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时代的发展要求任何构成要素都要做到与时俱进、协调发展,否则必然遭到历史的淘汰。满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体育形式,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力争走在潮流的前列。以满族传统体育在当今时代所能扮演的角色为出发点,寻求能使之与社会的发展互相促进、彼此融合的新思路,旨在促进满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宋强 《体育世界》2014,(9):19-20
通过随机调查辽宁省宽甸、岫岩等6个满族自治县的522名居民,全面了解辽宁省满族自治县居民的自然情况,满族自治县居民满族传统体育参与情况以及满族自治县居民对满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和态度等,分析了辽宁省满族自治县居民满族传统体育开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今后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满族传统体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民间体育游戏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内容丰富、简单易学、促进健康等显著特点,近年来逐步进入学校体育的视野之中,深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究民间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融合运用。研究认为:在小学体育教育中融入民间体育游戏不仅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激发运动兴趣,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辽宁地域满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辽宁地域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发展方向及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地域性、民族性、娱乐性、兼融性是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特征 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其发展的方向 学校体育模式、"全民健身"模式、旅游模式、产业化模式是继承和弘扬辽宁地域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研究辽宁地域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与弘扬,有利于保持辽宁地域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归纳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结构特征,对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时间、空间、主体和生活方式因素进行了概括总结,最后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应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结构的完整性;改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扩大受益人群;积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和完善保护体制等策略.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青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功能等进行分析。发展青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运作的方式,把青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融入区域各族人民群众全民健身活动之中,奠定其生命之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承,使之具备发展动力;举办体育赛事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其走向世界;民族体育文化要融入旅游业之中,寻求其产业化发展路径等。  相似文献   

7.
满族“珍珠球”运动是满族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是满族重要的体育文化遗存,它动作优美,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健身价值。文章对满族“珍珠球”运动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剖析了制约满族“珍珠球”运动传承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满族“珍珠球”运动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点课题,而城镇化必然加速传统民俗体育的消亡,在新的环境下如何保护好这些传统体育的瑰宝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运用文献查询法和调查咨询法,以浙江嘉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认为:城镇化必然会给民俗体育传承带来很大的困难,在新城镇建设中必须注重对传统民俗体育的活态保护,让这些传统文化为今所用,成为新城镇居民体育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策略上应注重在体系建设、资金投入、群众参与、学校培育方面多下功夫,让民俗体育之花在新城镇新社区的文化土壤中枝繁叶茂.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对张家界市传统节庆体育文化传承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了2者各自的发展现状,探讨了2者之间的关系、两者融合发展的动因,最后探索出2者融合发展的模式,以期为张家界市传统节庆体育文化传承创新路径,并对张家界市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0.
关双富  李航 《精武》2011,(A1):76-76
应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在查阅了满族传统体育的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几年把满族传统体育引入中学体育课准备活动中的教学实践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满族传统体育能使学生全身得到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身体素质,是一种可行的准备活动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教育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从学校体育教育系统和民间体育教育系统两个方面来讨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以求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避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面临的风险,对福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明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位、政府部门加强协作、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教育、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加强闽台少数民族体育交流、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工作等几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和生存困境,并利用文化变迁理论重点研究了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方式。从中得知,在本民族文化不断被汉族和西方文化所"涵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通过"二次创新"和"传播"机制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同时,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的传统体育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文化遗失",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特有的体育项目,目前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撞击,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遇到障碍。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带给人们娱乐健身的同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通过桥头堡建设这把“双刃剑”,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邹学亮 《湖北体育科技》2016,(11):1012-10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的总和。它不仅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同时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从非遗视角就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传承探讨和分析,先从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情况为出发点进行介绍,然后剖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能够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传承的方法策略,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重新引发大众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关注和期待,最终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产生一定的助益作用。  相似文献   

16.
魏丽  张杰 《体育科技》2014,(3):25-26
黔东南苗侗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的有几百年的历史,经久不衰,比如芦笙舞、斗牛,龙舟、侗族摔跤,经2009年和2010年两次全州广泛普查,苗乡侗寨有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80多项(种)其中在民族节庆活动中一直延续的达50余项(种)。节日和传统体育活动似乎有着某种联系,黔东南苗侗族节日传承性如何,节日对苗侗族传统体育有何作用,带着这些疑问,探讨黔东南苗侗族节日和传统体育的关系,以期能够为黔东南苗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提出今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途径:加强民族地区普通高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并充分引入高校体育课堂;加强民族地区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力量的培养,为民族地区普通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提供保障;加强对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的研究,有效地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加强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社会化、国际化。  相似文献   

18.
高校是推广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载体,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应通过发挥科研和教育优势,利用高科技化改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器材,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各项规则科学、合理化,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和对外交流工作等,承担起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传播和创造的任务,展示和弘扬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加速期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城镇化进程对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环境的影响进行剖析。提出采用非物质文化视角进行保护,在博物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发展等媒体资料进行循环回放的动态和物质静物展览相结合;以文化产业品牌的形式进行创新;设立固定的传承人和传承空间等策略形式。  相似文献   

20.
广东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卫 《体育学刊》2007,14(6):56-58
毽球、珍珠球、押加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成为广东多所高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广东高校已举办过多次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单项赛事,并组队参加广东省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既可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又可充实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借助高校平台,通过体育课教学、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成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和学生社团以及建立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与研究协会等途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广东高校的开展将不断得以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