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布兰奇与爱米丽分别是<欲望号街车>与<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主人公.二者都是在美国没落的南方种植园文化下长大的"南方淑女".她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南方旧传统中形成.当面临北方工业资产阶级文化的冲击时,她们无所适从,最终成为南方旧传统的牺牲品.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威廉斯笔下的<欲望号街车>的布兰奇与福克纳笔下的<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爱米丽-这两位南方女性形象,并试探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以及造成其悲惨命运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曹慧慧  周梅 《文教资料》2010,(21):20-22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女主人公爱米丽怪异、暴戾的行为与当时美国南方文化传统、历史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南方传统的象征,爱米丽身上背负着南方人往昔荣耀的深深眷恋,因此她无法挣脱旧南方道德规范体制的约束和制约,而她的人生悲剧也正是在这一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被众人一步一步地塑造而成的。文章旨在从分析各个人物的性格出发,立足当时大的社会背景,通过主人公和各个人物矛盾冲突之来揭示出爱米丽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代表,是关于南方哥特式的耸人听闻的一个谋杀故事,作品有力地表现了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衰亡的旧秩序同新秩序之间的尖锐矛盾,展现了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王国的独特人文景观。爱米丽这一悲剧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揭示了落后、非人性的民俗文化在文明的现代化面前崩溃的必然性,文明取代野蛮、进步战胜落后的不可抗拒性,她的悲剧除了个人性格的悲剧外,更多的来自于社会、时代和民族的悲剧,爱米丽之死标志着南方习俗文化的终结,喻示着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开启。  相似文献   

4.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题目耐人寻味--在整篇小说中,居然从未出现过"玫瑰花"一词.这一题目在文本中实为表达福克纳主观感情的媒介,表面上客观地陈述了爱米丽的故事,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待爱米丽悲惨一生的同情,同时对所有被南方传统文化所奴役的女性的悲惨生活表现了人道主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5.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该小说女主人公爱米丽彷徨在南方旧传统和北方新文化之间,逐渐迷失了自我。为了找寻自我,爱米丽试图摆脱"他者"的身份,冲破传统文化、权力和制度的规训,却以失败而告终,最终成为社会更新换代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6.
威廉·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描述了在没落的以男权为绝对中心的美国南方社会,女主人公爱米丽努力想摆脱传统世俗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但同时又摆脱不了传统女性的影子与世俗的偏见,终究坠入悲剧深渊的过程.文章通过爱米丽这一典型人物分析,揭示了"女性"这一角色在美国当时南方社会背景下对于世俗的反抗以及保持自身尊严的坚韧不拔的意志,鞭笞了没落的世俗观念,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送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被普遍认为是反映了南方新旧两种制度的冲突.本文从女性角度出发重新解读,认为爱米丽个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的父权制和淑女制对女性的性别及情感阉割;而在爱米丽死后,杰弗生镇上的人们在她家二楼密室里的骇然发现实际上是爱米丽对虚伪的南方社会的一个绝大的报复.  相似文献   

8.
边界是空间叙事中的研究重点之一。作为边缘,边界分隔不同的空间;作为结合部,边界又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本文以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为研究文本,简要解读了其中空间边界的存在和跨越。爱米丽的屋子呈现出有形的边界,父亲与镇上的人们为爱米丽划定了无形的边界,这些边界实则展现了美国战后南北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反映了福克纳对现代文明的排斥和对传统文明的留恋。而跨越这些边界所带来的颠覆,也表明了时代发展的不可逆转,北方文明最终战胜了旧南方传统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陆世雄 《考试周刊》2009,(35):23-24
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自1930年发表以来.便成为文学批评者竞相讨论的对象,而其中的一个主要话题是女主人公爱米丽的悲剧命运。有的学者认为,爱米丽杀死恋人是因为对方的薄情令她由爱生恨。而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爱米丽的悲剧是由南方盛行的父权社会和传统妇道观所致。本文认为。爱米丽悲剧的成因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外因是南方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内因则是爱米丽的个性。  相似文献   

