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西欧民族国家走上大洋洲际贸易和殖民扩张的产物。为了获取以中国印度为首的东方巨大财富,英国东印度公司坚持不懈地开辟对华贸易。在最初对华贸易出口遭到贸易逆差而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公司除对散商签发汇票借取资金从事大洋茶叶贸易在欧洲获取巨额利润外,还罪恶地从事鸦片贸易而扭转了贸易逆差,从而增加了公司的财富与英国政府的赋税,为英国从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也为英国从民族国家走向世界性殖民帝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中西贸易中,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的大班是公司的商业代理人,是公司对华贸易的直接操作者。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近代史上英国殖民扩张的机器,它通过军事和商业贸易的方式从东方获取巨大的财富,为英国从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也为英国从民族国家走向世界殖民性帝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就是人。这些在17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最具世界影响性的商业殖民机构里工作的人群的工作方式、人事管理、薪酬制度,对公司的发展壮大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礼逊作为第一位来华传教的新教徒,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通过创办报刊、设立学校、翻译《圣经》、编纂字典等活动,为传播西学做出了杰出贡献。马礼逊传播基督教,配合英国对华贸易掠夺,是出于为殖民势力服务的初衷,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前,英国在华散商最初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管理控制下进行港脚贸易,双方的关系也是互为依赖、互为补充。随着贸易的发展,双方的利益冲突也在不断的升级,直到关系破裂。在华的英国散商不失时机的寻找着独立贸易的机遇,在与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斗争的同时,逐步完成了独立贸易的过程,使得自己成为英国对华贸易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5.
1943年英国与中国废除了旧约,按常理其外交方针势必也要变动,但实际上英国老牌殖民思维依然作祟,英国受中国对西藏的军事压力影响不适时却又不失时地展开了西藏地位的讨论,最终的结论是:英国必须有条件地承认中国对西藏所拥有的英方语境中的“宗主权”。此次对西藏地位的重新审视,显示出了英国内阁的对藏政策存在强弩之末心态。英方对西藏定位的故意偏差是英国政府殖民外交娴熟与老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公司大班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的公司商务代理人,是公司对华贸易的直接操作者。从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大班与行商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公司大班为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对广州口岸不同实力背景的行商进行区别对待,体现了商业资本主义逐利政策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7.
早期中英贸易的发展因遭遇中国传统朝贡贸易体制的阻滞而陷入困境,利用和参与亚洲区间贸易便成为英商开拓对华贸易行之有效的途径,遍布东南亚的华人网络成为英国扩展对华贸易的重要资源。华人网络在商业信息搜集、海峡产品生产开发、航运网络利用等方面,为英国早期对华贸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政府凭借强大军事实力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夺取在华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这一要职期间,掌握了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的税收大权,在发展对华贸易中维护英国的利益,但是其实行的海关体制方面的改革,也为中国海关走向近代化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英国殖民部成立于1854年,是英国管理殖民地的主要政府机构之一.殖民部成立之前,英国在殖民地管理机构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殖民部在成立之后同样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阿芙拉·班恩是英国第一位职业女性作家,其散文小说《奥鲁诺克》是较早反映英国殖民活动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异域空间殖民活动的描写,班恩向我们展现了17世纪英国在非洲和苏里南的空间殖民,对不同种族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体现了殖民者在新地理空间中的现代奴隶制经济学实践,同时隐约流露出班恩希望改良殖民统治的"乌托邦"幻想。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回顾了乔治·托马斯·斯当东(George Thomas Staunton)在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过程中的活动,重点论述了随同该使团使华对斯当东一生的影响,旨在引起史学界对这位曾在中英关系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英国中国问题专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英国早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遇到了困难;同时在与中国发生的贸易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承受着巨额贸易逆差。随后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活动下促使英属印度对华贸易的加大,利用原棉和鸦片吸收了中国大量的资金,形成了英、印、中三角贸易,彻底解决了英国在印度和中国进行经济入侵的主要难题。  相似文献   

13.
从马戛尔尼送礼看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勋爵出使中国,是两大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接触。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使中英双方摩擦不断。中英双方的分歧在于出访目的、礼品的定位和最后的礼仪之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二战中英国老牌殖民思维依然如故,其政府内部借中国对西藏的军事施压之机,不适时却又不失时地展开了西藏政治地位的讨论,结论是:英国必须有条件地承认中国对西藏所拥有的英方语境中的“宗主权”。英国对西藏地位的重新审视,彰显了英国藏务的顾虑与投机,但也体现了英国殖民外交的娴熟与老道。  相似文献   

15.
英国是一个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它有着丰富的殖民统治经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缅甸是英国殖民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对缅甸的殖民统治政策表现出了与其他列强不同的一面,同时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英也适时地调整在缅甸的殖民政策。  相似文献   

16.
英属北美殖民地自建立起便与宗主国长期保持了并存互利的关系。英国在从殖民地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全面开拓与发展。18世纪60年代初开始,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政策由温和转向强硬,导致双方关系由共处演变为决裂,最终引发了独立战争。因此,英国殖民政策的转变是导致其与殖民地关系变化的直接因素,它在推动殖民地发展和独立的过程中发挥了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前期,英国三次遣使来华要求通商,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英国逐渐走上了对华侵略的道路。“炮舰政策”的出笼,它既是资本主义内在的扩张欲望膨胀的结果,又与中英地缘政治关系的升起、鸦片丰厚利润的诱引和澳门模式的借鉴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英国皇家植物邱园位于伦敦西郊,是全英最大的植物园,于1795年由奥古斯塔公主下令建成。在英国18-19世纪殖民扩张蓬勃发展阶段,这里不仅仅供大众游览,同时担负着对海外殖民地植物的科学研究、树种优化、珍稀植物标本保存等科研任务。而对于例如金鸡纳、橡胶树等经济附加值很高的植物,邱园又承担着提高植物产量和输送新品种到其他海外属地的作用,以此发挥其经济功能。所以,殖民扩张时期的邱园对英国产生的作用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公共社会服务、植物学研究、提高经济作物价值的作用,这奠定了邱园在英国近代史上的独特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英国众多殖民地中,印度殖民地占有突出的地位。英国对印度的统治非常重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它不断调整对印度的政策。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为实现工业资本对印度的剥削,英国开始执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政策。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改造也开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