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翻译活动中,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审美需求与审美体验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而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与"审美距离"概念的提出恰好弥补了文化翻译中存在的译入语读者对翻译文本的审美缺陷问题.在接受美学视野内,翻译的文本不但要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更要起到开拓读者接受视野的作用.唯有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翻译文本保有一定的阅读空间和审...  相似文献   

2.
精心构筑意象,是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色.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和意义不确定性理论,研究不同译者翻译毛泽东诗词中意象所采用的不同策略.由于诗词作品中的诸多未定性的点和意义空白召唤读者展开联想,而读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性又使这些联想各不相同,译者首先作为读者,亦不例外.本文以《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意象的处理为例,说明同一...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愈加密切,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接受审美与散文翻译的具体问题上进行探讨,以刘白羽的散文《日出》的译文为例,分析在接受审美理论下如何进行散文翻译。研究发现,审美视角下的散文译文语言表达应自凝炼,此外在忠实原文的同时也要注意保留原作者的写作风格。译者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读者期待视野,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从而完成一部成功的散文译作。  相似文献   

4.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问世以来,引起社会上广大读者的关注,同时也吸引大批学者们为之展开一系列研究。不过这些研究大多从神话、宗教、社会价值、商业价值等角度着手,很少从翻译的视角尤其是翻译过程中读者的接受角度对文本进行探讨。所谓儿童文学,是以通过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的,是成年人适应儿童读者的发育阶段而创造的文学。从接受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角度出发,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进行分析,并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哈利·波特》两种译本的用词做简要解析,为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范式。通过分析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创作出适合儿童读者的翻译作品,从而使译作更容易让儿童接受,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理论侧重于阅读活动的微观研究.本文借用其理论中的"期待视野"及"空白"概念.提出通过有效的问题设置,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阅读自主式教学.  相似文献   

6.
在对"暮光之城"系列小说进行文本转换时,译者充分考虑了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特殊性,结合国内读者的公共视阈,对于不同类别的文化负载词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一方面尽可能让译文贴近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标准,使阅读行为更加顺畅;另一方面,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和审美期待,适当向原文本靠拢,保留某些特定的异域风味,并围绕该异域因素添加解释性文字以帮助读者理解与接受。  相似文献   

7.
"期待视野"是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前的、由其全部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之总和所构成的对作品预定的鉴赏趋向和心理定势,它形成了读者的内在审美尺度,潜在地支配着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和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唤醒学生原有的期待视野,更应引导学生超越自我,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期待视野,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实现有赖于作为读者的译者的理解和阐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融合读者的期待视域,同时也要留出一定的审美空间,把握译文与读者的审美距离。笔者探讨了接受美学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用问题,论证了接受美学在电影片名翻译方法和策略选择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交际翻译视角入手,在《红楼梦》英译本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交际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启示作用,提出我们不能用静止、单一的视角看待翻译,而必须考虑翻译发生的语境、目标读者的阅读期待以及翻译所要达到的效果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是个翻译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历史时期,注定其翻译的特殊性,而在翻译中出现问题亦属必然。本文运用接受理论的期待视域,分析文学期待视域和生活期待视域对清末民初翻译的影响,对清末民初翻译出现的翻译问题作进一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文本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取决于读者的反应。接受美学强调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对旅游文本翻译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避免以文本为中心,而应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等因素,实现译文和译文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从而提高译文质量,达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2.
高校网站作为对外传播信息的窗口,是读者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因此,网站译文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获取信息量的正误、大小,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在翻译时一定要遵从读者的阅读要求和习惯,将译文变通为目标读者易接受,易理解的文字,以达到最有效的传播效果。变译理论是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提出来的,是经过无数的翻译实践检验过的一种翻译变通理论。变译就是根据读者的特殊要求对原作进行变通和翻译的活动,适用于科技信息翻译、新闻翻译、故事讲述等实用文本的翻译。网站带有明显的宣传特点,属于实用文体,适用变译理论。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特别重视读者,她不仅不断以自己预期的读者接受来调整作品,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构建作者与读者的良好关系的理论。读者的阅读期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张爱玲的艺术创作取向,她的写作模式主要有:"传统 现代"、"东方 西方"、"边缘 猎奇"、"人性 兽性"四种,目的是为了适应更多的读者,满足他们不同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14.
根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阅读活动中文学作品的作者和读者可以被看成是"说者"和"听者"的积极对话关系。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者预测潜在"听者"的理解视野和统觉背景,并时刻关注"听者"的应答反应。幼儿绘本翻译中,译者带着译入语读者的统觉背景,是两种语言、文化的沟通者。译者以绘本"第一读者"和"第二创作者"的双重身份,进入了作者和读者的对话过程。译者和作者之间,译者和绘本原文之间,以及译者和译入语读者之间的三种对话关系,促成了绘本作者和译入语读者的相遇。幼儿绘本译者通过与作者、原文、读者的多重对话,了解原版绘本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译入语读者的需求,真正实现"为孩子而翻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桃花源记>的两个颇具代表性的译文为个案,其一为英国汉学家所译,另一为资深翻译家杨宪益所校(译者不详),指出James Hightower译文更易为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的对象——西方读者所认知和接受.笔者以精神分析为视角,从译者主体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心理及思维差异和不同的读者对象群反应等层面探讨了不同本文的文化语境制约功用及审美接受并揭橥了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念在两译文里的映现.另外,笔者认为这种翻译批评观一定会丰富翻译批评及实践.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是对传统"教"与"学"的突破,也是师生地位的颠覆。本文借鉴了接受美学上的"期待视野"理论,对影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也是一种交际理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两者相互兼容.关联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语用学分析和应用方法 .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承担着传播我国文化的重任.借鉴关联理论对旅游文本的翻译进行简单的探析,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带出最大语境效果,但同时结合相应的技巧突破文化障碍,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与接受.  相似文献   

18.
翻译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接受修辞的过程。本文介绍了西方接受视野下的修辞学研究,探讨了将接受修辞学同翻译研究结合的可行性,并依据接受修辞学相关理论对翻译过程的实质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界有着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尤其是"读者反映论",而这一理论与16世纪马丁·路德所提出的"以读者为中心"颇为相似。本文就两者的理论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讨二者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能动创造,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将接受美学理论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时,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括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对话意识;贴近与超越学生的期待,包括把握学生的"定向期待",洞察学生的"创新期待";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包括鼓励学生发现文本的艺术"空白",带领学生将文本融入现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