10.
焦窈瑶 《文教资料》2013,(31):124-126
诞生于美国20世纪文学大师福克纳和英国19世纪文豪狄更斯笔下的爱米丽小姐和郝薇香小姐都在情场失意后与世隔绝的宅隐中度过了孤独、悲苦的一生,福克纳向爱米丽这朵“枯萎的玫瑰”献上的一朵玫瑰哀挽了南方传统“高贵的灭亡”.狄更斯借郝薇香这位“腐烂的新娘”的浴火赎罪表现了同样作为人道主义者的作家对人性的悲悯,两个女性形象怪诞、阴郁的背后都闪耀着爱与希望的救赎之光。  相似文献   

11.
《一枝给埃米莉的玫瑰》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该小说通过埃米莉的悲剧故事展示了美国南方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在不断抗争父亲的束缚和社会桎梏的过程中,埃米莉由于受到男权社会和清教思想的禁锢,丧失了理智,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通过对埃米莉悲剧渊源的剖析,福克纳对南方传统女性的同情和赞美得以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人物形象的多视角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通过艾米莉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南方社会新旧观念的冲突及没落贵族阶级的守旧心态;从不同的视角就主人公艾米莉小姐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指出艾米莉是一个多维度的矛盾复合体,充满着矛盾和困惑,既是南方传统的维护者和受害者,又是南方传统的反叛者;既是现实的逃避者,又是幸福的追求者;通过对艾米莉人物形象的多视角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了解美国南方文学。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讲述了一个南方贵族小姐爱米丽悲剧的一生。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从爱米丽生活的家庭及社会背景方面进行探讨,可以找到造成爱米丽悲剧一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Feminist Criticism,for women, is described as an self-awakening, and self-improvement.It is the voice of Feminism.By taking it,feminism breaks through the patriarchy-centered so-cialism.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tory A Rose for Emily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explores the social roots that lead to the tragedy of Emily, and points out that Emily is victimized by the male-centered society and the southern conventional moral standards.  相似文献   

15.
以爱米丽的恋情为主线,将其一生分为三个阶段:情感压抑期、恋爱期及孤独期,每一阶段都充斥着独特浓郁的悲剧色彩。作为南方旧传统的被规约者,爱米丽对荷墨·伯隆的悲剧爱情撼动的是“南方历史和阶级的整个根基”,且悲剧实属难免。无论是福克纳本人出于同情和敬重,还是杰弗生镇民对传统逝去的痛惜及缅怀,都给爱米丽献上了娇艳夺目的玫瑰花。  相似文献   

16.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文学大师福克纳的一篇重要作品。作者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描述了爱米丽这一复杂的艺术形象,展现了美国南方内战后社会历史的变迁。文章简要分析了这篇小说的主题和写作技巧,以期对福克纳的作品起着管中窥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爱米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南方没落种植园主的女儿——杰弗生小镇上存留的唯一的一位女贵族。她从小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世俗等级观念及清教禁欲主义的双重毒害,性格严重扭曲,导致她在和自己的命运抗争的过程中,与北方包工头伯隆·荷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告终。爱米丽的爱情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William Faulkner, the Nobel Prize winner for literature in 1950,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merican writers. In "A Rose for Emily", he boldly uses the symbolism writing technique. Emily’s tragedy reveals the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social concepts and values. With the help of symbolism, William Faulkner thoroughly and deeply portrays the southern American’s spiritual crisis during the historic reform in terms of artistic writing style and unique thoughts.  相似文献   

19.
William Faulkner was born in New Albany,Mississippi and raised in nearby Oxford where he spent mostof his life.His family came from the old,white upper class.Though in decline in the 2 0 th century,the familyretained some of the old customs and itwas from his own family history,the southern region' s characteristicsof white social status,racial violence,honor codes,and traditional moral values that Faulkner drew the mate-rial for most of his fiction.His first novel Soldier' s Pay was publ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