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教师进修教材《文选与习作·语文基础知识·幼儿文学学习辅导》一书中的第147页中有这样一道题:二、读下面一段话,写出划“──”的词在这里的词性(名、动、形、数、量、代)(附答案)欢笑声把我带进了儿童世界,我仿佛年轻了许多……动名代动名名数那么,“许多”这个词真如答案中所确定的是数词吗,我认为,“许多”在这里不属于数词,──尽管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也把“许多”划归“数词”类的.诚然,在一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许多”具有数词的某些特点、用途和作用,其主要表示概数…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课书2003年4月(人版)《语文》第二册202页,在《数词·量词·代词》一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数词中……有的表概数,如‘几、些、多、约’等”。我认为这里关于“多·约”两个词的词性归属问题,有待进一步商榷。下面,我就这一问题阐述我的看法,望行  相似文献   

3.
Ⅲ代数词的语法特点代数词是指代替数词的词,而不是代数里的词。代数词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疑问代数词,非疑问代数词和字母。(一)疑问代数词疑问代数词主要有“多少、几、多”三个词。“多少”的基本作用是询问数的,如:1)675除以5得多少?2)52除673,商是多少?因此,要连数带计算单位一起询问时,“多少”一般要同量词组合使用,如:3)食堂用26公斤黄豆生成182公斤豆芽,平均1公斤黄豆生成多少公斤豆芽?  相似文献   

4.
一数词的小类1.0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中数词分基数、序数、倍数、分数、概数、虚数和问数七小类。  相似文献   

5.
论《金瓶梅词话》的“把”(将)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中,“把”字作动词、量词、助词和介词,我们这里讨论的介词“把”,包括“将”字。《词话》中介词“把”(将)所表示的主要语法意义是处置与工具。无论从其分布看,还是从其句子结构看,《词话》均典型地反映出近代汉语“把”(将)字句的特点。 一、表工具 《词话》中“把”(将)字常介入动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六册《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的“游泳”二字,不少教师把它当作一个词,释为“在水里游动”,这不妥当。“翔”,回飞也,动词;“集”,群鸟停歇木上也,也是动词。这句的词序是名——动——动。但如把“游泳”作为一个词,则“锦鳞游泳”的词序就是名——动,与“沙鸥翔集”属对不工。其实,“游泳”是两个词,《说文》:泳,潜行水中也。《诗·邶风》:“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朱熹集注:  相似文献   

7.
量词经常与数词、代词组合,构成量词词组,对名词或少数动词进行修饰或限制,这是量词的主要特点。名(或动)词选用量词,随意性很小,往往要遵循一定的搭配习惯,究竟什么是它们搭配“习惯”的基础?这里有无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8.
“榖”在《诗经》中一共出现了二十三次,概括起来有五个义项。一、谷类的总称。由谷类到谷类作物到粮食这一系列的意义都很好理解。在《诗经》中,“榖“这一意义的用法比较多,而且通常和表示量多的数词“百”联在一起,组成“百榖”一词。如《豳风·七月》中有“亟其乘屋,其始播百榖”;《小雅·信南山》有“生我百榖”;《大雅·大田》、《周颂·噫嘻》、《周颂·载芟》、《周颂·良》都有“播厥百”句。  相似文献   

9.
“一+动词”有两种情况:(一)“一”是数词;(二)“一”是副词。搞清这两种情况,对于语文教学是有一定帮助的。一数词“一”十动词先看例子:①“嗯,你把这捆谷草打开看一下”。存锁打开一看,没想到里边还夹着几个小谷穗。(赵建山:《接过前辈的扁担》  相似文献   

10.
根据对名词、动词的数量特征的认知分析及动量词的语义特征的考察,我们将动词后动量词与数词组合的数量短语定性为动词的补语,同时又发现了动量词、名量词、抽象名词、具体名词之间的组配存在着一种不完整的关联标记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对“V 数词(一) 动量词 N”结构作出细致、准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二”是数词;“两”既可以作数词,又可以作量词;“俩”则是“两”和“个”合成的数量词。现在谈谈这三个词的用法。一、序数一般用“二”,不用“两” (“两点钟”例外)。例如:(1)第二天我起得很迟。(2)他的二女儿小兰,踏着地上的积雪,……在这里,我们可以比较两个句子:(3)我住在三楼上,二楼就是他的卧室兼工  相似文献   

