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六艺”教育是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基于中华美育精神构建的大美育体系。学校通过实行“减负”三部曲,即推行周末零作业、早上推迟30分钟起床、整合语数英等必修课课时,开辟美育时空;通过实行“添彩”三重奏,即打造课程阵地、课堂阵地、文化阵地,描绘美育画卷。“新六艺”教育在“点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了他人。学校通过“输血”和“造血”两种方式,用“新六艺”教育打通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引领每个大山孩子走向美美与共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2.
左铁峰 《滁州学院学报》2024,(1):108-114+131
美育是审美教育与美感心理及造美能力教育的结合。高校美育教学若实现王国维先生所言的造就“完全之人物”目标,可以“课程美育”与“美育课程”两种不同维度的课程体系予以实施。其中,“课程美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是将某个学科专业的各类课程与美育同向同行,并以此形成的协同育人效应;而“美育课程”则是指高校基于美育的育人目标诉求而针对性开设的以艺术类课程为主体的系列课程。由“课程美育+美育课程”形成的“长短匹配、点线结合”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是以彼此相异且互为补足的途径和方法,实现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美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在素质教育中 ,美育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结合、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迄今为止 ,我国学校教育中的美育仍是薄弱环节。应根据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要求 ,完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1]。文章对高校美育工作模式的构建从四大维度上加以厘清:从“理论维度”定位“内在意涵”;从“价值维度”明确“价值意蕴”;从“原则维度”建构“基本遵循”;从“实践维度”建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课程美育体现全学科、全过程、全生活的课程实施思维,通过构建大美育课程体系实现美育对学校教育生活的重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课程美育是落实党和国家美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需要。立德树人需要美学观照,学科课程具有丰富的美育价值,艺术之美是人对自由的追求,这是课程美育得以建构的美学逻辑,也是课程美育实施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6.
学校特色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基于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和内外驱动力,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罗店中学以培育高质量“全人+审美力”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美育特色为主线,建构了立足国家课程的美育特色课程体系,并落实“双新”与美育特色变革课堂教学,形成了锚定高质量的特色育人支持体系。学校围绕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特色课堂模式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等建立特色育人体系,形成学校独有的育人范式,助力学校未来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育是集艺术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复合型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是美育教育的中坚力量,更是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当今新建本科院校美育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完善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美育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高、教师队伍缺乏梯度,课程类群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与审美素养低,导致艺术类课程开展低效。本文从美育教育视域下建构师范专业艺术类通识课程体系,健全课程类群与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改进,将审美教育融入通识教育全过程,更好地培养健康积极的人格,提升新时代师范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瑶 《小学生》2023,(8):118-120
在“双减”背景下,苏州市线上教育已经成为新常态,知识的“云化”和“屏化”正在重塑美育的新路径。面对“双减”带来的教育改革新形势,学校为提高美育工作的实效,以线上教育为驱动,以建立“双线融合”美术课程体系为美育工作的切入点,从美术课堂教学、美术课后服务、美术展览活动三方面出发,构建多元立体的美育培养模式,着力探索美育实践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美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目前美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处境窘迫,对高校美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美育本身理解错误以及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课程滞后、师资匮乏等问题已成为高校美育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美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与美育联系紧密、互相促进、彼此成就。在理论层面,二者融合遵循着“以劳育美、以美促劳”关联逻辑;从传统“单向育人”到新式“协同育人”协同逻辑;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逻辑。实践层面,探讨构建“课程+实践+文化”的实施体系,搭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格局,建立“师资队伍保障+条件保障+评价保障”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面向未来培育“新工科”人才需要充分激发其创新潜能。美育强调感性教育,通过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够起到激发工科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作用。然而,国内工科高校在专业教育和美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存在认识、机制和手段等多重困境。本研究以电子科技大学近十年开展工科高校美育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学校覆盖全体学生、联通培养环节、贯穿培养过程的美育体系建构过程。实践表明该体系在理念和模式上具有创新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12.
美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提升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美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进行有效融通,培养具有审美素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方面。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对美育的认知和需求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美育教育需求与目标之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为满足学生审美需求,提升美学教育,本文提出了改进对策:提高美育教育重视度、构建高职美育课程体系、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营造美育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美育活动。  相似文献   

13.
美育是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和提升美的创造力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对培养时代新人提出了新要求,美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美育在理工科高校中处于边缘化地位。通过研究美育在理工科高校中的价值意蕴,分析当前理工科高校美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从思想、课程、环境、实践、网络等五个维度探索理工科高校美育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赵瑞平 《文教资料》2008,(24):134-136
蔡元培曾说:"美育的基础建立在学校."美育的实施,学校是一条极重要的途径.高校美育,伴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教育呼唤着美育的滋润,美育有助于推进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探索和建构高校美育的新体系,将是一项十分紧要的任务,同时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美育视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积极探求美育的实践途径和有意识地建构美育实施环境,重视学生审美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完满人性与品格的形成。这对现代学校美育的启示有重视美育的情感作用,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优化美育的实践过程,回归美育人本内涵;净化美育的实施环境,创设“美”的育人空间。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其价值在于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性任务,贯通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性。课程建构逻辑是课程内容筛选、架构与组织的法则,“幼小中大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逻辑在于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内外融通,追寻课程最大化累积育人功效的实现。为此,“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需要坚持素养导向,以目标统领“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优化素养模块,以大概念凝聚“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强化素养认知,以认同力量驱动“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立足素养发展,以评价机制促进“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  相似文献   

17.
面向普通学生的美育评价,重要性、必要性已毋庸置疑,但是“如何评”却是目前学校美育难题之难题。问题焦点在于,美育评价及其指标构成的合理性、系统性与美育评价对象的个体性、可能性之间存在着似乎难以调协的矛盾。这一矛盾其实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性和个性发展这两个主要矛盾面在美育评价中的特别凸显而已。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发展的理论、布卢姆《教育评价》中“所希望的”与“所可能的”理论以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中有关完美人格培养的一般教育目的和基于学生兴趣的特殊目的理论等,为本研究提出和建构“双指向美育评价”,即以学生“审美素养”包括“艺术核心素养”发展来构建合理系统的一般美育目标体系,以学生个体的审美兴趣为美育评价操作的逻辑起点,提供了强有力支持。这种全面系统性兼容个体可能性的双指向美育评价,也是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评价改革,如五育并举评价逻辑构建的先行探索与试点。  相似文献   

18.
高校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基本的审美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我国高校审美教育显现出日益弱化的趋向。在新时期进一步强化我国高校审美理念教育,设置科学合理的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美育师资队伍,完善高校美育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优秀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美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整体来看,美育依然是高校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标还有差距。越窑青瓷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人民群众智慧结晶。充分发挥越窑青瓷文化的美育价值,有助于扩展高校美育教育内容,提升高校美育教育的情感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实现高校美育教育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越窑青瓷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可从师资队伍、教学课程、教学实践、校园文化等四个方面发力,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相适应,提升大学生的美学素养,推动大学生的心灵教化和人格培养。  相似文献   

20.
在“大美育”理念背景下,从当下高校美育教育现状及深层原因入手,深度挖掘制约高校美育教育发展的问题及挑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揭示当前高校及大学生所面临的美育困境。在育人目标、育人过程、育人评估“三个环节”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美育育人新模式,切实满足学生向美愿望和需求,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