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在"志愿北京之蓝天行动"志愿服务项目进行过程中对在京农民工子女学习生活状况的跟进调查分析。主要针对所了解到的在京农民工子女学习生活状况,提出应加强项目调研,不仅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需求,还要关注他们"融入城市"的渴望和必然趋势。为此,应当加强"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项目的规范化、常态化建设管理。  相似文献   

2.
高度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生活问题,要尽可能寻找到一个良好的解决办法,在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同时,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举措。对此,笔者积极响应"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活动,对农民工子女现状做了深入的调查,然后针对提升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实效性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农民工需求增加,进而引发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较为突出。景德镇陶瓷学院共青团组织依托在学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等广泛深入开展了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积极帮助农民工子女实现自己享受高质量教育的梦想,取得了较多的实践经验及做法。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融合视域探讨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问题,有利于改善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现状。文章首先界定社会融合概念,接着介绍社会融合的"同化论"和"多元文化论"两种取向,然后基于两种取向分析了社会融合与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最后从家庭教育、媒体支持及学校建设的角度给予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性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适应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重要议题,学校适应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随迁子女的教育结果和身心发展,进而影响他们今后的职业选择和整体发展。利用2007年世界银行—教育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促进项目"数据,以就读学校的类型为变量进行比较分析,从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考察在两类学校就读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学校适应性方面的异同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获得良好的学校适应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晶 《文教资料》2014,(28):126-127
农民工子女是近年来高校志愿服务的重点群体之一,在农民工子女帮扶的过程中,高校志愿服务团队也对他们的阅读状况等受教育状况十分关注。引导农民工子女好读书、读好书,通过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引导阅读内容、养成阅读习惯等方面.切实改善农民工子女的阅读现状,助力农民工子女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难问题的初步解决,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活状况。研究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与教师关系、与城市儿童关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适应不良,主要原因涉及社会文化、制度、学校环境、家庭特征和农民工随迁子女自身同质性和个性特征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子女精神生活状况是表征其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情况的重要指标。文章主要分析了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生活、文化生活、人际交往与社会融入、心理健康与价值观念状况,并从提高学习适应性、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际交往与社会融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等方面提出改善农民工子女精神生活状况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少年儿童研究》2014,(7):F0002-F0002
2014年,中国青研会"‘星星河’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服务示范项目"获得民政部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立项。"星星河"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服务示范项目的服务对象,以进城农民工子女为主,同时也服务于其他学生。通过课业辅导、专业社工服务、感受城市、梦想小屋和素质拓展等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实现快乐学习、友爱交往、关心他人、融入社会的目的。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目前,"星星河"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服务示范项目已在哈尔滨市、石家庄市、成都市、郑州市、安阳市、南京市、赣州市、吉安市等地区且农民工子女占20%以上的12所学校正式开展。  相似文献   

10.
研究小学阶段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品质,有助于推进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和城乡教育公平的实现。小学阶段农民工子女在学习的心理适应、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突出的问题。家庭收入低、城乡差异大、学生成长的不确定性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孩子学习品质关注度不高诱发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品质问题。提升农民工子女学习品质的主要策略有:教师和家长掌握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品质;调动农民工子女学习品质发展的内在积极性;以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具体的行动促进农民工子女优良学习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受到社会的关注。问卷调查了农民工子女在学校适应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农民工子女学校现状,提高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刘秋竹  明月 《教师》2013,(5):118-119
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各个角落,农民工子女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以及学校环境。本文以陕西省西安市五环中学为例,通过问卷法、走访调查法、访谈法对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性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及其对学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思考,提出了改善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性现状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2城市调研发现,各地在解决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管理、在校学习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为进一步改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现状,建议中央设立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专项基金,实施教育券制度,建立全国性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各地制订合理的入学标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推广农民工子女学校"国有民办"办学模式,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支持和监管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10年9月21日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指出,今后20年,中国需要解决4亿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然而,农民工最担忧的是子女教育,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难以让农民工产生融入城镇的"归属感",甚至对企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都带来重大影响。为破解农民工随迁子女升学难题,我们立足于社会转型的现实,探索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入地升学的具体且可操作之对策,为全国探路。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公办学校中,外来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难题。调查资料显示,昆明市公办学校中外来农民工子女的与属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抱负水平有显著的差异,总体水平低于属地学生,成为影响外来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效果重要因素。公办学校的教师应重视对外来农民工子女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针对性指导,提供他们体验成功学习活动的平台,提高学习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进步,达到健康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加,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其中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我认为造成民工子女"学困"的原因主要有(不包括智力因素):良好学习习惯的缺失;不良心理现象的形成;缺乏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其他。教师只能从学校教育出发,通过在教学上的努力,尽可能的缩小这些"学困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我校位于都市村庄附近,在校生中有80%左右都是农民工子女.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生活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美好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针对问题查找原因,研究对策,使这些"流动的花朵"在城市的"花园"里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8.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是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孩子的。总理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引起了人们对被遗忘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子女的深情关注。也是对所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进城务工子女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乃至全社会共同研究的问题,这么庞大的群体在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受到严峻的挑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我国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有利于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需要学校给与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影响。因此,新形式下的和谐德育更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要用新的理念贯穿于平时工作中。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子女进入学校后面临来自学校、教师、同学以及自身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其成因在于国家的制度藩篱、学校和教师教育缺位、社区教育空缺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拆除制度藩篱是制度前提,建立"教育共同体"是根本措施,加强学校和教师管理是关键,填补社区教育空缺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文章从代际上将农民工教育区分为农民工本人及其子女的教育,分别探讨了农民工及其子女(包括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为了改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状况,既要发展农村教育,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又要强化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的责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而农民工市民化则是解决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