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驻地记者或报道组的同行聊业务,常听到他们如此叹息:不怕采访时跑断腿,写稿时熬长夜,只怕辛辛苦苦采访出来的稿子见不了报,或者自认为的精品登出来时却被改得面目全非,连重头稿的边也沾不上。 自以为是好稿,编辑却要“枪毙”;自以为是精品,编辑却当次品。这是为什么?细加分析,原因多多。如机遇不好,自己采写的稿件正要上版,却被更重要的新闻冲掉了;编辑对自己的稿件并不赏识;本部记者与驻地记者争版面上稿;等等。还有一个常被驻地记者与报道组工作人员所忽略的原因,这就是: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恰当有关。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新闻业大发展的今天,新闻记者队伍的数量迅速扩大,但新闻作品质量的提高却难以“迅速”。不少编辑在面对着铺天盖地的“稿灾”时,也面临着“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稿荒”焦虑——好稿太少。究其原因,还是记者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基本功不过关。  相似文献   

3.
一线记者采访后写的第一稿是编辑“动手操刀”的重要依据,如果文章中出现的不是错别字或者逻辑思维、观点立场等编辑能明眼看出的错误,那么编辑将很难将隐藏在文章内的隐形错误挑出来,如地名、人名、被采访者职务、采访现场的街道名称、采访单位的全称、数据及行业政策法规中涉及到的专业术语等。一旦疏忽、被刊发出去,将会在社会上引起不良影响,直接影响到报纸的声誉。因此,一线记者采访后写出的第一稿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记者在写稿时要做好把关人。  相似文献   

4.
编辑向志:我是河南省《科技经济报》的编辑。我所在的这张四开报纸,每周一期,编采人员只有5人,所以,连采带编还有各项杂务,都得我们这5个人做。因为人少活多,每次出去采访,总是匆匆忙忙,时间紧,但又想在短促的时间里能多抓些材料。结果到这个单位采访半天,到那个单位谈半天,如蜻蜓点水,本子上记了一大堆素材,回来写时却缺这少那,写出的稿  相似文献   

5.
科技文稿处理中的服务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琪 《出版科学》2007,15(4):35-37,40
为作者服务是编辑处理文稿的重要行为准则.来稿复审后,以采用稿、退修稿和不用稿三种形式分流.对于采用稿,编辑要用"心"去品味,绞尽脑汁去琢,使文章更精美,以满足作者早出精品的迫切愿望.对于退修稿,编辑要想作者之所想,急作者之所急,尽自身之所能,以谋其完善.对于不用稿,编辑要公正无私,使作者心悦诚服.  相似文献   

6.
郝娜 《记者摇篮》2010,(7):16-16
精品新闻,就是精心采访、精心写作、精心编辑出的好作品。成功的采访是写出好新闻的基础和前提。业内人士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之说,可见采访是写出新闻精品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
河北日报1996年9月在报纸版面改版的同时,实行“编采分离”,即从报社编辑部的各专业部抽调七、八位业务功底较强的编辑组成“来稿编辑室”,专门编辑稿件。各专业部一律不再编外来稿(个别部有专版除外),编辑们同驻外记者站记者一样,统统按指标任务下去采访写稿。回顾一年来的实践,我认为“编采分离”是办好报纸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为驻站的一名老记者,我体会“编采分离”最大的好处是:编稿速度快、质量高、不压稿、不丢稿,有利于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出精品、办好报纸。 过去编辑部的各专业部搞“编采合一”弊病太多,最突出的表现是编辑对编稿兴趣不大,不认真。为什么呢? 因为编辑工作默默无闻,是为他人作嫁衣,不如当记者。既然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刊物编辑在杂志社里主要有三大角色: 派稿编辑.负责领导记者,在记者采访和写作时,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确保新闻准确、公正、文字精良.  相似文献   

9.
记者采访、编辑编稿时,总会涉及与生命相关的事实,如何面对,考验着新闻工作者基本的作为人的道德和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0.
这段时间笔者在编辑部连续给一些函授学员打电话,对其提供的稿件进行电话补充采访。为什么?因为这些学员的来稿中基本新闻事实不清楚,编稿时“卡了壳”,如不进行补充采访,稿子只能废掉。函授学员来稿能进入编辑的视野、闯进编辑程序,很不容易。如果因为其基本新闻事实不清楚半途而废实在可惜,作为编辑也很不忍心。  相似文献   

