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三维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由“学会”到“会学”的动态发展。“学会”强调的是知识掌握的结果.重视书本理论的记忆、掌握。而不管所学知识用的是什么方法,花费多少时间,学得有多苦、多累;“会学”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怎样学,重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讲求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研究怎样学得轻松愉快,更重要的是还能懂得按照客观需要去有选择地学习。  相似文献   

2.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吕淑湘先生也曾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即如何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形成有效学习的能力呢?本文拟就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途径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何为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这个解释列举了“语文素养”的外延,也就是“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有这么一段话:“通过九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有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际展开。”据此,刘真福先生在《谈“语文素养”》(《语文建设》2003年第4期)中认为应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视为语文素养的三个方面,用这三个方面来统摄所列举的各个具体内容,这样才较为全面、稳妥。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属于知识和能力范畴;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属于过程和方法范畴;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都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范畴。[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陆静 《海南教育》2014,(24):7-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使学生获得主动、生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相似文献   

5.
俱乐部简介:有人说:“聪明的大脑是‘玩’出来的!”,这句话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智力是一个人学习、记忆、思维、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根据这个精神,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展开,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科学元老钱学森先生认为,"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其将"自主学习"放在个体发展的第一位置。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语文课程中导入经典名著课外阅读活动,在满足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有助于学生文化修养与文化意识的形成,进而改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从经典名著课外阅读的必要性以及教学策略展开论述,思考如何针对语文课程落实经典名著课外阅读指导工作,利用多元化素材发起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感受情感与文化,让阅读伴随语文教学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8.
叶澜教授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应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依据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在课程学习中要重视学生,重视学生资源的开启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知识本位思想,改变机械的灌输式教学,而是要让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学知识、长技能,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这是当前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这需要我们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呢?  相似文献   

10.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素质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一定的科学方法、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正确的科学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被提到了日益重要的位置。中学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论 ,在教学中将这些内容充分地挖掘出来 ,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让学生通过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来学习科学方法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以“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节的教学为例 ,谈谈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途径和方法。1 精编程序 ,体现科学过程“植物…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会学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原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借助一定的学习工具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为小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们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决…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 ,全面揭示语文课程的特点并富有新意 ,特别是第一次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作为“三重”之一的位置提出来 ,对学生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 ,起到了保障作用。笔者认为 ,可以把《标准》的“课程目标”中的学法指导的要求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认知 :①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②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③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2 人文情感 :①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  相似文献   

13.
“学会学习”是教育界尽人皆知的一个口号,在面临知识经济挑战的今天,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呢?只有回答好这个问题,才能使“学会学习”这一响亮的口号落到实处。对“学会学习”这一提法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学会学习’的口号中包含两个学习概念,作为宾语的后一个‘学习’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学会’的前提当然首先是学习,‘学会’一词中的‘学’亦即学习的意思,首先有‘学习学习’才可能‘学会学习’,前一个‘学习’即为元学习。对于‘学会学习’,当我们不只是停留在…  相似文献   

14.
韩志芳 《文教资料》2006,(17):105-106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的钥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生学习其方法至关重要,方法不当,犹如在黑暗中摸索,举步艰难;方法得当,犹如顺水推舟,事半功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生生存》一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学生是否“会学”,是“学会”的关键;学生只有“会学”,才会为未来事业的发展夯实基础,才能成为祖国将来的栋梁。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这是现…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主要是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的。“学习语言文字”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点。这里所说的语言,不是理论意义上的语言学,而是实践意义上的语言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并且,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重在运用”,一是指教师对教材的分析角度应当重在运用,重在分析语言材料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如何理解和使用;二是指语文知识的学习应当侧重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将已学过的字、词、句、段等内容进行积极迁移,恰当地、合理地运用言语形式表达个性言语内容。提出“重在运用”不是否定语文知识的学习,“‘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是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规范,但是这一层次的学习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语文知识的学习目的重在借助他人言语经验和言语智慧获得启发,在公共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个人言语经验,恰当地运用个人言语表达和交流。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观照下的文本解读策略,凸显从语用角度进行动态建构和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17.
甘岱昌 《学周刊C版》2014,(5):139-139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叶圣陶在《略谈语文学习》中提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贯起来。也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构建知识的过程。荷兰著名学者弗登培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习者个人学习风格,特别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可以预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必将促进教与学改革。一、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观点的本质是:变更以知识…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重在“用”字.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将童年生活的状态及经验同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相结合;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准确把握年段特点,尊重学生对文本内容个性解读的同时,注重在阅读过程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等语用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对课文的深度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并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去尝试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找准“语用”点,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吕叔湘也指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可见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从主动学习中获得知识,使学生懂得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