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德国中小学教师培养与发展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的教师教育闻名世界。教师培养的三个阶段:职前培养、见习阶段和入职后的培训,是德国教师质量高的一大法宝。另外,德国教师的资格认定、聘任和待遇也是颇具特色。通过德国教师制度探析,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5,(74):18-19
德国作为较早开设教师教育的国家之一,在教师教育不断有所突破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修业阶段、见习阶段和职后进修阶段三段相统一的教师培养模式。这种对教师全程培养的典型特色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德国的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包括大学学习和见习两个阶段.在大学学习阶段,师范生同时学习两个专业以及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并完成学校实习和企业实习,最后以第一次国家考试毕业.在见习阶段,见习生既在见习学校授课,同时也在教师研习所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最后以第二次国家考试毕业.这两个阶段的课程都得到了模块化设计,具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构成一种多学科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国家考试包括撰写学术论文、笔试、口试和教学实践考试,这既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能有效检验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培养模式很好地满足了劳动教育对教师跨学科知识结构和高水平实践能力的双重要求,有助于培养出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教师.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德国加强了教师教育的管理制度改革,以提升各联邦的教师队伍质量建设.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统筹管理,根据德国中小学师资短缺的情况,制定了普遍聘用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其次,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加强薪酬管理.德国将中小学教师纳入公务员编制,其薪水待遇在OECD国家中位居前列.第三,增强教师的导入管理.德国将教师教育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教育理论为主的大学教育,第二个阶段则是在中学和其他不同类型的机构、研习班之间合作进行的.第四,改革教师的课程管理.在教师教育的第一阶段,采用模块化课程是德国中小学师资培养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5.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教师教育的国家。在其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前培养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后教育三阶段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作为一个系统过程,德国教师教育注重对教师培养过程中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控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德国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入口阶段、大学的职前培养阶段、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出口阶段和职业后教育阶段的特点,针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现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的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基础。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来自教师自我教育,教师教育呼唤教师的自我教育。根据教师自我教育的主要特征与其所面临的问题,教师的自我教育策略主要包括:树立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和教师职业认同感,养成自我反思的教育习惯,不断提升教育研究能力,这样才能配合国家的教师教育策略,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德国巴伐利亚州见习教育阶段的研修班导师是一个专门职位,经严格遴选产生,全权负责在他就职的学校设立的研修班的所有事务以及见习教师在见习学校的相关事务。研修班导师要平衡见习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协调见习教师在研修班的学习与见习学校的实践。在研修班中,研修班导师监管培训总计划的制定,随时了解研修班的进程,并且与其他研修班协同合作。研修班导师还要培训见习学校带教老师,同时与见习教师的见习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博洛尼亚进程提出的本科、硕士分阶对德国一体化的整合教师教育模式构成了重大挑战。德国学术界基于这一挑战,就教师教育标准暨能力、课程设置进行了广泛讨论,各大学也依据自身资源从课程实施层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和调整。从汉堡经济教师教育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可以了解当前德国关于教师标准的讨论和实践。其特点可概括为:本科阶段努力为多元教育目标提供可能,保证最低限度的专业和教学论的融合,分层逐步揭示、反思师范生的观念和实践;在硕士阶段,加强大学和教师见习学院的合作和沟通。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德国教师教育有其独特的体系。近年来,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师教育改革。其中包括:实施“卓越教师教育计划”,促进教师教育全面发展;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促进教育数字化;修订《教师教育标准》,改革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教育国际化等等。德国的教师教育改革不仅对提升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质量也具有深远影响。通过这些改革,德国正在为其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更加高效、包容和现代化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0.
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提出了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理念。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是落实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取向理念的主要载体。文章围绕我校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做精教师教育"建设构想,从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方面,探讨了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行动策略。师范生在见习前,要制定见习计划;见习中,要熟悉学校工作;见习后,要重视见习总结。师范生在实习前,要明确实习意义;实习中,要投入实习工作;实习后,要做好评价与总结。  相似文献   

11.
