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古籍整理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古籍整理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到了轴心时代理论,指出公元前八百年至公元前二百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轴心期,哲学宗教艺术等在这一阶段得到了繁荣发展,之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化蓬勃发展都要从这一时期来寻找文化支持,从而获得文化复兴.中国恰是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孔孟诸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这一理论其实可以从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得到印证,中国的学术发展史与注经史相伴随,很多大思想家的学说就是在对孔孟诸子哲学的扬弃中产生的,而且,很多思想家的学说本身就是通过经注的形式保存并传播的,如郑玄、王肃、朱熹.中国古代的学者自觉回溯文化源头,并切实做到了述古出新,才使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并不断发展,涓涓细流渐成磅礴之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但即使是儒学本身,也处在不断创新与进步中,如董仲舒之"儒术"、朱熹所创"新儒学"、王阳明之"心学".  相似文献   

2.
汉代独尊儒术,使儒学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思想基石.本文对学说推动者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及他所提出的天人感应论作一探讨阐述.  相似文献   

3.
汉初,儒术不仅在"学"的层面被尊为正统,而且,还更为深刻地影响到政治生活层面。作为一个庞大而活跃的官吏群体的文档官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学兴起的影响。1官吏危机——儒学兴起的导因官吏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不断循环更迭、更新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新唐书>由欧阳修、宋祁等人在<旧唐书>的基础上增删而成,虽然号称完备,但由于过度追求简省,实际上忽略了大量的史实.将<新唐书·儒学传>与<旧唐书·儒学传>比较发现,由于删改失当,造成许多学术史实的隐没无闻.在新修订的<儒学传>中,不仅忽略了<孝经>与<礼记>在唐代的重要地位,"三史"的传承与影响也被掩盖.  相似文献   

5.
本文辑考<汉书>疏议诏奏所引"<春秋>之义"48例,经统计排序,显示出<春秋>所代指各传在西汉朝政话语中的存在状况及其变化态势,表明<汉书>作者并未刻意窜乱所引疏议诏奏等史料而伪说"古学".同时,也反映出西汉不同时期内儒术语境的变化.<汉书>对"古学"的记述,正是作者在新的儒术语境中反观、解叙历史的结果,是时代学术风尚使然,亦不应认定为伪说"古学".  相似文献   

6.
秦宗财 《出版科学》2007,15(5):80-82
"扬州二马"集收藏、校勘、刻印于一身,一生中收藏刻印了大量图书.其刻书特色主要体现在:追求功德美名的刻书目的观,服务学术的文化价值观,收藏、刊刻、鉴赏三位一体的刻书资源观,奉儒术为正统的刻书选题观,追求精品的刻书质量观.  相似文献   

7.
随着思想文化领域研究和海内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一个被尘封多年的名字,又回到人们的视野,熊十力--这位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史上的奇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大师"(<中国儒学>),这些年又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话题.2001年9月,"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大陆与台港澳地区及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著名学者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忽必烈幕府文人志在救世行道,以道为己任,推进儒治,促进儒户制度的执行,恢复发展中原文化,建立学校,推动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在他们的努力下,蒙古政权按照中原王朝的政体和运作模式,建成了继唐、宋之后一代正统王朝"大元"。学术也由湮晦渐复昌明,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程朱之学成为元代之"官学"。儒学与文学的全面融会,使得元代文学思想产生了一系列新变,形成以儒学为精神底蕴的诗风文风,如平易正大、冲淡悠远、纡徐雍容、涵淳茹和等。  相似文献   

9.
西汉初期,公孙弘以儒术修饰文法,并把儒术成功的运用到帝制的政治统治中,成为了从战国"处士横议"到帝制时代的文臣的巨大变革,对后来的士大夫的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独尊儒术"的第一功臣。  相似文献   

10.
儒学是一个外延极广而内涵较为明确的概念。它是以“仁”和“礼”为内在核心的儒家思想[1];宽泛而言,与儒家思想相关的学问和研究都可以称为儒学。儒学从其当前的存在形态来说,主要包括学术儒学、文化儒学以及民间儒学。所谓学术儒学是指“对传统儒学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儒学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来梳理儒学理论体系的内部结构,阐发儒家的各种思想”[2];文化儒学探讨的是儒学对现代社会的作用;民间儒学则是儒学在民间的文化表现,如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班、书院、学堂以及各种儒家启蒙读物等。本文侧重于对2020年学者关于儒学的前两种形态(学术儒学和文化儒学)研究的最新发展做一梳理。  相似文献   

