青年大学生是流行文化的主要受众之一。流行文化的广泛传播以及对大学生们的强大影响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应该在正确认识流行文化的基础上,分析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构建流行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佛系"文化是近年来流行的、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一种青年亚文化.科学揭示"佛系"文化的本质及其与人生观的内在关联性,辩证审视"佛系"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形成发展的影响,并从强化价值引领、加强人文关怀和注重心理疏导等层面探讨消除"佛系"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负面影响之策略,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等具有...  相似文献   

6.
“梗”文化是网络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产物,青年网络交往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深受“梗”文化的影响。“梗”文化本质上属于网络亚文化,具有表达形式多样、流行传播圈层化和价值情感成分多元的特征,为青年群体热衷追捧。但由于“梗”文化内容鱼龙混杂,形式泥沙俱下,容易引发侵蚀语言文字规范、触犯网络空间道德底线等问题,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这需要从提升青年网络素养、纾解青年成长成才压力、创新主流文化内容等多个角度发力,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网络交往活动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饭圈文化”是由明星艺人的粉丝所创生的一种圈层文化,具有情感表达极端化、集体行为组织化、粉丝群体低龄化等特点。当前“饭圈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广为流行,给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风险挑战。对此,必须理性看待“饭圈文化”,加强正向价值引导;推进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净化网络文化生态;优化宣传内容和形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推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青年观是指导大学生“三观”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邓小平的青年观可具体分为未来青年观、全面发展青年观、革命和建设生力军青年观,以此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对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既体现着整个社会总体精神面貌,又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追求。微博是青年大学生表达观点、释放自我的重要网络社交平台,深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调研发现,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呈现新的变化特征,能够客观理性看待世界,爱国意愿较为强烈,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志愿服务精神,敢于表达个人观点,具有一定的网络信息辨别力。但受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多元文化思潮裹挟影响,一些青年大学生情绪不够稳定,思想观念行为出现偏颇失范等。应针对“网生一代”特点,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发挥主流文化浸润功能,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新时代好网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其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0.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和接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在大样本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从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三个维度探索分析了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现状和主要特征,继而提出用“中国梦”引领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和激发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青年观是指导大学生“三观”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邓小平的青年观可具体分为未来青年观、全面发展青年观、革命和建设生力军青年观,以此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对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红色基因作为红色文化的遗传密码,是推动时代青年大学生践行爱国主义的力量源泉,具有很强的无产阶级性、民族性和科学性。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能够丰富青年大学生爱国观教育内容、创新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延伸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对于培植青年大学生爱国情怀产生重要意义。红色基因融入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加强红色文化育人,拓宽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发挥活动育人功效,丰富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强化媒体宣传作用,创新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载体;落实实践育人功能,提升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与建设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息息相关。要将文化自信培育广泛融入“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探究以文化自信为基点的“四个自信”耦合逻辑,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鉴赏以及文化交流互鉴能力,不断传承和弘扬文化自信基因库,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青年力量。  相似文献   

14.
价值塑造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和应有之意。当代青年大学生普遍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选择,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个性色彩突出,有一定的“功利化”倾向的特点。加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塑造,要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构建学生工作新体系,打造文化育人新品牌,拓展社区育人新场域,筑牢网络育人新载体,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盛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丧文化”,是多种解压文化中表现最为持久的文化形态。从文化类型来看,“丧文化”与“躺平文化”均属大学生亚文化现象。“丧”式亚文化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成与传播,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表现为社会发展存在的负面问题、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大学生的外在归因。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青年大学生中抑“丧”扬“上”,将“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主阵地、融入课外教育主阵地,并以“上文化”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学生以批判的思维正确看待“丧”式亚文化。  相似文献   

16.
试婚现象在我国已呈蔓延趋势。试婚已经得到很多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认同。青年大学生对“试婚”具有较高认同感的原因,主要在于当代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城市化发展所形成的“温床”、社会控制功能减弱等。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自律和他律教育,营造良好的婚姻道德舆论环境,城市化发展必须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诸多文化影响,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外来文化、市场经济制约下的社会不良文化、纷繁复杂的大众文化、光怪陆离的青年流行文化以及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兴文化等都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极大挑战。面对挑战,我们更新观念,积极引导,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是在对国际、国内重大形势深刻变化的准确把握后提出来的,是党的历史经验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指导党的建设和新世纪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进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要从“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引导青年大学生认清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消费平台逐渐涌现大量文化“周边”诱发观众对精神文化的向往,人们开始在精神文化领域加大消费力度,文化消费主义作为消费主义文化向作为消费主义转向文化领域生成的一种社会思潮,文化消费主义便应运而生。受文化消费主义误导,部分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陷入困境,表现为价值追求逐渐扭曲、自我认知产生偏差等现象。为保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文化消费观,应通过引导和满足青年精神文化需要、培植青年科学的文化消费念和行为、重塑青年的精神家园,推动青年精神文化生活有序、高质、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晓滇  陈霁 《成才之路》2010,(35):10-11
本文主要探讨非理性文化心态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它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特别是当代学生所推崇和流行的通俗歌曲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我们因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