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抗战时期文学真切呈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争的沉重压力下,在“自我”和“世界”间双向舞动“拷问”的长鞭的形象。这种双向“拷问”说明抗战文学的思考开始于冷峻的现实主义,也起步于民族自审意识的深化。而作家的自我拷问,既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学在战争年代攀越的高度,也为民族心灵觉醒史留下了光辉形象。其中表现出来的“本土性”体验、救赎意识和心灵皈依的复杂性,既考验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成长,又丰富了抗战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延安文学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抒写主要体现为对知识分子品性的革命反思,这种反思反映了延安作家寻找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差距并企图弥补的努力,是对知识分子思想与个性的整体审视,是在没有外力推动下的主体选择,具有知识分子的精神史意义。革命视域下的知识分子具有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情绪化、迂腐和胆怯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期文学中,知识分子题材占了不小的比重。纵观十多年的创作,知识分子的形象捌划、人格塑造经历了两个阶段。在文革结束后的最初几年,文学出于对政治上的拨乱反正、重新认识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与地位的认同,作家们着力批判了极左路线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刻划了知识分子的完美人格及其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4.
"土改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直被认为是"解放区文学"的重要收获,其中阶级斗争的叙事策略对建国后众多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有着典范意义。在新型农民、落后农民和知识分子等人物的塑造上,一方面集中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丁玲投身革命和工农群众过程中顺应政策要求时的自觉与自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作家试图弥合"政策"与"形象"间的裂痕的积极努力,是作家启蒙精神、个人主体性的无意识流露。这两方面暗含着中国知识分子及作家由"个体自我"向"革命者自我"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的忏悔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忏悔意识在西方文化中对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所内涵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的精神成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武器。巴金是中国文坛上第一位以忏悔形象出现的作家,将忏悔主题带进了新埋藏文坛,展开了人格与文学的双重忏悔。巴金的《随想录》与韦君宜的《思痛录》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家日记写作和出版实绩构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景现.现代作家日记出现,源于"五四"对人的重新发现.现代作家日记是创作主体对自我形象的书写和生命意志的表达,其中体现着理性批判、个性自由、忏悔、孤独等现代人格意识.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2):116-121
"文学散兵"是孙犁文学生涯的客观现实,也是他的主动选择。它表明:孙犁是革命队伍中鲁迅式的战士,创作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出发点,以建构积极向上的现代民族精神为宗旨;孙犁具有坚定的现代知识分子立场,文学生涯中的各种外在干扰不能动摇他对思想自由的坚持;孙犁在逃避中保护自己,保存自我。"文学散兵"定位的核心是对作家独立精神生活的捍卫,对作家主体性和文学主体意识的强调,既是对自己的总结,也是对历史的反思,对当代作家精神品格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显惠的《夹边沟纪事》讲述了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苦难史。他站在一个客观叙述者的角度,重新审视着那个特殊年代里知识分子在面临绝境时,生命的挣扎、人格的沦丧以及精神上的彻底分裂,从而引发我们对人的尊严、人性深处灵魂的拷问以及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文化的思考。在文学越来越趋于商业化的今天有着特殊的文学意义和社会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理论,阐述了现代性的"流体"特质,显示出独特的方法论意义,在这一理论视野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学现代品格的"流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主体性的分离、文化立场与民族国家意识的变异、文学空间的不断分裂、时空意识的错位、道德意识与审美品格的分化。"流动性"正是转型期文学现代品格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10.
