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大同六中是山西省首批示范中学。校园内座落着明朝时期建筑的府学文庙,也称孔庙,是省级保护文物。孔庙曾是办学祭孔之地,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府学文庙历尽岁月沧桑,今天依旧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激励着一代代的学子。"校中有庙,学里有孔",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大同六中的教育者注入了不竭的灵感。从2000年开始,学校以府文庙的古朴典雅为风格,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立《论语》照壁、塑孔子像、建艺术长廊、挂佳句楹联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进行了全面的  相似文献   

2.
<正>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坐落于人文荟萃的常州文在桥畔,校址为创建于唐肃宗至德年间的"常州府学"旧址。"常州府学"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故有"千年府学,五朝文庙""读书圣地"之盛誉。1924年创建的"私立常州中学"开启了  相似文献   

3.
封面简介     
《基础教育参考》2011,(19):56-56
在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进贤坊上,镌刻着这样四个字——“寒柏凌霜”。这是常州府学八大状元之一清朝状元钱维城的题词。常州市第二中学原址为常州文庙、常州府学,文人辈出。被誉为“千年府学,五朝文庙”的读书圣地。如今,常州市第二中学的学子们秉承先人“博学以穷理。约理以修身”的诚肃精神,立志成为“人中君子,国之栋梁”。  相似文献   

4.
范仲淹诗中所记的南园即今天苏州古城南边的沧浪亭文庙一带,它本是五代吴越王钱元璙的府邸,宋时封给范仲淹。“范仲淹等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范仲淹捐出宅地,奏准皇帝后建造府学,并延聘当时颇具声望的教育家胡瑗担任教授,实施“分斋”教学。一时名师汇聚,他们的言传身教奠定了府学优良的校风。从此,苏州中学开始了“千年府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杨阳 《华章》2013,(22)
中国古代碑刻自战国时期出现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碑刻真实记载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的重大政治、文化事件,是传承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石刻史书。济南府学文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碑刻遗存是历史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积极做好碑刻保护工作对于传承、弘扬济南优秀的历史文化,研究儒学和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庙是奉把孔子的专庙。由于历代帝王的追溢,地位不断提高。儒林立子,更是顶礼膜拜,敬若神明,尊为“万世师表”,各地都建庙奉祖。明清时代,京。省、府、州。县。厅,各级政权所在地,都建有规格大小不同的文庙,庙门上挂着‘喀民人等,到此下马”的牌子。新官上任,首拜文庙。春秋二祭,隆重举行。文庙非但是奉把孔子的专庙,更重要者是培养后生的场所。故文庙必须附设儒学(官办学校),储养人才,以为世用。而汉中府向来与附郭的南郑县,共同建一文庙,亦即同一儒学,而儒学又有府学(又称店学)和县学之别。因而府。县儒学,皆附设…  相似文献   

7.
文庙作为官修的传播儒学的场所,伴随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治理,得以出现在王朝治理的“中心”,其在承载祭祀孔子的同时,扮演了“学校”的角色。于西南边地而言,文庙在推动边地教育发展的同时,为地方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边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始建于元代的建水文庙,从始建之初就发挥着“庙学合一”的功能。在长期发展中,文庙内先后建立庙学、府学、州学和县学等教育机构,在传播儒学的同时,推动了元以降建水地区教育的发展。建水文庙作为边地的一个个案,实则是整个云南地区元以降教育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多年来我校依托“千年府学”、“五朝文庙”的文化底蕴,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各类德育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弘扬传统美德为特色,以学生行为规范养成为基础,以班集体建设、班级和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搜集和集中散见在苏州各处的碑刻,苏州成立了碑刻博物馆。现搜集到的碑刻已有三千块之多。(西安碑林也只有二千三百多块)。这些碑刻集中在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内。文庙内戟门前有清乾隆满文汉文平定准噶尔告太庙碑、平定大小金川告太庙碑、平定回纥告太庙碑,它们是清初国家趋于统一的见证,也是反映边疆历史的珍贵资料。除此还有清康熙时孔子至圣先师赞并序、明洪武苏州府孔子庙学新建南门记,明万历苏州府重修儒学记、苏州府重建文庙记、清嘉庆重修苏州府学记等碑刻。  相似文献   

