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森林资源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是国家为保护森林资源出台的重大改革措施,符合国有林区经营的现状,是国有林区摆脱困境,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实施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进程中,由于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出台滞后,导致林副产品产权属性界定不清,引发了一系列司法实践中的问题,笔者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我国国有林权改革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研究不多见。采用科学的指标和方法揭示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效及影响,对改进国有林权改革政策措施和确立国有林区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既是科学全面评价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加快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论述为指导,结合国有林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和林业改革发展的实际,针对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阐述林区图书馆为林业生态建设服务的主要方向、具体内容和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4.
林权制度改革虽然进一步增强了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国有林区严重的就业压力,这将直接造成国有林区职工的生存困境。为了解决国有林区职工就业问题,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职工就业状况为研究对象,了解国有林区职工就业的现实状况,通过规范分析的方法发现林区职工在就业观念、自身技能等方面存在问题,林区管理部门在就业政策、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欠缺,重点在教育政策、文化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探索有效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冯爱敏 《科教文汇》2009,(14):228-228
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国有林区社会经济稳定、造福于子孙后代的治本之策。伊春改革坚持从改革管理体制弊端上寻找突破.抓住了核心环节.为促进林区和谐稳定发展做出了新探.更要进一步破解改革实践中遇到的森林资源会计核算、政策等瓶颈问题,充分释放改革试点效应。  相似文献   

6.
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国家林业局的具体安排,从2015年4月1日起,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将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是中国林业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国生态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事件,是实现林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标志着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要围绕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林业治  相似文献   

7.
王福山 《今日科苑》2007,(16):10-10
合理的国有林地产权制度的,有利于理顺和调整国有林地产权主体关系,实现各产权主体合理的利益分享,对于促进国有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意义重大。本文先分析了国有林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进一步完善国有林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培育管理已经成为了森林资产评估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对森林资源的培育管理不仅要考虑近期的情况,还要重点考虑长期的发展情况。我国的国有林区森林占森林总面积的40%,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森林资源培育管理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是我国南方的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资源丰富,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有重要地位。在加快林业发展过程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是深化林业改革的核心和根本所在,是克服林业的落后局面,尤其是林业产权不落实、权属不清、责权不明、林农负担过重、经营机制不活等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动林农积极性、增强林业活力、提高林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护林农权益、促进林区稳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分制是对目前国有森工企业营林与林产品加工利用一体化经营体制的改革,它将目前的国有林经营体制分成营林业经营体制和林产加工利用业经营体制,目的是解决经营体制不顺问题。通过进行国有林区营林与林产品加工利用分制,形成全新的森林资源经营机制和真正面向市场的林产品加工利用业运作机制,有利于保证“天保工程”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使林产品加工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决策主体;有利于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强强联合达到林业企业规模经济;有利于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林区在实施天保工程过程中,究竟按照什么方向开发和经营森林资源,才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最终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当前和今后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整个国有林区具有普遍性。笔者认为,大兴安岭林区必须抓住天保工程实施的战略性机遇,坚定不移地把以木材生产为主转移到以生态建设为主上来,在严格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经营,逐步建设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同时满足人们对森林的生态需求、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这是大兴安岭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国有林区在各省林业发展中起着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尤其是在造林更新方面效果更加明显。然而,由于国有林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积累一些问题,加之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为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国有林区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适当地改革,特别是要针对造林更新方面进行改革。基于此点,本文首先对国有林区造林更新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国有林区造林更新改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浅析实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产权关系,加强对非公有制林业产权的保护。应该说,明确林地和林木产权关系,确保产权主体经济利益的实现,是关系到非公有制林业能否顺利发展的核心问题,它对于调动非公有制林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大胆投资,放心经营,并在经营过程中能够长远规划,确立长期经营目标,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有必要做好产权关系的界定工作,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产权的保护力度。林地、林木产权界定不明晰,责任不明确,利益不直接,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成为制约当前黑龙江省国有林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必须紧紧抓住产权改革这个核心。  相似文献   

14.
针对这几年沟系开发实施过程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对磐石市林区作了一些调查,从改进和完善沟系开发管理方法、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出发,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以期达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集体林产权改革与森林资源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文剑  王于洋  江民星 《资源科学》2019,41(11):2083-2093
集体林产权改革对实现中国森林资源永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集体林产权及其结构为视角,归纳分析近20年国内外关于集体林产权改革以及林地产权安全影响森林资源变化的研究,以期廓清集体林产权改革对森林资源影响研究观点及其争议,并分析缺陷和未来研究方向。现有研究多认为集体林产权改革能激励农户造林管护,并减少毁林与森林退化,有效实现森林资源的增长。已有文献为进一步研究二者的关系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但现有理论研究未能考察中国非农转移客观情景,更忽略了林权之间的交互机制;实证研究缺乏对集体林产权影响森林资源动态效应的分析,也未能妥善处理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未来研究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①将劳动力非农转移情境纳入理论模型,并考察各林权之间的交互机制;②科学识别产权及其结构影响森林资源的动态效应;③在计量分析中应重点关注测度偏误、遗漏变量、自选择偏误及双向因果等导致的内生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林区一直在不断的探索改革的前进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传统管理体制的一些弊端仍然难以打破,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未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因此未来的改革任务仍十分繁重。本文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做了简单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改革的背景、方向、原则、途径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马富贵 《青海科技》2010,17(4):17-19
门源县地处祁连山区,是青海省重点国有林区之一,生态地位及其重要。本文采用门源县2009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对该县森林资源现状、特点和森林资源的生态地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森林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20,(12)
基于国有林区改革的政策背景,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维度出发,选取17项指标构建国有林区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TOPSIS评价模型和自然断点法分析2017年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40个林业局改革绩效水平空间差异。结果表明: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改革绩效水平整体较为均衡,但在各维度上存在明显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9.
加强对国有林场林地使用权流转的监管,防止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流失,确保林区管理和国家生态建设用地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20.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国家保护、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能够切实解决国有场圃困难的系统工程。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政府和林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探讨了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具体内容及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