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教改方向。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倡导创造教育,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主张。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紊质教育的灵魂,因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适应21世纪竞争的潮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赵素素 《化学教学》2001,(4):17-18,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根据“创造教育”理论,在中专化学教学实践中,加强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创新精神,取得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 “创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创造新事物(产品)”或“开辟新天地(境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人们一般把“创新”与“创造”等同使用。而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依据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简言之,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为宗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要创造适宜这种人才健康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在这当中,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则成为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关键。因而,分析与探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转换,创造适合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环境,对有力地推动考试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特…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主席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第三次全教会强调:“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大改革问题。一、教师自身要有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之具有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陶行知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创新对成人、教师,尤其是先进作者来说,未必是新颖性的,但对于学生个人或同龄人来说,却显出新颖性、独特性。因此,我们教师自身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人才观…  相似文献   

7.
周芳 《现代语文》2007,(2):64-65
创新是一种民族发展的灵魂,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品格。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拥有创造性的人才是企业乃至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早在20世纪末,世界教育界就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我国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更是明确指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通过对师生现状的调查。到培养创新精神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学与教的心理学”和“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了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与学的策略问题,通过具体的操作,得出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可行性结论,并取得了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邓运发 《课外阅读》2010,(10):161-161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的世纪。与之相适应,学校教育也将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马克思说过:“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去创造。”江泽民同志也深刻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是说,新世纪的教育的灵魂乃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借鉴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教育方面,作了十分可贵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精深独到的创造教育思想。他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崇尚创造的精神和献身教育的精神: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动力陶行知先生是毕生崇尚创造,毕生创造不辍的教育家。他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以,创造教育就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恶是枯干”的话,引申出他对于创造教育的独到见解。他说:“汗…  相似文献   

11.
“创造”是一种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活动,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主渠道仍然是学校教育.创造教育是依据创造学原理、运用现代教育观念,采用科学的艺术创造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启迪学生创造思维,塑造学生创造品格的新型教育,是新时代的呼唤.科学的教学模式是创造教育的载体,只有通过课堂教育的创新才能真正实施创造教育,才能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2.
据有关报道,亚洲教育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培养了一群守纪律但缺乏创造意识的年青人。据说,世界上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好象太少,而我们的人口却占了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国乃至亚洲的教育,能否培养一批既具有良好的纪律意识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的人才,跟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是否实施创造教育密切相关。作为语文学科来讲,  相似文献   

13.
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品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能否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开拓进取的精神.高尚的思想品德,完美健全的人格,关键在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教育”起源于“创造教育”,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主张。他指出:“教育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此后,国内外对“创造教育”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转型呼唤教师角色的更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芬  高志军 《教书育人》2001,(14):36-38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展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工作的核心要求。因此,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思想必须贯穿在整个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早就指出:21世纪的教育“将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面对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考验,一些科技领先的发达国家已把培养创造力视为“走向21世纪的道路”。对于以全力实现国家现代化战…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世界各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本文运用“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采用多种措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个性,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创新、创业”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各自不同,又相互关联。“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是“创造、创新、创业”概念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蒋东霞 《现代教育》2003,(17):46-46
创新,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创造新的东西”。从教育创新角度看,创新是引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提高受训学员的综合能力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语文的创新教育首先在于语文教育观念的创新,应该明了其人文性特点,以人为本;其次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再次真正改革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导”的艺术,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学的个体性体验。  相似文献   

20.
更正     
颜发栋 《青海教育》2004,(12):39-39
我国正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造教育,这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