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纠正了“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之后,逐步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那以后20多年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历...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实践中开创并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始终坚持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始终坚持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3.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总结历史经验,根据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完整的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段表述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概括说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高度的概括,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经验的总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公式。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党的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以无产阶级战略家的气魄,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果断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政治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围绕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搞好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建设的出发点,作为检验党的工作的标准.并提出“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党的政治路线的提出和确立,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党建理论的重大贡献、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标志着我们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执政水平领导水平的提高.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领导,搞好党的建设.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实施,他指出:“我们一定要搞好整党,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围绕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围绕经济建设抓党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党建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化变迁和教育变革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是中国化变迁和教育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化和教育大体经历了三次重心的转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主权主导期”的化教育范式,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化教育范式,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化教育范式,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对待传统化;二是如何对待外来化;三是如何实现传统化,现实化和外来化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指针,为我们做好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时代性;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三个代表”能否真正实现,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外各阶级各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由于受“文革”动乱的影响,阶级关系十分混乱。根据国内外阶级关系的实际情况,邓小平对阶级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和科学总结,认为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工作中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尊重和爱护农民阶级的改革愿望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民阶级改革的先锋作用;必须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经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也为邓小平所继承和发展,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恩来与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有许多共同点: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3、经济建设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争取外缓;4、经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5、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研究其共同点,对于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示出来。党中央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摆在了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位置。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这是江泽民同志从我国国情出发,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0.
教育管理者面临着什么样的“新时期”北京师范大学安文铸“新时期”,作为一个时代的主题词,在中华大地已经回荡了15年有余,它诞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那个时期的结束、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到来。然而,...  相似文献   

11.
外国在华银行是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一支重要力量,它来到中国后,除了从事一些基本的金融业务外,还与晚清政府发生了借贷关系,并从中为自己和本国政府获取了巨大利益,同时它作为一支新生的金融势力,客观上对传统中国的金融业产生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通过中国题材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重意义:关于异域的知识;本土的文化心理;本土与异域的关系.对英国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存在意义上的国家,不如说是他们想象描述的一个神话,是激发他们写作和表达思想的灵感和素材.不管他们以何种途径来认识中国,从何种角度来观察中国,用何种心态来评价中国,都无一例外地把中国视为与自身相异的"他者",倾向于把中国想象为与西方不同的"文化构想物".中国对于英国作家的价值,是作为一个"他者"的价值,而不是自身存在的价值.套用萨义德那句"东方不是东方"的名言,英国文学里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同样可看作是"中国不是中国".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论战,是关于中国社会道路问题的论战。基尔特社会主义者根本否认中国社会具有成立先进政党、组织民众夺取革命政权的可能性,但对中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进行了比较令人信服的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肯定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但同时明显夸大了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新教来华传教士对于"中国"的发现及其"中国观"的形成,是随着他们接触、进入中国之不断深入而逐步展开并确立起来的,其中对"历史中国"、"文献中国",尤其是"文学中国"的发现,不仅极大地扩展了传教士对于中国的认知,亦让他们能够深入到中国人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及审美世界之中,并在一个初步超越民族文化差异及现实功利诉求的求知、求真与审美的基础之上,初步展开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心灵对话与学术交流。而作为这种对话与交流的思想基础,或者说在这种对话与交流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的,正是一种新的富于文化与文明之融会整合意识与精神——"和合"思想,只不过19世纪西方传教士所借用的"和合"思想,是以基督教信仰来统摄东西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的。  相似文献   

15.
从利玛窦易僧袍为儒服看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语言传播无论在人际传播还是跨文化传播中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耶稣会士来华传播基督教。他们固然以语言传播作为传教的基本方式,但也非常重视非语言传播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服饰是非语言传播的一个重要的符号,服饰的不同体现了身份的不同。明清间来华的耶稣会士首先从外表做起,利用非语言传播的种种优势,以适应、认同中国文化与习俗;他们起初身着僧袍进入中国,后来又易僧袍为儒服;同时,他们对士大夫们的生存方式也颇为接受,像士大夫们那样,著书立说,互赠诗文。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他们也都为自己取了中国姓名。这当中无不包含着非语言传播的哲理。  相似文献   

16.
现代远程教育视野中电大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在期望与现实的波荡中成长,在封闭与开放的困惑中发展,在传统与现代的技术模式中抉择,成为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远程教育的市场博弈中,如何调整发展战略、发挥优势,广播电视大学面临更多挑战,也有着更多的期待。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地区采用了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即"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这两种治理政策始终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并在边疆治理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虽然两种治理政策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是基本上没有舍它而独存,而是互为参用,均对中国古代边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力群体,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现象。农民工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他们的合法权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如就业权、社会保障权、教育发展权、民主政治权等。目前应加强从法律上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上三次中外文化交流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古代印度佛教的传入,近代西学东渐的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到外来化能否在中国存在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中国社会现实有无这种需要从及需的程度,与中国传统化有无契合点和内在联系,本身是否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充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及其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化选择的内在规律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指责清廷对其不能平等相待,要求清廷改变与外国交往的惯例,为此不断与清廷进行交涉,甚至不惜诉诸武力。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国家迫使清廷与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争得了“平等”,中国却丧失了政治、领土、领海、司法、海关等国家主权,沦为半殖民地,与西方列强毫无平等可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