11.
唐冑 《传媒》2021,(13)
千载以来传统儒学研究汗牛充栋、蔚为大观,但随着现代西方学术体系主导地位的确立,我国学者为适应西方学术规范,在传播学、语言学、哲学等儒学相关研究领域往往以"他者"视角窥探本土文化内涵,这无异于"隔靴搔痒",难寻其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将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新时期本土文化传播学研究需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之深蕴,撷华夏文明之要义,以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建构起本土研究的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破除"唯西方马首是瞻""食洋不化"的旧习.潘祥辉所著的《华夏传播新探:一种跨文化比较视角》一书以中国古代的传播媒介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跨文化、跨时空背景下华夏文化的传播机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思路.关于著作的整体价值评定邵培仁教授、孙旭培教授两位先生珠玉在前,兹不赘述,此处单论书中重点阐述的儒家文化与媒体传播议题.  相似文献   

12.
唐元 《兰台世界》2016,(3):117-118
西汉的冀州和幽州,相当于后世的河北区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地区,涌现了《毛诗故训传》、《韩诗外传》和《春秋繁露》三部儒学史上的杰作。三部作品的成功因素中,文体革新是重要环节,《毛诗故训传》对"故"、"训"、"传"三种文体的融合,《韩诗外传》和《春秋繁露》对"外传"和"论说"类解经文体的典范式呈现,展示出西汉河北地区儒家学者的学术活力和发展眼光。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人物,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起着主导作用,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孔子在历代帝王那里都是宠荣有加,被冠以各种封号。但从“五·四”之后,孔子及儒学的地位一落千丈。在反封建的声浪中儒学被视为维护封  相似文献   

14.
蒙元初期,封龙山和苏门山的学者们在文化救亡、推行汉法、学术研究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但由于学术旨趣与政治态度的差异,苏门山学者后来在政治上和儒学上的影响都要大于封龙山学者.  相似文献   

15.
子夏,姓卜名商,是孔子晚年较为杰出的弟子之一.子夏一生在学术方面多有建树,年纪轻轻就以"文学"名列孔门"十哲",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都很精通.他不仅在传播儒家经典方面贡献卓著,而且对儒家思想有许多创新和发展,为儒学进一步扩大影响、深入人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制度儒学》干春松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近代以来的中国,一直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制度忧患意识;而这种制度忧患意识又自然而然地与儒学的现代命运问题纠结在一起,从而也与儒学和制度之间的关系问题纠结在一起。中国现代思想领域的这种现象,其实早已在事实上构成了制度儒学的论域,然而却一直没有在学术上得到一种  相似文献   

17.
韩愈<原道>提出"博爱之谓仁",这个说法在宋代以后产生极大影响,成为儒家仁学中有代表性的阐释.本文梳理了韩愈以"博爱"论"仁"的思想渊源,认为以"博爱"论"仁"的意见,在汉唐时期逐渐流行,反映了汉唐儒学的理论旨趣.韩愈对这一旨趣的继承,反映了其思想与汉唐儒学的复杂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其儒道革新思想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8.
儒学文化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着重从儒学与公共关系的同一性入手,阐释了儒学文化对和谐社会的终极追求,为中国公共关系理论的终极关怀提供了本土文化的依据;儒学文化对"和"的谨而慎行,为中国公共关系提供了本土文化的践行原则;儒学文化对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的实践,为中国公共关系实践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本土营养。笔者希望可以借儒学文化来进一步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19.
《刘向文献编纂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刘向于西汉成帝时期开展的皇家文献整理活动重新审视,全面探讨其从事文献编纂活动的全过程.全书以刘向文献编纂活动、编纂思想、学术贡献及文化传承角度为切入点,提出其在整理官方藏书时采用的"校雠+编纂"模式;回望历史,以西汉政治史和学术史为背景,重新审视刘向在文献编纂工作中表露的儒学思想和济世情怀;系统总结了刘向在开启"定本时代"与构建古文献学科方面的贡献,彰显刘向在中国古代图书制度史、学科史方面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刘澍涛 《今传媒》2006,(8):59-60
关学是以地域命名的一个学术派别,顾名思义就是“关中之学”。狭义上来说关学专指张载之学,从广义上来说,张载以后的关中儒学(以理学为主要形态)均可以称为关学。关学在张载建立之时就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以“气本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和以注重气节、主张“躬行礼教为本”的关学学风,强调经世致用的实学与强调心性净化的心学在关学中有机融合。儒学是统治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关学作为儒学的一个学派,继承了儒学的大部分价值观念,但是也与传统的儒学存在区别。笔者认为,关学与传统儒学相比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崇尚气节,为儒家之隐者;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