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尔库塞看来,萨特把自由视为本体,难免失之抽象。正是由于这一理论局限,萨特的自由本体难以在社会存在中发挥作用。萨特也认识到了自己理论的不足,力图使自由本体与社会存在相统一,但在具体的运作中,萨特的自由本体处于重重难以克服的困难中,于是他又退回到抽象的自由本体去了。马尔库塞认为,只是在后期萨特才实现了他的理论的彻底转向  相似文献   

2.
萨特的自由理论有着深远的哲学史渊源。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爱比克泰德、文艺复兴时期的皮科对自由的经典论述,19世纪中期以后的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等关于自由的思想,都对萨特的自由理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萨特早期哲学中内含的美学是一种虚无论美学。萨特认为,人的存在作为自为的存在就是虚无与自由,虚无与自由构成了人的存在的本体论规定。美与艺术的存在同样以虚无和自由的本体论为其依据。不仅如此,人的存在作为虚无的存在就是欠缺,欠缺构成了价值的本性和起源。美作为自为的欠缺的所欠缺者就是一种作为超越性价值的存在,它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双重特征。因此,审美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才能实现。想象的本质特征是虚无化,而美对对象的审美提升实际上就是想象性意识对对象的虚无化。想象构成了虚无论美学的审美方法论,它把萨特的虚无论美学贯穿为一个美学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与审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整体。  相似文献   

4.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是绝对自由的。然而自由与责任不可分割,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其目的在于肯定人的地位、尊严和价值,最后解放人。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萨特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学","人道主义",存在主义自由观是一种人道主义自由观。它在把人投向未来的同时,人也在不停的形成与创造中,人是人自己的未来。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论述《黑暗的心脏》所展现的自由和责任这一存在主义主题.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所以,人可以自由地创造自己的价值和本质.与此同时,存在主义者又强调了自由和责任的关系.萨特认为人被抛在绝对自由中去创造自己的本质和价值.本文揭示了在《黑暗的心脏》中康拉德塑造的库尔茨,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最后被没有约束的绝对自由彻底毁坏了的库尔茨,与萨特绝对自由不承担广泛责任的理论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康拉德笔下的马洛是充分享受自由并承担责任的人.诸如此类的人物形象在存在主义者的作品中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6.
萨特在《恶心》中提出了一种特殊的自然观,并基于这种自然观否定了人类文明以及社会价值规范,从而得出了人是自由的这个结论。但是从这种自然观导向自由的伦理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逻辑断裂,本文试图在对萨特自然观的形成进行一番思想史考察的过程中呈现出形成这个逻辑断裂的原因。指出这种自然观是古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交融发展的结果,而这个逻辑断裂的发生则是因为萨特哲学思想中存有一个神学前提。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观点认为,萨特的自由选择必然导致人的不自由;萨特的自由观实际上是不自由观,这种观点是对萨特自由观的误解。萨特对于承担责任、烦恼、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是注定自由的”等问题的看法都是对自由即选择这一基本思想的表述和进一步展开。上述观点的种种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8.
价值这一范畴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就像细胞在生物学中的地位一样。然而如此重要的一个基本范畴,多少年来经济学界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内涵。并且不同学派对价值含义的理解有的可谓是天壤之别。本文试图在分析各主要学派有关价值论的基础上,从对价值内涵理解上的差异来解释不同学派在价值论上的分歧,希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9.
萨特小说有的近乎没有结构,也几乎没有连贯的情节;但有的则有清晰的情节和精巧的结构-其结构通常是对五花八门的自由想象来个“痛快的一刀”。学的萨特与哲学的萨特并不一样,学萨特以一个存在主义的身份,用毁灭自我的方式铸造存在主义的尊严,这就是萨特的小说。  相似文献   

