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诗人们表达别离主题时,又惯于袭用哪些意象呢?如果对别离诗词进行一番全方位的扫瞄,我们就会发现,与别离这一生命现象结缘最深的意象有柳、水、酒、月、云、草等等,而在别离诗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藉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马松茂 《小读者》2012,(4):36-37
柳是古往今来的诗人们非常钟情的对象,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审美意象之一,这些古典诗词中的柳究竟都蕴含什么意义呢?以下为你揭晓!  相似文献   

3.
在别离诗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意思最深,因而也最引人注目。文章紧扣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的“柳”这一意象,从它的成因、实质展开了充分的分析探讨,并对其认识意义和美学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4.
[文题]从牙牙学语起,长辈们就开始教背《静夜思》、《红豆》等诗词,上学后也一直受唐诗宋词的熏陶。诗词里的各种意象,比如月亮、柳  相似文献   

5.
物象、意象、意境在诗词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分别起不同的作用。一、物象和意象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诗人在创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态、颜色,是一个物象,但当诗人把它写进诗词中,它就含有了诗人的情感意趣,成为诗词中的意象了。李贺在《致酒行》中写“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诗句中的“柳”已被赋予了对“主父”的深…  相似文献   

6.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许多具体的物被诗人赋予生命色彩,产生了许多典型意象。在传统诗词中就有柳、水、马、石等许多意象被广泛运用,并有了特定的内涵。该文对古典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中的月意象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词借助意象来传递情感."柳"是古典诗词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它早春萌发,预告春来:枝条轻柔,撩人情思;飞絮飘扬,触人感怀.柳又极易成活,屋前宅旁,随处可见.古诗词中大量抒发离愁别绪、乡思闲愁等情感的作品都运用柳来表现.本文辨别古诗词中"柳"与"杨柳"的名称,分析古诗词中常见的柳的意象.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古典诗词研究领域中,月亮意象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其中月亮意象频繁出现的原因,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李白、苏轼等诗(词)人笔下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的比较.以及特定主题中的月亮意象等,是研究者关注的几大重点。对这一专题学术史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梳理,有助于下一步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相似文献   

9.
宋词排行榜     
"柳"和"梅"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意象。一说起"柳",我们不仅能够想起青青的柳条,更能够体会到长亭古道折枝赠别的留恋;一说起"梅",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它的颜色,闻到它的清香,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如古人诗词中常出现“月亮”的意象,用以表示皎洁、清冷、团聚、离散的情调。在唐宋诗词中,诗人们除了爱用月亮作意象外,还较多地使用了“杨柳”的意象来表达各种情调。下面以唐宋诗词中的名句为例,略谈杨柳在古典诗歌中的具体意象。一.生意盎然、绿阴凄凄的早春意象在众多植物中,杨柳抽丝发芽是较早的,因此常为敏感的诗人捕来作  相似文献   

11.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作家创作所衷情的植物意象。在晚唐五代词中,无论是从词人单纯地描写植物还是利用对植物的描写达到某种创作目的来看,杨柳的出现频率都高于其他植物。杨柳何以在这种新兴的文学形式中获取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文章绕过前人对杨柳意象内涵的探析,将从创作层面的表现方式中的衬托、类比、对比三方面概括地分析晚唐五代词中杨柳意象的具体应用,并进一步探析杨柳意象在晚唐五代词中广泛运用的原因及其所呈现出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陶门五柳又称为陶门柳,是陶渊明的象征。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仰慕的文人,寄托了各朝文人的理想,陶门柳也具有了隐逸高洁的意义。然而这是误读,因为在陶渊明之前杨柳与隐逸没有关系,杨柳的象征意义是对生命长久、家业兴盛的祝愿。杨柳与陶渊明的祖先陶侃有着特别的关系,武昌柳是陶侃建立功勋和善于治军的标志。陶渊明借助五柳表达的意义应是建功立业、家业兴盛,而隐逸高洁是后人将陶渊明晚期的思想与生活赋予五柳的结果。陶渊明五柳本来是在宅边,而不是门边;五柳不是在彭泽县衙,而是在柴桑的布衣之居。空间位置的误读也为意义的误读提供了基础。误读既是后世文人的需要,也是清廉政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至迟自汉以来,杨柳被广泛种植于宫廷苑囿,成为宫中常见的绿化树。杨柳植入宫廷后,很快得到帝王文士的喜爱,他们爱柳、赋柳,甚至亲手种柳,杨柳也成为帝王、文士笔下常见的吟咏对象。中唐出现了专门的吟咏宫柳的诗歌,此后宫柳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题材。宫中杨柳特殊的种植场所赋予杨柳别样的美感。文人对官柳的反复吟咏,表现了文人企盼君王赏识改变处境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通过神道设教这一叙事传统,曹雪芹将大观园写成了花柳世界,赋予大观园群钗以花柳的特质,赋予贾宝玉以花主、诗人和哲人的秉性,将贾宝玉那近似"花痴"的意淫行为写成了一种诗意的行动,目的在于呈现一种生命意识,即对青春和美丽的欣赏、体贴和眷恋,《红楼梦》的叙事因此呈现出诗性叙事的特质。根据叙事传统去把握作品可以达到对作品的还原解读,而二十世纪的《红楼梦》研究基本上属于文化建构甚至是意识形态建构,是一种"别有动机"的误读。  相似文献   

