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学重评是新时期初期重要的文化现象,在反思革命意识形态的文学表征的同时,完成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建构。重评中的文学构想,文本重评中的历史依据的把握,以及在文代会中对作家队伍的重组,都成为新时期文化场域的特殊症候,标志着这一过渡语境的微妙复杂。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以“历史感”为观察点,讨论在社会的多重变动中诗歌研究角度、方法的变异现象。它还认为所谓“重返历史现场”,并不一定指简单地贴近史料文献,而是如何避免对其一般化的认同,如何对这些史料文献保持必要的距离,在一种更具张力的讨论中获得较为贴切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3.
这节课我们讨论刘心武的《班主任》和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这两篇小说发表于“新时期文学”初期,而且当时都引起了“轰动效应”。但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班主任》获得国家文学大奖,成为80年代的“经典作品”,《晚霞》则受到了指责,被归入“有争议作品”的行列。为什么同样引入瞩目的小说的命运竟然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或者说,透过它们,能否揭示出一些被当代文学史所忽略的问题?这可能是今天讨论的目的之一。另外,作为“伤痕文学”的主将之一,王蒙的小说《布礼》除了已有的文学史评价之外,是否还可以通过“细读”发现另一些东西,即一些更为细致的属于文学“文本”的秘密。为此,我们发表该文,借以引起朋友们的研究兴趣。[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与福克纳创作视角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尽管历史、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及人情世态千差万别,但其作家的创作,却往往有一种精神上的联系,这已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如果将我国三十年代著名“乡土文学”作家沈从文与同时期美国“南方文学”杰出代表福克纳作一比较,就会发现,渗透在他们作品中的对故园生活的怀旧情绪,以及主题、题材和对人物命运的探索等,有不少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因而,鉴别他们创作视角的异同,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两位作家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形成现代文学“派别”或“集团”的,不外是这几个因素:一是文学观念的分化,导致了现代文人的“聚合”,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作家群体;二是相近的“大学”、“籍贯”和“留学”背景,也容易形成相同的社会意识、审美观念,孕育出一个个“文学圈子”;三是政治、市场、文学的运作和传播方式,也会促发一个文学流派、文人集团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程光炜: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学者出版的一些成果,开始形成新的景观和学术的增长点。像李欧梵的鲁迅研究、现代性研究、上海都市文化研究,王德威的晚清文学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刘禾对跨语际文学、文化现象的探讨,孟悦的“红色经典”研究,黄子平对革命·叙事·小说的讨论,唐小兵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进行的再解读,以及陈建华对革命现代性的追寻等等,都给人一种新鲜感,给人很多启发。对这一现象,很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学的重要转折之一是革命英雄形象画廊的形成,文学叙事由此走上把战争年代的生死问题典型化,把英雄的经验普遍化的历史过程.但是,它的审美规范又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战争文学题材的改写得以完成的,英雄形象"忠、仁、义"的人格指向被替换为忠于革命的现代内涵,因此对革命英雄单向性性格的重新解读,和与此相关的当代文学的定位问题,就会在今天的研究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余 :程老师 ,您好。 2 0 0 0年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您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它被教育部确定为“面向 2 1世纪课程教材” ,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作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专家 ,我想请您谈谈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 ,好吗 ?程 :好的。中学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与人格力量有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人们更多的看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把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我们今天的教育模式已经向素质教育方面转变 ,因此中学语文教育更应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 ,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研究中,建立一种“参照”的知识视野是十分重要的。它的存在,使我们得以确认文学作品大致的历史位置,给文学一个相对客观的“定位”,再从这种定位中找出一些问题来研究。本文选择三位80年代文学研究领域青年学者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如何反省自己的研究,以确定文学研究的“参照”,使文学研究尽可能地回复到圆融、包容和理解的状态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参照性”,也就是“历史性”;所谓“参照性”的研究,也就是“历史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程光炜: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一些在当代乡土题材小说创作和研究上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作家、批评家来参加这个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