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枝给埃米莉的玫瑰》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该小说通过埃米莉的悲剧故事展示了美国南方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在不断抗争父亲的束缚和社会桎梏的过程中,埃米莉由于受到男权社会和清教思想的禁锢,丧失了理智,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通过对埃米莉悲剧渊源的剖析,福克纳对南方传统女性的同情和赞美得以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福克纳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女主角爱米丽,通过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分析探究了导致爱米丽悲剧命运的影响因素。爱米丽的人生是悲苦而凄凉的,其中三个因素影响导致了她的悲剧人生,一是爱米丽所处的家族父权和家长制对她的性格的影响,二是爱米丽所处时代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对她的思想的禁锢,三是爱米丽自身畸形的爱情观促使她最终会有这样的一种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3.
将<远大前程>中的郝薇香和<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的爱米莉相比较,我们会发觉这两个人物形象在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以及报复社会的手段等几个层面上具有互文性.爱米莉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对郝薇香人物形象的简单模仿,而是更高层次上的颠覆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4.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向读者呈现了爱米丽小姐充满悲剧性的人生,而玫瑰花在小说中的寓意恰与爱米丽人物境遇的悲剧色彩相吻合,象征了爱米丽的悲剧人生。文章从分析爱米丽的女性形象入手,探求该人物的悲剧色彩,解析它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并且分析杰弗生镇的人们对爱米丽的态度,从以上三方面探求玫瑰的意象在小说中的寓意。  相似文献   

5.
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讲述了一个南方贵族小姐爱米丽悲剧的一生。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从爱米丽生活的家庭及社会背景方面进行探讨,可以找到造成爱米丽悲剧一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艾米莉人物形象的多视角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通过艾米莉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南方社会新旧观念的冲突及没落贵族阶级的守旧心态;从不同的视角就主人公艾米莉小姐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指出艾米莉是一个多维度的矛盾复合体,充满着矛盾和困惑,既是南方传统的维护者和受害者,又是南方传统的反叛者;既是现实的逃避者,又是幸福的追求者;通过对艾米莉人物形象的多视角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了解美国南方文学。  相似文献   

7.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的女主人公爱米莉是一个引人深思和值得同情的悲剧形象。通过独断专横的父权思想、残酷无情的妇道观、时代的错位解析爱米莉小姐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8.
《呼啸山庄》是爱米莉的代表作,在作品中,她刻画了希斯克利夫这样一个饱受苦难,忠于爱情的主人公形象。通过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发展过程———从一味忍让到被逼反抗到最后的绝望,作者表明了她对社会的态度。希斯克利夫的悲惨境遇及他的忍受、他的失败,说明作者并不赞同对不平社会的妥协。作者用事实说明希斯克利夫的反抗是被迫的,是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反抗。对希斯克利夫的悲惨结局的安排则表现了她对现实社会的绝望,是她消极人生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尼采的意志哲学视角解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名篇《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指出艾米丽的疯狂行为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志。生命的意义取决于生命的力量和意志的强弱,生命的欢乐是不断的创造,是与痛苦抗争的体验,当生命的意志消褪时,生命也损毁了,作者和读者也只能为此献上一朵惋惜的玫瑰。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讲述了一个悲剧故事,这个故事是爱米丽小姐的悲剧,也是一个美国南方没落贵族抱残守缺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也是以爱米丽小姐为代表的整个南方旧社会的轰然倒塌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爱米丽从一个大家闺秀逐渐变为大逆不道的叛逆者,正是由于传统的父权制、清教思想等对妇女身心的压制,才导致了爱米丽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2.
《献给爱米莉的玫瑰》是美国南方文学代表—福克纳的力作,是以出身贵族世家的爱米莉的生活为中心的一个讽喻故事,反映了南方庄园经济文化的没落与消亡。此文拟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阐释女主人公爱米莉及玫瑰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东西方历史文化中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福克纳借助爱米丽·格里尔森经典形象戏剧性的转变,一方面表达了对南方传统文明有着极其深厚的情感和眷恋,同时也揭露了南方传统文化中的黑暗、蒙昧与残忍及其对人性的扭典的一面.从而使受众在叹息中品味爱米莉形象转变中蕴藏着的深层寓意,即对男权与父权的批判以及对南方文明的眷恋与深思.  相似文献   

14.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爱米丽小姐的一生就像生活在一个监狱式社会里,随时受到别人的凝视,被男权文化规训和惩罚着。在与规训性权利的较量中她输得一塌糊涂。由于规训性权利内化为对自我的审视,在内省中她认为反抗传统妇道观的行为是错误的,这种强大的心理压力或许就是导致她足不出户离群索居的本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威廉·福克纳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玫瑰花、老房子、艾米丽这几个象征意象的具体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这篇小说以及福克纳的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16.
作为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真实地描述了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扭曲变态的心理。本文试从社会环境、传统父权制以及个人心理等三个方面探讨艾米丽小姐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7.
从女性主义角度,用心理分析的方式来剖析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女主人公爱米丽,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这篇充满恐怖色彩的哥特式小说,窥视小说的魅力。小说叙述了一位深受父权制社会压抑的女性人物——爱米丽的人生悲剧。她的一生是孤独的,身心长期受到压抑,在恐怖的氛围中实施了她的疯狂行为。主人公的孤独人生和悲惨生活揭示了美国南方社会旧传统、宗教和社会势力对人性特别是对妇女的摧残。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郎特和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是英美文学史上曾引起世界轰动的"奇"作家.通过比较她们的生活方式、性格、文学创作等方面,发现她们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人生经历不同寻常、个性奇特、爱情观独特执着,而且她们在各自的荒原所创造的作品都非常奇异、带给了世界奇妙的震撼,因此她们堪称"开在荒原上的两朵奇葩".  相似文献   

19.
赵学峰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4):81-83,96
艾米莉.勃朗特的文学成就与其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艾米莉创作的源泉可以追溯到少年时代的教育。艾米莉的教育分为世俗和宗教两块,世俗教育主要受益于家庭内的互助学习,学校教育仅是辅助作用;宗教教育则受到福音派牧师父亲和循道宗信徒姨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观,并将其付之于自己的文学创作。艾米莉的世俗教育使她立足现实,踏实生活,而宗教教育则为她的艺术虚构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二者共同构建了艾米莉自由而不失理性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tragedy of Emily in A Rose for Emily from Foucauh's Spatiality through probing into the split of Emily's personal space and public space. As a result. it reveals that the interruption of socialization is the root of her miserable life,which is of some help for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no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