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民族文化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些民族地区获得经济收益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草原文化节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调研发现,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在增加当地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为当地蒙古族的语言、服饰、饮食风俗等文化认同方面产生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课题:《人间天堂———内蒙古》课时:第一课时(共两课时)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教学内容:1.欣赏两首内蒙古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2.了解并体验蒙古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3.了解内蒙古民歌的种类、风格特点及相关知识。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两首内蒙古民歌,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之情,感受蒙古人民以生长在辽阔的草原上为荣,及对草原、牧人、故乡的深情厚爱。2.通过欣赏内蒙古民歌以及了解相关音乐知识,使学生了解内蒙古民歌、喜爱内蒙古民歌、热爱民族文化;教学重点:感受、欣赏内蒙古民歌,激发学生对内蒙古…  相似文献   

3.
草原文化虽有悠久的历史,但从目前情况看,其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不乐观。影视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也是世界各国传播民族文化的首选工具。内蒙古影视在草原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具有很大的潜力,我们应借助这一有利条件,加快草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文化取得了全面发展,边疆稳定,民族和谐。加强蒙文媒体传播力建构,可以进一步加强有效的传播影响蒙古族受众的思想观念,进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团结。本文主要从先进文化建设、边疆稳定安全、文化产业的发展等三个方面探讨蒙文媒体传播力构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非系统文化是文化现代性的"碎片"化表现,是对系统文化的改造或消解,其对系统文化的冲击表现为"文化碎片"和"碎片文化"。"文化碎片"往往以个体感性方式消解理性历史和民族精神,其在新兴媒体传播过程中往往以剥离、歪曲、含混的态度对待特定的历史、民族和社会,最终导致"碎片文化"的出现。"碎片文化"通过对社会个体的影响,在传播中表征出与民族核心价值对立的社会思潮,在附加个体利益和自我狭隘认识的基础上又被演绎出新的"文化碎片"。"文化碎片"和"碎片文化"对国家文化安全构成威胁,为此在新兴媒体环境下呼唤历史理性与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富有历史意义的草原文化滋养着为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共同繁荣,促进新的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草原文化凝聚了内蒙古地域文化特色,是世代在内蒙古生息繁衍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能够概括和代表内蒙古文化的总体形象。笔者在内蒙古十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并深入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加强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7.
草原歌曲是新生于20世纪40~50年代,运用西洋记谱法创作的具有蒙古族民歌曲调特征的歌曲艺术形式,是在草原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即内蒙古现代社会的形成,专业音乐家队伍的形成以及乐谱等现代音乐知识手段传播到内蒙古之后,并应时代(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内蒙古各民族的解放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草原歌曲自产生之初就具有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地市级主流媒体作为意识形态和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新闻传播的全过程.通过对样本的分析,探究内蒙古四家地市级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闻宣传工作中的现状,发现内蒙古地市级主流媒体主要以政治和文化为主题,在功能上主要表现在传递时政信息、促进文化认同及讲述民族团结故事等方面.本文根据媒体功能定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9.
北方民族传统文化与草原生态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部分民族的调查,在经济类型、居民收入、政策法律、婚姻家庭、饮食文化、居住形式、宗教信仰、科技教育等方面,现代北方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草原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互动的本质关系。现今由于草原生态环境逐渐退化,导致了北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弱化。将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的链条继续保持下去,有利于促进北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亦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集中体现。宋代开封清明节以扫墓为主,兼有踏青、游园、宴请、聚会、敦亲、睦族等,同时还带有明显的商业文化特色,整体氛围愉快而轻松。现代多以扫墓祭祖为主。开封借助"一图一书"即《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造宋风的说法,使开封选择清明节作为主题文化节成为可能。不过,在清明文化节的构建过程中,应开展政府的干预、媒体的宣传、民众的广泛参与更加有机结合,唤起人们的传统情感,让清明文化节成为开封的节日符号。  相似文献   

