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魔芋多糖(KGM)将肌红蛋白(Mb)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Mb-KGM膜修饰电极.包埋在KGM膜中的肌红蛋白与电极直接传递电子.在-0.2V~0.8V循环扫描,可得一对可逆氧化还原峰,式电势为-0.403V,这是肌红蛋白辅基血红素Fe^Ⅲ/Fe^Ⅱ电对的氧化还原.其式电势随溶液pH值增加而负移且呈线性关系,直线斜率为-47.6mV/pH,说明肌红蛋白的电子传递过程伴随有质子的转移.研究了Mb-KGM膜修饰电极对O2、H2O2、NO电催化性质.  相似文献   

2.
荷正电的二茂铁阳离子静电吸附到末端荷负电的3-巯基丙酸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表面,制备二茂铁-3-巯基丙酸膜电极(Fc-MPA/Au CME).红外光谱和交流阻抗谱证实膜的形成.对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在-0.2-0.5V(vs.SCE)间CV曲线上有一对稳定、可逆的氧化还原峰,Epa=0.168V,Epc=0.117V,对应Fc的氧化还原反应.峰电流与扫速的平方根在低扫速范围内成线性关系,表示膜内电子传递过程受扩散控制,计时库仑法计算膜内电子传递系数D为1.01×10-7cm2/s.膜电极对酸性溶液中的抗坏血酸(AA)有明显的电催化氧化作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测定其氧化峰电流与AA的浓度在8.0×10-6-8.0×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95,检测限2.0×10-6mol/L.该电极用于维生素C片剂中AA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利用海藻酸钠(SA)水凝胶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HRP-SA膜修饰电极.包埋在海藻酸钠水凝胶中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可以与电极直接传递电子.在pH=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和磷酸盐,乙醇混合溶液中均可得到一对辣根过氧化物酶辅基血红素Fe(Ⅲ)/Fe(Ⅱ)电对的可逆氧化还原峰.研究了HRP-SA膜修饰电极对有机过氧化物(过氧化氢、氢过氧化叔丁基、氢过氧化异丙基苯、过氧化丁酮)和亚硝酸盐的电催化性质,表明该方法可用于上述物质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4.
利用金电极上自组装的3-巯基丙酸自组装膜,通过DCC和NHS共价连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构建了一种稳定性好、寿命长的过氧化氢电化学生物传感器.HRP在该电极上实现了直接电子传递,其氧化还原峰电位差为250mV,式量电位为-231 mV.该传感器对过氧化氢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活性,还原峰电流与过氧化氢含量在1.5-1000μmol/L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达到1185μA/mM,检出限为0.5μmol/L.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现性,已用于合成样品中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准确度良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N一丁基吡啶六氟磷酸盐EBuPy]PF6和壳聚糖(Chi)作为修饰剂,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在玻碳电极表面形成稳定性较强的自组装膜修饰电极[BuPy]PF4-Chi/GC.采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和循环伏安法研究自组装膜在K3[Fe(CN)4]-K4EFe(CN)6]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形成的自组装膜对溶液与基底间的界面电子转移有强烈的阻碍作用,氧化还原峰电流与扫速的1/2次方在20~100mV/s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该电极过程受扩散控制.该修饰电极对铜离子有很好的选择性,响应灵敏度相比于未修饰的电极提高60倍,铜离子的溶出线性伏安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56×10“~6.25×10-4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66).  相似文献   

6.
用溶胶-凝胶法在Ti基表面修饰一层的TiO2膜和稀土Pr掺杂的TiO2膜,分别制得空白Ti/nanoTiO2膜电极和Ti/Pr2O3-nanoTiO2膜电极。XRD测试表明Ti/Pr2O3-nanoTiO2膜电极组分晶型为锐钛矿,颗粒粒径计算为15.8 nm。SEM测试形貌表明Ti/Pr2O3-nanoTiO2膜电极表面颗粒尺寸在10~15 nm之间,无团聚,颗粒均匀分布。循环伏安法探究了空白Ti/nanoTiO2膜电极和Ti/Pr2O3-nanoTiO2膜电极分别在无机相H2SO4溶液和有机相DMF溶液中电催化还原活性。结果表明:在两种溶液中,Ti/Pr2O3-nanoTiO2膜电极与空白Ti/nanoTiO2膜电极相比,电催化活性在无机和有机相中分别增强3.0倍和2.8倍,并且该方法制备的电极电催化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7.
银表面组装有一系列自组装膜:3-巯基三甲氧基硅烷(3-MPT SAMs)、3-巯基三甲氧基硅烷与十八硫醇混合自组装膜(SAMM)以及两者之上分别自组装有乙烯基咔唑与甲基丙烯酸乙脂共聚物的复合自组装多层膜(CSAF(Ⅰ)和CSAF(Ⅱ)).这些惰性膜可作为金属表面的隔绝层.使用电化学阻抗(EIS)技术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分析了表面修饰有这些自组装膜的银在10%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的氧化阻力及其影响因素,发现自组装膜的存在不同程度地抑制了银表面的氧化反应,氧化过程存在2个以上时间常数.  相似文献   