10.
哈特曼基于价值的意志自由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哈特曼价值接受理论的根本前提是人先天携带着“模糊的”价值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价值绝对主义与价值相对主义之间的张力,同时显明整个价值柏拉图主义的二难困境。其价值决定与因果决定、目的性关系的结构理论为弥合本体论与价值论、是与应当之间的鸿沟提供了一条深刻而又独具理论魅力的范式。然而,人不能违背因果决定,却能违背价值决定,具有违背价值秩序的自由,无疑又是对其已建立的道德之价值基础的否定,暴露出其价值伦理学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1.
认为恩格斯的定义是对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论的“综合”,这是“误读”恩格斯的生产费用“所造成的“误解”。恩格斯的价值理论与效用价值论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但是,由于它克服了效用价值论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因而它的理论贡献产独特而巨大的。  相似文献   

12.
萨特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石是他的想象现象学,其哲学本体论与审美论在深层上是一致的。萨特的美学理论强调美在创造中,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的表征。而自由就体现在人对现实的超越与否定之中;审美对象是一种想象对象,审美活动是一种想象活动,具有非功利性。萨特的这种美学理想是法国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现实的反映。而强调艺术的社会性和实践品格,是萨特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顾玲 《时代教育》2009,(6):252-252
萨特所谓"介入文学"的重要美学观点其实质可以概括为:介入就是揭露,揭露就是要改变。在萨特看来,写作(尤指散文写作)就是要求自由,只要开始写作就已经介入了,这便是萨特的介入理论的文学社会功能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价值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价值论研究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90年代价值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属性还是一种关系、哲学价值与经济学价值的关系、价值论研究方法、价值评价、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等问题深入开展了探讨。作者对这些讨论问题作了详细述评,既指出了价值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指出了讨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萨特:自由的神话到自由的悲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萨特的自由观一直存在着两种误解:一种来自正统的理论家们,他们认定萨特鼓吹不负责任的绝对自由,是道德虚无主义者;另一种来自激进的青年们,他们视萨特为精神导师,奉其自由观为人生指南。其实,萨特的“自由”既不象后者所想象的那般宽广和美妙,又不象前者所臆断的那般放任和恶劣。它并不意味着行动上的任性随欲、无法无天,而是意味着意志上的无条件自主选择。它要受到处境的各种限制。它总是与责任形影相随,而责任常常重大得使人陷入焦虑中。萨特自由观的要旨是鼓励人们尽职尽责地充分发挥实践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自由理论是萨特一生思想的核心 ,但在其早期思想中 ,自由被理解为一种“孤独的人”的自由 ,《厌恶》就是对这种自由观念的形象表达。通过《厌恶》 ,萨特既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也暴露出了自己的思想困惑 ;既表达了对人生的一种悲观情绪 ,也体现了极力摆脱荒诞现实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7.
自由是萨特哲学论点的核心问题,既有本体论的基础,又有伦理学的意义;自由哲学坚持以“自为”与“自主”作为其直接的理论基础,试图克服近代哲学的二元论;自由哲学主张自由的人本性、纯粹的主观选择性和超越任何逻辑必然性;自由哲学信奉唯心主义的意识本体论,扭曲了价值与责任、必然与自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思想决定了自由精神在其理论、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试图探讨萨特在存在主义文论中体现的自由主义倾向,主要求助于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的"四要素"说,同时紧扣萨特的创作实践,从社会人生、作家、作品,读者四方面逐一谈起.最终得出结论:在萨特看似古奥晦涩、零散不堪的存在诗学作品中,隐藏着一条由"阻滞自由"到"召唤自由"再到"呈现自由"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萨特吸取黑格尔哲学中的非理性成份,将胡塞尔等人的现象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人生哲学的方法论,对海德格尔为其确定的研究对象——处境中的人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意识是其本体论的基础,萨特正是通过对意识特征的描述,“自在”与“自为”的剖析等一步步推导出人是绝对自由这一结论的。然而这一本体论的基础并不牢固。致使他的本体论乃至是整个自由哲学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20.
萨特的戏剧《苍蝇》《魔鬼与上帝》中的不同人物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即自由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在虚空中面临生存困境时的孤独和挣扎,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的奋斗。萨特的自由现也有他自己的困惑,但这样一种不断寻求自己存在理由的自由观却给现代人的生存提供了一个参考纬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