10.
文庙是祭祀孔子、研习礼乐、传承经典和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具有祭祀、教学和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庙的功能重心不断发生转移,从最初重视祭祀到现在更加重视褒奖。文庙不仅褒奖孔子和历代先贤先儒,还褒奖当地乡贤和名宦,他们都是德行显著、政绩突出之人。文庙褒奖的实质是教化,是引导人们向善与成贤。文庙褒奖影响深远,对一般家庭来讲,可以身显名贵;对求学士子而言,先贤是他们效仿的楷模;对一般民众来说,能够激励他们向善和求学,从整个社会风气来看,可以化民导俗。在当代社会,要想更好地发挥文庙的褒奖功能,就应该改善文庙的形式,丰富文庙的内容,并与当地特色相结合,使其成为真正的文化中心,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1.
对《论语》中的孝悌进行分析 ,认为孝悌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观念 ,从中体现的仁性 (爱 )精神 ,是儒家思想的根本。这也是几千年来儒家精神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儒学与儒教     
中国传统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就是当时一个影响较大的学术团体,被称为“显学”。当时儒学只是理性的政治哲学,也可以说是政治智慧。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更受重视,在两汉之际就产生了迷信儒学的纬书,对孔子与儒学加进了一些神奇的内容。从那以后,历代当政者都要到孔子庙祭祀孔子,这就产生了信仰儒学的儒教。简单地说,历代书院是传承理性的政治智慧,各地的孔子庙则是出于信仰儒教,祭祀孔子的地方。这就可以明确了儒学在书院中传承,儒教在孔子庙中持续。儒学与儒教并存于世,可以相互配合,也可以各自发展,不必要求统一。  相似文献   

13.
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以孔孟为中心的儒家的道德理想社会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建设性意义,特别是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中的"德"、"礼"、"均"、"和"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实事求是地作出正确的评估和选择的,使之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  相似文献   

14.
孔子周游列国,卫国是他停留时间最长的国家,但关于孔子居卫的诸多史实,如孔子居卫的时间,初见卫灵公的时间,匡、仪邑的地望,删改《诗》的时间和地点等颇有争论,直接影响到对孔子和早期儒学的深入研究,文章就这些问题作出了初步的辨析。  相似文献   

15.
清代孔氏翰林院五经博士分为南北两宗:北宗五经博士主要由衍圣公次子承袭,主述圣子思祀事;南宗五经博士主要由嫡长子承袭,主衢州庙祀。由于其设置有崇儒重道之意,因此,五经博士的告退及丁忧都有一套严格且固定的程序。告退的原因不仅仅限于病故,还有现任五经博士年老生病不能主持祀事或获得其他身份等原因。丁忧不仅是传统礼制的体现,也是古人对孝道的尊重。圣贤后裔五经博士享有免差徭等各种优待,当应袭嫡长子孙因故具亡时,容易出现争袭的现象。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国魂之所在,崇礼圣哲、优礼圣裔正是彰显了对文明的皈依和道统的承继。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儒家文化自唐宋以后又被概之以“孔孟之道”。这样,孔孟两个思想家之间的判别便被泯没了。但事实上,二者在思想倾向、学说内容上的差异却是巨大的,二者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所谓文庙从祀制度是指以孔门弟子及后世儒家圣贤附祭文庙,从而彰显国家对孔子、儒学的尊崇.依照与孔子关系的远近和对儒学发展贡献的大小,文庙从祀可分为"配享"、"配祀"、"从祀"三个位阶.这一制度的形成,既有上古礼制作为依据,又有后代统治者及士人阶层的大力推动.从本质上讲,从祀制度代表了儒家道统的衍续,但政治势力特别是皇权的介入,使得这一制度本身体现出道统与治统的争斗与交融.  相似文献   

18.
孔子基本上是属于学者,是思想家与教育家。李大钊在评说孔子与儒家思想时是把两者区别开来,分别对待。他尊重并称赞孔子,但否定孔子学说与批判儒家思想,开辟研究孔学的新径。李大钊的做法不啻是一种启迪。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巨人,对中国上古时代的文化整理与传播立下不朽功绩。作为思想家是杰出的,独树一家之说。孔子个人是操守端庄、渊博谦逊的伟大学者与哲人,值得后人敬仰。但孔子的学说,尤其儒家思想应当摈弃与批判。传统是一种因袭惰性,具有历史的落后性与进步的阻力性。愈是传统的东西,越要小心,越要持批判精神,以免贻误发展。时至今日,想用儒家理论来拯救时弊未免失之迂腐。我们的精神岂能还禁锢在儒家的牢笼里?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建设当代社会精神文明而奋斗。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从知的两种涵义"知"和"智"来阐述孔子的知论.孔子认为"智"源于"知","知"最终必归结于"智","智"则是"知"的行为的一种完成,一个人必须经过"知"的过程才能成为智者.因此,"知"和"智"相异又相连.孔子的知论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独立系统的知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子思学术源于何人,一直是一个学术界纷争的问题。该文经过对子思生卒年的详尽考察以及对子思生平活动的排列,认为子思的启蒙教育得益于家人,儿童时期的教育得益于乃祖孔子及其孔子的某些弟子,少年时期受到子游的影响较大,青年时期曾子成了他亦师亦友的导师与密友,而中年起与曾子、子游及其他孔子弟子共同总结孔子井翻的儒家学说,使儒学成为一个更有系统的学术派别。因此,子思之所以能成为承继儒学的主要传人,正是他源于多种学术继承和总结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