8.
血红素蛋白质在甲基纤维素膜中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甲基纤维素(MC)水凝胶将肌红蛋白(Mb)、血红蛋白(Hb)、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过氧化氢酶(Cat)四种血红素蛋白质固定在裂解石墨电极表面,形成稳定的血红素蛋白质-MC膜修饰电极,在MC膜中,Mb、Hb、HRP和Cat直接与电极之间传递电子,四种血红素蛋白质的式电势都随溶液pH的增加而负移且呈线性关系,表明电子传递过程伴随着质子转移,这种氧化还原玻尔效应反应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原位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研究了Pt电极表面不可逆吸附S原子的电化学特性以及Pt电极上S吸附原子对0.1mol·L–1 H2SO4溶液中1,2-丙二醇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扫描电位的上限Eu≤0.70V(SCE)时,Sad可以稳定地吸附在Pt电极表面;通过控制电位扫描上限和扫描圈数剥离部份S可方便地得到Sad的不同覆盖度;Pt电极表面S吸附原子的氧化会消耗表面氧物种,抑制了1,2-丙二醇的电氧化。从电极表面质量定量变化的角度,提供了吸附原子电催化作用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随着铜电极在ODT溶液中浸泡时间的增长,成膜铜电极的腐蚀电阻、双电层电容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ODT在铜表面30min内即可自组装形成致密、均匀、稳定的单分子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玻碳电极(GCE)表面电化学沉积金(Au)微粒和聚苯胺(PAni)制备了Au微粒和聚苯胺修饰的玻碳电极(Au/PAni/GCE),并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亚硝酸根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以及探讨了修饰电极对亚硝酸根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Au/PAni/GCE对亚硝酸根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作用,该性能受聚苯胺和Au微粒的负载量以及底液pH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比较了XC-72活性碳载Ir(Ir/C)、载Au(Au/C)和载Pt(Pt/C)催化剂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性能和抗甲酸能力,发现Ir/C催化剂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性能要差于Pt/C催化剂,但Pt/C催化剂的抗甲酸能力很差.Ir/C和Au/C催化剂都有很好的抗甲酸的能力,但Ir/C催化剂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性能要远好于Au/C催化剂.因此I,r/C催化剂适用于作直接甲酸燃料电池(DFAFC)中的阴极催化剂.  相似文献   

13.
利用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六氮杂铜配合物修饰的金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隧道扫描显微镜对该电极进行了表征。计算了该电极电子转移系数为0.42,标准速率常数为38S^-1。该电极可以有效地催化氧化多巴胺,当抗坏血酸浓度为1-5mmol/L时,可用于多巴胺的分析测定,检测限低至1.8×10^-8mol/L。  相似文献   

14.
制备了γ-MnO2纳米棒以及Au/γ-MnO2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 XRD)、扫描电镜( SEM)和透射电镜( TEM)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u颗粒均匀分散在载体γ-MnO2的表面,颗粒大小约为10 nm.在无溶剂存在下甲苯和氧气的氧化反应中测试了样品的催化活性.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初始氧气压力及催化剂加入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活性测试结果表明:Au/γ-MnO2催化剂对苯甲醛有特殊的选择性;反应时间、温度、初始压力及催化剂加入量等条件对甲苯转化率及苯甲醛、苯甲酸、苯甲酸苄酯的选择性都有很大影响,但对苯甲醇的选择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芦丁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0.lmol/L B-R缓冲溶液(pH=3.10)中,用循环伏安法可得到芦丁的一对氧化还原峰。峰电位Epc=0.405V,Epa=0.467V(vs.SCE)。实验表明,Rt在玻碳电极上的电极过程为一受吸附和扩散同时控制的准可逆过程。测得还原峰的电子转移系数为0.39,标准速率常数为kn=0.48s^-1。用该法测定了芦丁片中Rt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Platinum-decorated carbon nanotubes(CNT-Pt) were produced by the chemical reduction method. A novel modified electrode was fabricated by intercalated CNT-Pt in the surface of waxed graphite,which provided excellent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for both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The current response of the modified electrode for hydrogen peroxide was very rapid and the detection limits in amperometry are 2.5×10-6 mol/L at reduction potential and 4.8×10-6 mol/L at oxidation po...  相似文献   

17.
以硼氢化钠、氯金酸(HAuCl4)和L-还原型谷胱甘肽为原料,在快速搅拌下制备谷胱甘肽保护的金纳米粒子(GSH-AuNP),并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经过在离心机中反复洗涤过滤十余次后分散至溶液中,该纳米粒子粒径较小且很稳定。  相似文献   

18.
采用第一原理研究了Au在ZnO两个极性表面(0001)-Zn和(0001)-O的吸附,分析了单层Au吸附在ZnO极性表面上的态密度和吸附构型.计算结果表明:ZnO极性表面上单层Au吸附层能提高Zn原子在(0001)-Zn和(0001)-O面上的吸附能分别0.41 eV/原子和0.42 eV/原子;同时Au吸附层又比Zn吸附层更加活跃,总能计算可以看出Au处于顶端的构型比Au扩散构型更加稳定,使得Au恒处于顶端,很好的解释了Au在ZnO纳米结构生长过程中充当表面活性剂的角色.理论计算与实验中发现Au颗粒总是在生长出的纳米结构的末端这一现象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9.
液氨由于自身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除直接限制存在于其中的可使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外,还由于同一电对在不同溶剂中标准电极电势不同,影响到元素氧化态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研究了Au/SrTiO3(001)/Au异质结界面Y、Zr、Nb和Mo元素置换掺杂与电子传输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通过分析各通道原子的电荷差分密度以及投影态密度,发现Au/SrTiO3(001)/Au中导电通道的开关状态对于不同界面掺杂金属元素差异明显.当Y和Zr分别置换界面层Ti(1)原子时,尽管界面电子态有局域化现象,但并没有改变理想界面模型导电通道的关闭状态;当Nb、Mo分别置换界面层Ti(1)原子时,电子掺杂效应使原来理想界面模型的导电通道从关闭状态转变为开放状态,从而提高了异质结界面体系的导电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