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实施小说阅读教学,可以自然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培育。将接受美学理论运用到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在小说阅读中通过主动建构,实现"视野融合",如此就可以淡化教师的"中介"角色。  相似文献   

2.
从1988年王干、费振钟发表第一篇评介苏童的文章至今,苏童小说的接受研究已走过了30个年头,并因之形成了苏童小说的接受研究的四个视阈——先锋、历史、女性、南方。"先锋"是苏童小说最先得以展示并获得接受者呼应的视阈,其中"意象"和"叙事实验"两大视野成为既定视野,"先锋"也由此成为了文学史对苏童的最初定位;"历史"是学者们就苏童小说中的历史与个人、历史与现实、历史欲望学等命题展开的期待视野,有待进一步深化;"女性"是对苏童小说创作的"红粉情结"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视野的丰富与开拓,至今仍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南方"不仅是苏童接受的既定视阈,而且还开启了诸如"叙事空间""小说地理"等新的期待视野。当然,接受研究中与"历史"相关的如"现实问题"等,也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3.
从阐释学的角度,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玫瑰园中的影子》的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初读小说,全文反映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冷漠及夫妻间的婚姻危机。然而,在阐释行为中,阐释者与被阐释物间的不同"理解视野"的交会融合及每一个读者特殊的"期待视野"使小说的主题有了新的升华。  相似文献   

4.
生态美学研究在近几年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许多作家的无意识的生态书写成为生态美学视域下研究挖掘的重点。汪曾祺的小说也在无意识中透露出生态美学的观念。从生态美学中的"家园意识"、"生命节律"、"生态同情"三方面去探寻汪曾祺小说中的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5.
对于小说教学的认识,已经有无数教师进行过有益的尝试.这其中笔者比较赞同的有"比较分析法""以写促读法""视野拓展法"等.不过,这些看法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小说的宏观认识,却也容易使学生出现虚无、定式的理解,对于小说中真正的妙处反而难以把握.  相似文献   

6.
天台记忆     
王爽 《当代学生》2011,(6):52-56
"写作轩"又增新成员啦!相信,喜欢"小说连载"的朋友,一定也将喜欢"小说驿站"!她将与"小说连载"交互出现,延伸小说的原创平台,扩展小说的悦目视野……  相似文献   

7.
语言学转向之前的小说叙述,无论是文革文学,还是新时期之初的文学,都强调写小说首先要"像小说",即小说的文体边界约束较强;语言学转向之后出现了杂语体叙述,小说的文体边界约束相对松动.杂语体叙述体现了语言学转向之后小说叙述在文体方面的变异特征.本文评析不同学科视野中的"杂语体"概念表述,同时指出"杂语体"研究中存在的概念含混和"语体"-"文体"纠缠现象.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的意蕴期待,给读者在接受文本以一种"前理解"的思维框架构思.让读者在接受文本内容之前,对文本有一定的个人主观判断和期待.以姚斯的期待视野为理论基础,以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本,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参照,对比读者接受文本前、后时,对小说中"轻"理解之异同,同时剖析小说中"轻"的表达.将"轻"的意蕴从读者表象性的浅层理解转换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深层理解,从而丰富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8,(62):172-173
从三个方面分析江道莲作品中的跨文化意识,从"双重视角"出发研究江道莲的小说集《长衫》,为理解她的作品提供一个跨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10.
在传播学视野下,以《剪灯新话》、《剪灯余话》为对象,考察了明代万历朝以前的小说传播现象。用两级传播模式中的"意见领袖"理论阐释了明初小说提倡者的特殊身份以及他们的态度对小说传播的积极影响;勾勒出了明初小说传播的轮廓,用传播学的理论解释了明初小说为什么被禁以及为什么不堪一禁。  相似文献   

11.
高姗姗 《海外英语》2014,(5):110-111
该文对姚斯和伊赛尔的接受美学进行研究,发掘了接受美学在翻译理论中的现实价值。通过对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的英译本的分析,研究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并将具体的理论运用到翻译实例中,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及读者的反应,从而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使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与作品的对话,实现"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12.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147-154
马华作家黄锦树作品中的"热带暴雨"意象是其一大写作特色。黄锦树在小说集《雨》中编织"热带迷宫",是处于断裂历史时间与离散家国空间中华文作家的情感宣泄方式。雨林中南洋小镇的家族叙事模式为黄锦树小说研究提供了文学—文化的视野;小说中对于"文化寻根"的焦虑与开拓创设出"南洋雨林书写",对当下华文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13.
宋琰 《现代语文》2011,(8):89-90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中的多元文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学外国小说教学是学生打开视野和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然而,目前中学外国小说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乐观,其独特的文化意味也并未在教学中凸显出来。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种"学生不乐学,  相似文献   

14.
在传播学的视野下,以《剪灯新话》《剪灯余话》为对象,考察明代万历朝以前的小说传播过程。分析了这两种小说的作为传播者的作者、评论者和初刻者的特殊身份及其对小说传播的积极影响,创新点是用"两级传播"模式中的"意见领袖"理论阐释明初小说提倡者对小说传播的积极影响;分析了明初小说提倡者对小说的看法及其对小说传播的积极影响,创新点是用传播学的"失调论"阐释这些提倡者对小说的看法;勾勒出了明初小说传播的轮廓,创新点是用传播学的理论解释了明初小说为什么被禁以及为什么不堪一禁。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理论为中专的小说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中的读者——文本意义的生成者、期待视野、文本的召唤结构等观念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给予中专小说阅读教学诸多启示,若将其适当地运用于中专小说阅读教学实践中,对于改善小说教学中尚嫌僵化的模式,建构学生在小说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正是在"像"与"不像"之间,以一种相当独特的文体形式,试图突破中国传统小说创作体式中所存在的"套"或"型",加以尝试和创新.这一相当独特的小说谱系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中国古典小说与生俱来的开放性与杂糅性,较为自觉地承传了中国传统美学之精华:意境的感受、营造和表现.在对人生的审美追求上,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的构成及内蕴与中国哲学和民间文化密不可分.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小说建构、在视野选取方面将传统中西方小说中重要的因素:"时间"与"空间"凝固化、静观化是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较为突出的文体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7.
小说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识。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从小说的文体特征出发,引导学生品读环境描写、感悟人物形象、洞察故事情节,使学生真正沉入文本,感受到小说的魅力,爱上阅读。  相似文献   

18.
鲁迅自己认为《铸剑》是写得较为认真的小说,因而长期以来学界分析解读这个小说用力很多,大多数研究通过传统"故事"的"新编"来分析小说铸造的复仇英雄。这种古今的审视往往忽视了中西的视域,而且看不到古今中西的文化元素在《铸剑》中的并置和融合,因而在古今中西汇通的视域中来重新解析小说的复仇英雄能够看到眉间尺和宴之敖形象的文化复杂性,从而为解读鲁迅晚年的小说提供开阔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的理论核心是以读者为中心,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强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相契合。不仅如此,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视野融合"从理论的高度给予绘本阅读教学更多的启示。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探寻有效猜读,呼应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想象,填补文本的"召唤结构"。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20.
正多媒体计算机具有非常大的容量,它可以容纳相当多的范文、中外名著等,并且给学生提供优美词语、名人名言等汇编,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为他们更好地作文提供帮助。如对中国四大小说的演绎,可以是纯语言文字描写故事情节,更可以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把课本要求的或其它的一些重要情节,制作成影视片段,更加生动地再现小说中的场景、环境、人物等小说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