从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知识分子形象被批判、被遮蔽的现象入手,分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与作家塑造知识分子的关系.知识分子的被批判、被遮蔽是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边缘化在文本中的体现,而作家对知识分子进行观照的他人视角是知识分子立场缺失的表现. 关健词:知识分子;冲突;缺失;血统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随笔的话语建构,离不开国外现代文艺思潮和现代随笔理论的影响,这典型地表现在中国现代知识者接受西方现代性的批判观念,从而将社会启蒙、社会变革、人生改造统一到随笔的创作中去。与传统随笔比较,中国现代随笔出现了在西方现代性特征影响下前所未有的新美学特质。其表现为:其一,兴之所至,任心闲话。西方现代随笔标举的“闲话”境界极具美学意味,在中国现代知识者笔下就是“我手写我口”,将随笔创作视为谈天说地、率意随心、恣意创作的一种体现。其二,个性精神,人格色彩。中国现代知识者在挣脱封建樊篱而获得西方现代性特征后,就将随笔创作视为强化个人感情色彩,突出批判意识的一种自由文类。其三,信笔涂鸦与雕心刻骨。现代随笔是“表面”的“平常”与“苦心雕刻的妙笔”的结合,同样也能达到“美文”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从整个人类文化的角度,知识分子文化始终是处在国家主义文化和无政府主义文化之间的夹缝中,并受到从两个方面来的排挤和压制的文化.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文化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自身也有国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两种思想倾向,但它们从根本上不等同于中国古代的国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而是两种知识分子文化形态,这给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带来了复杂性和艰难性.加强文化选择的自觉性,并且自觉承担自己所选择的文化道路上的风险和困难,尽量克服自我文化选择的盲目性,是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应当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相当多的作品都呈现了知识分子自我的身份认同与革命、与民众的密切关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身份认同存在一个逐渐演变的轨迹:"五四"及20年代前半期体现为自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危机;大革命前后及30年代体现为革命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左倾;抗战及四十年代则体现为人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困惑。总之,知识分子自我、革命、人民是我们理解现代知识分子小说的三个关键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以及精神特征,体现了知识分子身份的不同与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说由小道向主流的地位升迁,得益于晚清精英知识分子启蒙话语的植人。与此同时,一种潜在地受西方影响的文学“游戏说”消然产生。晚清文学游戏说,是一种既不同于新小说家之“载道”功利,又有别于传统中国小说之消遣娱乐的具有现代美学意识的文学观,它产生于晚清一批与“科名”失之交臂,或有意无意间沦为社会边缘的知识分子中。论文以《游戏世界》、《小说林》杂志及王国维、周氏兄弟为个案,对这个文学思潮的产生与状况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5.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和陈村的《少男少女,一共七个》都是198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发展史上重要的篇什.它们塑造了一群叛逆的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详细展现了他们探寻自我的精神历程;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在面对传统观念时或者消极颓废、或者顽强执着、或者玩世不恭,张扬出不同的个性,表现出了迷惘、苦闷的精神气质;由于传统观念依然强大,他们很难与其直面“搏斗”,只能在自我的理念中探索属于自己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葛兰西认为:“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指那些错误地把自己看作脱离政治、经济或历史背景的知识分子;“有机的知识分子”是指从属于某个社会阶层,并与阶层之间的知识斗争相连的知识分子。福柯认为:“左派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倾向于寻求某些普适性的真理;“专业/专门的知识分子”具有可能产生广泛影响的专门知识,有被各种团体利用的危险。在西方比较教育学领域,很多比较教育学者很自然地都把自己看作专家。在福柯的概念中,即他/她们认为自己是“专门的知识分子”。除此之外,很多学者还表现出了保护学科疆域的期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比较教育学者来说,专门知识分子的提法依然是合适的,但同时也是具有危险性的。在全球化和研究全球化的过程中,专门知识分子需要对专业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比较教育学者可以成为来自本土社会群体的专门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7.
1919年爆发于中国、韩国的“五四运动”和“三一运动”,不仅标示着两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新型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契机,陈独秀、胡适、鲁迅和柳宽顺等即是这一群体中的代表人物。论文讨论了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知识分子“社会身份”的“现代”转换问题:知识分子身份是如何转换的?其外因和内因是什么?这种身份转换是怎样影响了上述运动的性质、面貌和走向的,而后者在20世纪历史语境中的不断变异,又为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特立独行的价值观念提出了什么?  相似文献   

18.
从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看出,政治话语对主体意识的剥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西方文化参照的缺失,都使得在粉碎“四人帮”后相当长的一段创作时期内,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并非人们所认为的是社会批判者和反思者,也即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士”的精神的体现者,他们更多地表现为“道德受难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中期所出现的"百花情爱文学",从总体的创作主题上回应着建国初年知识分子精神改造的时代主潮,艺术表现上也符合于两大社会阵营、两大阶级力量对知识分子实施争夺的政治美学,从人物的精神发展的路向方面也暗合着迷途——救赎——重塑的革命文化逻辑。但通过文本细读,不难发现在看似整一的政治训诫模式下,这类小说呈现出结构形态的不对称、主题实现的不确定、环境渲染的阴郁化以及叙事语态的独特性等有别于同期小说的某种新质来。这种新的艺术质素组构的动力来源于这些创作者的年轻生命。他们对时代主题有着明显的年龄化、个人化、情爱化的理解,在对政治观念进行阐释时也更多地带有阶段性生活的情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百花情爱小说"的种种艺术特征,不过是这些作家青春期症候的艺术展现而已。只不过恰逢了50年代中期文学规范的开禁,这些作品又涉猎了前期作家不敢逾越的情爱生活,故而才有了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谁?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文章在分析了吴康宁教授和学者郭兴举共同关心的“教师是否是社会代表者”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第一,无论是认为“教师是社会代表者”,还是认为“教师是半支配阶层代言人半公共知识分子”的看法,都是在没有对社会制度类型加以分析,在忽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转轨所带来的教师社会身份地位的根本变化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的;第二,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理论上已不再存在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阶层,国家的主体是公民,故教师作为“人之模范”当为模范公民,他们是独立的权利个体。不是什么集团的代理或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