15.
旅游目的地形象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以来,一直是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国内外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也由最初的抽象化逐步转变为具体化.在此基础上,对近5年来国内两大主要中文期刊和国外两大主要外文期刊发表的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对近5年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对比,总结出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为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最近10年,国内学者对中国人身体自我进行了理论和实证上的本土化探索,主要涉及对身体自我的结构和特点,从正面和负面取向对现实身体自我、理想身体自我、负面身体自我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讨;提出了"负面身体自我图式"概念和"负面身体图式指导负面身体自我者的认知加工"的重要观点,对该认知加工机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探讨了负面身体自我形成的影响因素、预测模型;探讨了饮食失调症状人群的特点和学生超重的干预模式;初步探讨了胖负面身体自我注意偏好的脑机制。  相似文献   

17.
遗觉像是一种罕见的视觉现象,主要存在于儿童当中.该课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断至今,留给学术界许多悬而未决的谜题.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该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遗觉像的经典实验研究范式的研究;遗觉像产生的评判标准的讨论;遗觉像的外部特征的讨论;遗觉像的应用研究;遗觉像的理论探索.尽管学术界对遗觉像已有诸多讨论,但受制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遗觉像的研究已中断多年.随着近年来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革新,深化遗觉像的研究成为可能.因此,有必要对该课题进行再认知和再挖掘,可从神经生理机制、临床应用和儿童教育等方面推进遗觉像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城市管理层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形象建设,理论界针对城市形象问题也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工作,但是目前的研究多数针对某一主题进行探讨,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本文基于系统论理论提出城市形象系统结构的概念,建立城市形象系统结构的理论模型,为当前城市形象的建设和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形象一直以来是哲学、社会心理学、文学等学科的经典话题,但相关研究往往采用宏观视角。受社会建构论思潮的影响,形象研究迎来了“话语转向”,形象建构与传播开始引发话语分析、语用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基于话语分析或会话分析探讨形象建构问题,但这些研究因缺乏合适的分析框架而总体显得片面、主观。为此,本研究在现有文献基础上,以形象的话语建构观为理论导向,尝试对形象建构的内涵、类型和话语实践方式作系统考察,以期能够为未来的形象研究提出一个可操作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students interacted with a computer-based feature, Compare and Contrast , which facilitated image comparisons. Unlike previous research, which explored the use of images ordered and presented by investigators, this study examined emerging patterns of image comparison as students selected the presentation mode. Three main image-viewing modes emerged including one successive mode and two simultaneous modes: (1) single image viewing in which only one image was viewed at a time; (2) paired viewing in which different pairs of images were displayed; and (3) anchored viewing in which a single image in one image panel served as an anchor against which multiple image comparisons were made using the second panel. Overall, anchored viewing was the most predominant image-viewing mode used by the students (41%) compared to single viewing (22%) and paired viewing (11%). Students who viewed images in the anchored-viewing mode attained the highest scores on the post-test exam.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a computer instructional program with a user-controlled interactivity feature can provide insights on how learners form different types of visual comparison strategies. Future experimental studies involving interface design that explicitly supports single, paired, and anchored viewing modes could confirm or challenge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and therefore, contribute to on-going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 mode of image presentation for visual concept acqui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