11.
5月30日人民日报各地传真版刊登的头条《泉城喊渴》,是力求文章准确而严格把关的一个实例。人民日报分管副总编辑在审阅大样时,对此稿两处数字提出疑问,并直接修改了一处称谓。编辑记者在修改与核实有关数字时,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此稿的修改告诉我们:记者和编辑都要有读者意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很多专业知识,自己清楚了,读者不一定也清楚,因此需要解释;编辑在编稿时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及时澄清,以使原稿更加准确。少写二字,周折几多 修改例一: 原文:据供水部门介绍,到上个月,济南的地下水位已降至23.8米以…  相似文献   

12.
报刊、电台要多出精品.最起码的一条就是要有源源不断的好搞。好稿从哪里来?除了专门从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以外.长期生活在基层的通讯员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通讯员怎样才能写出新闻精品呢?我认为,要把握六个要点:一是要有精品意识。与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相比,通讯员出精品的难度会大些。但是,通讯员写好稿出精品,也并不是完全办不到。听听广播、翻翻报纸,看看各种好新闻评比.有许多好新闻就出自通讯员之手。实践证明.只要树立起精品意识.再下上~番苦功夫,通讯员照样可以写出好稿和精品来。要树立精品意识,首先要认…  相似文献   

13.
多年新闻编审实践告诉我:作为稿件加工处理的第一“操刀者”——编辑,要想多铸精品稿,必须善用“加减法”。  相似文献   

14.
一年一度的评选好稿可以对自己一年的工作作一次较为客观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编辑记者树立“敢于拼搏,争创第一”的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我看了看我这几年被评上的好稿,觉得有一点被我们评稿时忽视了,这就是采访难度。美国卓有声望的普利策新闻奖,主要就坚持两条标准,一是社会影响,二是采访难度。国外为什么单独将采访难度作为评稿的重要标准之一,我想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任何国家的新闻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都是与新闻工作者对自己事  相似文献   

15.
说到军事新闻的来稿质量,编辑们感触最多的是一眼看中的好稿少,可编可不编的多。而记、通讯员们又觉得军事新闻难写。写好军事新闻固然不易,但好稿少的原因不在难写,而在采访功夫不到家。名报人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指出,在报纸所有业务中,“以采访最为重要”,“因为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可见,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出版中,采访的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巴方 《新闻导刊》2008,(1):29-31
干记者这行,采访技巧就是安身立命的基本手段。不过,就算新闻专业的科班生,在学校学了同样的知识理论,实际工作起来结果却大相径庭,有人会苦于找不到新闻线索,采访中经常遭遇拒绝,或采访不到有用的信息,稿子写不深写不了等,而有些人却能做到天天有新料,大稿有思想,小稿有看头。是否拥有  相似文献   

17.
采访得失录     
勿忘拢“镜子”“别忘了找‘镜子’”,是我初学采访时者通讯员常常叮嘱的一句话、意思是让我在采访先进人物事迹或经验的同时,也要了解一些与之对立的反面问题。开始,我不理解:宣传先进,为啥还采访反面?我抱定写先进就专拣好听的采访。可是,每当写出稿件,编辑们指毛病却如出一辙:一面光,没波澜,无的放矢。病根就是缺乏对比和针对性。“败稿”面前,我逐步“认帐”了,也注重开始寻找“镜子”了。找面上问题为镜子。比如,4月23日《解放军报》二版头条发表的通讯{热血衷肠善领兵》,就是我在下力挖掘出部队带兵普遍存在不敢管、…  相似文献   

18.
有些通讯员采访归来兴高采烈,而在动笔时却犯难了。原因就是采访不细。最初,我也是这样。有一次我采访一位部队汽车司机,稿子写成后匆匆寄给报社。编辑看完后觉得这位司机的确是一位平中带奇的典型,但似乎缺少点什么。于是编辑便给我提出许多疑问点及解决疑问点的办法——深入采访。第二次我又下去采访,才获得成功,不久《银川交通报》配发插图采用  相似文献   

19.
编辑的工作是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而他却成了千百个文学青年的知音;他的本职工作只是采访、组稿和编稿,制作《青年之友》广播节目,但每天都会收悉一叠叠言词恳切、来自全国各地但与其任务并无直接联系的书信。他是谁?为何众多青年习作者的心被他那炽烈的情感所温暖?这得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20.
浙江日报自去年一季度起,设置了采编数量、质量排名榜,将每季度采写甲级稿及编辑甲级稿位居前十名的记者、编辑列榜公布。这样做既有利于弘扬正气,鼓励先进,又能在采编人员中形成你追我赶,勤奋工作的良好氛围。 在1996年一、二季度的排名榜上,周咏南、王晓东、吴蒂、张燕、谷伊宁五位记者均二次名列见报甲级稿前十位。对此,本刊记者特采访了这五位记者,请他们联系工作实际,谈谈多出稿、出好稿的体会。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