12.
<正> 对于《诗经·魏风·硕鼠》中的“三岁贯女”一句,许多注释家都把“三岁”一词解理为“多年”,即把数词“三”理解成虚数。例如,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第一百一十三页注(二)云:“‘三岁贯汝’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第一百九十六页注(二)云:“三岁,不是确指,多年之意。”樊树云的《诗经全译注》第一百六十页注(二)亦云:“三岁,即三年,非确指,泛指多年。”陈铁镔的《诗经解说》也把“三岁贯女”一句翻译为“多年惯养了你”。大概受了这些名注释家的影响,当今高中、  相似文献   

13.
间隔号     
我是间隔号,我的形状是“·”。凡是把外国人的名字翻译成中文时,就必须利用我——间隔号来把“姓”和“名”隔开,以免“姓”和“名”混淆(xiáo)不清。此外,我还表示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朝代和作者之间的分界;年、月、日之间的分界等。我经常这样用:◎表示外国人或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达·芬奇听从了老师的话,一步步努力,终于成为了了不起的画家。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逝世了。◎表示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但在汉代,这里却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汉书·匈奴传》)的地方,古…  相似文献   

14.
很多·许多·及春蚕和野马———兼谈词和短语的区别及比喻的特点湖南/潘新华初中语文第一册第146页说明表示概数的数词时,把“很多”列为表示概数的数词,这是不恰当的。“很多”是一个由副词“很”修饰形容词“多”而构成的偏正短语,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在同一册语...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中,“七”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数词。该文以《说文解字》对“七”的阐释为出发点,以数词“七”在汉语中的广泛运用为语料,探讨了数词“七”的阳数和阴数性质,揭示了其深蕴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特质,证实了“七”抱阳而负阴的传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正> 这里说“量词重迭之类”,意为所涉及的范围包括量词重迭的两种同形异质现象,以及牵涉到量词的词其他语重迭形式。 今年四月,我修改完了《从名词重迭说到数量词重迭(现代汉语词语重迭新探之一)》。那篇文章,有关数量词重迭部分,涉及宋玉柱同志的《关于数词“一”和量词相结合的重迭问题》(《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6期——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7.
现存于世的《须溪词》计354首,其中含有数量词者约为261首,占总数70%以上。数词在《须溪词》中主要有数名式、数动式、叠加式、习惯式四种组合形式,量词又主要有名量式和动量式两种。数词与量词的组合、数量词与其他词的组合,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在语句与篇章结构以及语意、画面感等方面,极大增强了《须溪词》的审美效果,具有重要的艺术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数词,一般用来表示数目的多少或次序的先后。古诗词中常用数词来表情达意,使诗文更形象,更具体,更有趣味。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一诗中,有“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的佳句。句中用六个对仗的数词,把阔别故乡的怀念之情倾吐殆尽。毛泽东的诗《答友人》中有“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诗句借用四个数词写出了潇湘一带特有的景象,读起来琅琅上口,妙趣横生。古诗词中的数词,大多是虚指,有时候也表确指。我们读时要灵活掌握,不能理解得太死。1.表时间。《木兰诗》中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中的…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六册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课本“思考和练习三”中给出了两种理解,要学生回答哪种理解更好。这两种理解是,第一种:我(苏轼)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第二种: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苏轼)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对这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给出的答案是:“第一种理解较合适。”我认为要准确理解本句,明确是谁“神游故国”,必须抓住两个词,即“故国”和“神游”。先看“故国”。课本注释说:“故国,旧国,这里指旧地。”这里的“故国”“旧地…  相似文献   

20.
数词在汉语语言中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尤其是一、三、四、五、七、八、十、百、千、万等。百、千、万表示多,这是妇孺皆知的。但在古代汉语中三和九常常表示多次或数量多。例如在《诗经》中这种现象就屡见不鲜:“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这里的“三”就是用来泛指时间长久,并非确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伐檀》)此处“三百廛”也是极言禾把数目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