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高深学问及其构成的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知识和组织基础.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二者既有深刻联系又有质的区别.任何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大学文化缺失问题,特别是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并逐步进入到哲学领域时,大学文化哲学便产生了.从“高深学问”到“大学文化”是一个质的飞跃,以“大学文化”为逻辑起点,从整体上构建一个以“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当今时代的强烈呼唤.其核心内涵是: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大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理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永恒之魂”;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信仰.当今我国大学的崇高使命是:坚持“中国特色,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道路,创新和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增强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2.
缩短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重振中国的大学精神是我国教育界一直争论和关注的问题。中西不同的传统塑造了中西不同的大学精神,中国大学精神的重振不应像历史上那样在激烈地反传统的过程中实现,也不能完全移植西方传统,中国的大学精神要在中国的强国家传统和西方的自由传统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力求西方传统与中国传统的汇通,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的某种“创造性转化”,以顺利渡过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尽快重振中国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传统大学精神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与“器”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大学的基本问题。长期以来,大学“道”“器”疏离,其整体功能被严重肢解,大学之理想及其精神沉沦。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本质,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随着多元化、综合化、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提出了实现“道”与“器”、人文与科学、学术性和工具性、思辨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整合,崇尚理性与追求功利的有机统一,重建当代大学精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本着“逻辑自洽”法则 ,对作为大学精神内核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作出了分层剖析和新的概括 ;探讨了大学精神的基本特征和具体内容 ,即创新精神、自由精神和协作精神 ;提出了大学精神既是客观的 ,又是主观的 ,强调了大学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 ,其内涵是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同一事物的彼此不可分割的两个不同方面 ,大学精神不等于大学个性。  相似文献   

5.
“去行政化”就能建成现代大学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去行政化”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或者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就是为了去除大学行政化的观点,对大学“去行政化”的内涵和本质进行分析.大学“去行政化”是行政体制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反映,其目标追求主要是调整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方式,规范行政权力的使用,核心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内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错位.不能将“去行政化”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同”起来,或作为“前置性条件”.  相似文献   

6.
雅斯贝尔斯关于“大学的自由与理想”及“大学改革的两项任务”的论述深刻隽永,体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色彩。以此反思我国大学之现实,深感其一方面因缺乏生命意识而保守僵化、师生因学术自由不彰而难以自我建构;另一方面大学组织有形无神、形式发达而精神萎缩。因此,急需实现大学观念的内在转变,重塑大学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讨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南昌航空大学实验班——“春晓班”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采用了“讲授”+“研讨”+“自学”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实践表明,研究性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求知欲、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英语水平、培养自学能力和研究精神.  相似文献   

8.
《大学》对于塑造当代大学的大学精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明明德”和“亲民”的“纲领”分别对应于“追求崇高”和“勇于担当”的大学精神。“明明德”要求在教学和科研中应当具有追求崇高的精神:道德的崇高和知识的崇高;“亲民”要求大学师生应当具备科学精神、公民素质,要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和担当意识。大学要主动服务社会,转化知识、促进教育。二者相辅相成,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9.
为克服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缺陷,真正贯彻“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有必要提出“人才型”大学的概念,并且应为此设计配套的各种措施。提出创建“人才型”大学是为了强调大学的首要使命是培养人才,强调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强调培养能迅速适应社会需要、并根据需要能进行自主学习与创新的新型人才,全面贯彻以人为本、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承认高职院校的大学属性,就必须承认其大学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合作精神等大学精神在高职院校教师身上同样存在,高职院校也可以产生自己的大师。作为高等教育工学互动组合教学团队,高职院校教师更强调教学合作精神。应把大学精神从狭隘的理解中解放出来,把高职院校教师的独特价值挖掘出来,这对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在强调大学担负“文化引领和创新责任”的今天,探讨大学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大学精神是文化习染的结果,所以对大学精神的探讨就不能脱离对它的文化根源的追问。对中国大学精神的阐释自然也割不断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而今天中国大学精神建设又不能不参照西方大学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把经济学领域的企业家精神引入大学,会因为概念的含糊和组织的异质性引起人们的困惑,在大学的语境下,把这种精神解释为“创业家精神”,意思更为清晰合理。尽管如此,还应该认识到“创业家精神”可能带来经济、学术和道德上的风险。有必要把大学的“创业”看作是一项长远事业,小心驾驭。  相似文献   

13.
大学应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题词“定向”,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定盘”,同心同德,重塑新世纪的大学精神。以持续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学术研究精神为主体,以主体自觉精神为基点,以爱国精神为归宿,这是新世纪大学精神重塑的基本理念。统筹兼顾,实现四的和谐统一,一种闪耀时代光彩的大学精神将焕发于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14.
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这一独具鲜明价值的精神要件融入大学精神的培养之中,必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我国长期以来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统一,对如何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素不够重视.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应将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教育,着力培育“爱乡爱土”情怀,高度重视利用当地历史名人名事塑造大学人文精神,充分认识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多重价值,将其融入大学教学与管理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大学教师的“双重忠诚”源于其本身的职业特点和学科专业化发展趋势,也深受大学组织特征的影响.教师个体的组织归属感与追求真理的价值观是其“双重忠诚”的内驱力.“双重忠诚”深刻影响着大学组织和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大学治理应加强对大学教师“忠诚”资源的开发,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改革评价制度、吸引教师参与治理、建设组织文化等途径构建大学教师的事业基地和精神乐园,实现大学教师在学科和组织的“双重忠诚”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是国家大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近几年,对大学英语中“对话式教学”的分析提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议事日程,为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新渠道.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现状,探讨“对话式教学”含义以及基本模式,提出大学英语“对话式教学”基本策略,为我国大学英语在“对话式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论及大学.人们常常谈到“大学精神”一词.国务委员陈至立在论坛开幕式上也讲了这一点:“无论大学如何创新,如何进一步服务于社会.但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是永恒的。要坚定不移地守护大学的精神家园,使大学在创新和服务中以它的先进思想和品格影响社会,引导社会.使‘大学’的荣誉得以发扬光大,永远光荣。”  相似文献   

18.
新近一个时期以来.“育人为本”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强劲主流话语。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育人为本”为工作方针.强调“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何谓“育人为本”,简而言之,强调的是大学(高教)人才培养的基本使命和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大学体育教学应贯彻“以人为本”的信念,并将之融入到教学实践之中.本文针对如何做到“以人为本”,提出了几点建议,例如打破“示范——模仿”范式、鼓励创新精神、增强趣味性等内容.通过这些途径,大学体育教学方能真正面向师生、面向社会,从而实现自身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最集中的表现,体现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这是对大学校训和大学精神应然关系的判断.二者的实然关系是:大部分高校校训只是从某个侧面、某个角度揭示其大学精神的部分内容,有些校训甚至与其大学精神缺少有机联系.大学校训难以完整准确地展示大学精神的原因源于大学精神及其语言概括的复杂性.此外,还应关注大学校训对大学精神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