11.
草原文化是依托草原和游牧业形成的具有强烈动态意识的文化形态,它以崇尚自然、讲求群体意识、倾慕自由、兼容开放为特点。草原文化对内蒙古会展业发展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目前草原文化内蒙古会展业发展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求草原文化在内蒙古会展业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倡导,更多学者开始草原文化研究,草原文化是推动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渠道的发展并通过对草原文化驱动下的典型企业如草原豆思、小尾羊、蒙牛为案例进行分析,认为内蒙古也需要加强加快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从加强文化产业链企业的协调带动、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影响力、建立主题公园、构建文化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等为促进内蒙古实施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草原文学是草原生活生命动态过程经验性的生动记忆,它以完全经验体验的方式,记忆下了草原文化在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中的产生和发展。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草原文学以符号的形式记忆了鲜活完整的草原生活图景。因此本文认为草原文学是对生活在草原上的、以游牧生活为特征的、蒙古族为代表的文化生活的记忆书写。草原文学用语言符号记录下了民族文化生活的形成史,在其中摹写草原之美景,叙写草原制度与民俗,留住草原民族的日常生活,展现民族精神,书写了民族历史的生命记忆。  相似文献   

14.
《河西学院学报》2015,(6):74-79
远离草原文明的云南蒙古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与族群互动格局下进行着文化的"在地化"发展。虽然在文化类型上与草原蒙古族相去深远,却依然保持、维系着其民族认同。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的民族政策推动所致,另一方面也与两地蒙古族的互动、交流相关,不断地复制、传播其族群性。随着云南蒙古族与内蒙蒙古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内蒙蒙古族为之提供符合民族认同发展的"文化素材"。两地蒙古族通过互动交流,建构起"想象的共同体"。民族内部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认同的建构,也增强了其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5.
误读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中,在影视作品中也存在。本文将从蒙古族题材(内蒙古)影视剧入手,针对草原文化在蒙古族题材(内蒙古)影视剧传播过程中的误读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展示其存在的表现,论证该现象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原因,并从传播者角度制定对策,力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蒙古族题材(内蒙古)影视剧中草原文化的误读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6.
突发事件中的私媒体新闻发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自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新闻发布和新闻的搜集上,出现了一些被称为"私媒体"或是"自媒体"的网络新闻传播的文化现象,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即时新闻的发布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现象,一种非主流媒体的个体传播文化.在突发事件中,私媒体的报道对于新闻的及时性和透明性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报道不实或是报道的负面效应.使得新闻发布的权力、责任、管理、处罚问题凸显.从传播学理论角度看,网络时代突发事件中私媒体的新闻发布的问题,这包括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的权利,或者不知有关事件信息的虚假而进行传播的行为责任,以及"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的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等等,都是值得关注和讨论的.当代传播学理论研究在私媒体新闻发布上的反应应思考的问题是:1.私媒体新闻权利和问责,私媒体新闻发布对个人隐私构成的侵权的界限和责任;2.私媒体新闻发布过程中,新闻传播环节的"放大器"--网络平台的作用和责任;3.私媒体的"编造新闻"和"错报新闻"的概念的界定;4.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发布的新闻是否"虚假信息"的判定;5.政府媒体须互动以应对突发事件;6.个人公民、企业、政府三大网络要素构成了互联网的新闻源;7.新闻博客获得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真实性的监管;8.新闻博客散播谣言和诽谤的纠谬监管的缺位.  相似文献   

17.
会议报道改革一直是媒体研究探讨的话题.近年来会议报道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媒体对于受众接触会议报道后的反馈却缺少相应的关注.本文从反馈报道入手,以媒体对"两会"的报道为例,从传播效果、传播的双向互动需求、公民的传播权、媒体接近权以及新闻事业的群众路线等层面进行分析,以期探究会议的反馈报道价值所在,并对反馈报道的可操作性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千百年来他们主要生活在大草原上,社会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1.哈萨克文化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  相似文献   

19.
构建内蒙古特色生态旅游产品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研究,提出内蒙古应把握草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沙漠生态、逆境与逆转生态资源的比较优势,采取逆向发展模式,以草—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马文化、沙漠—沙漠生物—沙产业—驼文化、森林—森林动植物—林产业—驯鹿文化三条生态链为轴,展示内蒙古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生态,构建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20.
全国草原文学艺术夏令营以<文苑>杂志为窗口,依托内蒙古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以"弘扬草原文化,展示草原风情,繁荣文艺创作"为宗旨,使全国各地的营员了解内蒙古,了解草原文化,并通过活动加强了<文苑>杂志编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培养和挖掘文艺新人,壮大了杂志的作者队伍,提高了<文苑>杂志和内蒙古大草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