概念教师是对未来一定时期教师群体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指具备未来一定时期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基本素质的教师,是对当代教师现状的反思和重建,也是对可以预见的未来理想教师的一种诉求。本文对概念教师的内涵和标准进行了基本定位,对概念教师现实化的教师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师范教育的德育是所育人才能否为师的根本。当下我国师范教育的德育面临德与智失谐、德与文失谐、德与行失谐的窘境。师范教育的德育既有普通德育的共性,又有其固有特性,是更为严苛和神圣的德育范式。因此需要用原点思维对师范教育的德育进行审慎思考,让师范教育的德育回归“善”之本真,同时将“情”之德育融于现实生活,把德性的养成作为塑造德育格局的重心,进而追求德育的“美”之境界。建构师范教育的德育体系必须立足当下中国社会现实,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滋养下分析当代师范教育的德育理路,探寻师范教育的德育文化语境与路径。从面向“新时代”,植根祖国大地,围绕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分别探讨在“时间”文化语境、“空间”文化语境和“职业”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的德育(树人)之道,凸显当代中国师范教育德育的实践逻辑、国际视野和专业属性。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化 ,使教师职业像医生、律师一样专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应该成为“十五”教师教育的热点与主旋律。这就要求教师的培训机构、教师管理保障制度、教师教育培训制度 ,都实现相应的重大变革。这是师范教育及教师培训机构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着地位不高、专业化特色淡化、学科教育学师资短缺、对基础教育关注不够、改革不深入且缺乏相关配套政策等问题。如何从困境中走出来,与会代表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改革策略。宏观上,要有制度创新和政策导航,让非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真正融入国家教师教育体系中;微观上,举办院校要打通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的内部通道,在多学科肥沃的土地上壮大和提升教师教育,让教师教育真正融入非师范院校的综合优势中。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外语教师教育专业拥有较成熟和完善的课程体系,相关经验可资借鉴。本文以美国西班牙语教师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为例,着重研究其专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并探讨其对我国相关课程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启示:突出专业特色、贯彻顶层设计理念、增强针对性等。  相似文献   

16.
教师是课程变革的关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由于深刻的文化、制度缘由,教师阻抗表现为改革认同缺失、专业自我认同危机、课程权力泛化、课程素养弱化等,导致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应对课程改革对教师文化的挑战,重建教师教育专业共同体、重构教师教育者的专业自我认同并推进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从而再造教师教育专业文化,应成为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学前师资培养的弊端日渐显现出来。借鉴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模式及课程设置,试图从学术引导、专业化培养、优化课程、转变模式及政府辅助等方面提高学前师资培养的质量,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科南特站在科学主义立场,突破了传统教师教育模式的束缚,对教育学科进行了理性分析,对教育学科课程进行了实证研究,主张在学术专家和教育学教授共同培养教师的模式中,教育学教授作为“教育临床教授”,其主要价值是在学科教育和教育实习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融合教育的概念、发展历程来看,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它表明当代特殊教育已经从长期以来的福利型向权利型、大众型的方向转变;对普通教育而言,融合教育可能会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引发人们对目前“应试教育”和“英才教育”的进一步反思,推行融合教育对现代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Contemporary test-based reforms are often grounded in the claim that test performance is the key to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However, this oft-repeated assertion lacks empirical support. According to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United States' recent loss of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standing is due to macroeconomic instability rather than to a lack of workforce skills and knowledge. In contrast to the claims of President Obama and Secretary Duncan, the nation has no shortage of qualified job applicants. There are, on average, three qualified applicants for every high tech job. Furthermore, 80% of projected jobs require only technical or on-the-job training. The vast majority do not require the skills measured by contemporary accountability schemes. For example, only 5% require any math beyond basic operations. Educators must continue to focus on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all children and, as contrasted with narrow economic rationales, embrace a broader vision of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