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有的作家“力求一字稳,耐得三宵寒”,有的“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还有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由此可见,好文章是经过反复修改得来的。尤其是写人之文,唯有精心打磨,才能写活人物神采风韵,让笔下的人物闪亮生辉!  相似文献   

2.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见修改对于写作而言有多重要。经过反复修改,细细打磨,多次润色,方能形成一篇珠圆玉润的好文章。如何修改呢?主要应从内容结构、遣词造句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着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下作文修改的这“三部曲”。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好的文章大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得来的。有人曾问过一位作家的写作经验,这位作家回答说:"改、改、改、改、改、改。"有的作家"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有的"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还有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直到把诗文改得"丰而不余一字,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是的,一篇佳作的问世,必定经过作家的千锤百炼、反复揣摩、认真修改。传说,王安石作“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时,其中的“绿”经五次修改才定下来。《火烧云》在入选课本时,编者对原文作了删、  相似文献   

5.
“构思——起草——修改”是一篇文章诞生的三步曲。三者虽然有先后、主次之别,但又有缺一不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构思”犹如文章的胚胎、灵魂或蓝图;“起草”是将无声语言转化成有形载体——文字的过程;而“修改”则是经过反复推敲、精雕细刻,使粗文雏成为一篇好文章的有效途径。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由此可见,“修改”这一环节对于作好文章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好同学》2002,(10)
是鹰,请来《好同学》的天空飞翔。经过四年的磨砺,数千“同学记者”“同学编辑”“同学作家”“同学画家”在《好同学》上,个性“任我行”,用“小小”的一支橼金笔(有的已经成为能在键盘上“键笔”如飞的“网络高手”),张扬个性,彰显才艺,让自己的青春灿烂而夺目……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语第一册教材中选录了唐瞍的《作家要铸炼语言》一,作针对一些作家在创作上忽视语言的现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作家要铸炼语言”的创作观。指出“一个作家如果在语言运用上从来没有苦闷,从来不曾对语言进行过斗争”,他就不会是一个好作家。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改,不达意.”好的文章不是一下子就写好的,而是经过数次至数十次的精雕细刻,推敲琢磨,反复修改才写成的.作家们共同的宝贵经验是:“文章不厌百回改.”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也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些都说明了修改文章的必要性和“文成于改”的道理.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作文,寻求写作的快乐呢?  相似文献   

9.
作文接力棒     
《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在一年的办刊历程中,刊登了许许多多灵性十足的好文章,发现了一大批风格鲜明的“小作家”。他们有的神采飞扬、活泼可爱:有的机灵聪慧、风趣幽默,也有的落落大方、美丽端庄……他们之中有来自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文从改中出。好的文章、优美的语言都是通过作家大量的修改才得来的。在我国古代,曾留下了贾岛“推敲”的典故;而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则留下了不少修改的佳话。《雷雨》从1934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到1978年入选《曹禺选集》,作者曹禺先生就曾对其戏剧语言作了多次的修改。这里想结合高中语文课本所节选的《雷雨》片断中的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1.
有的作家"力求一字稳,耐得三宵寒";有的"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还有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由此可见,好文章是经过反复修改得来的。"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可是,很多同学却忽略这一环节,导致作文"闯红灯",难得高分。那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来修改作文呢?一、检查作文标题有的同学在写全命题作文时,或是喜欢更改文题,或是粗心大意丢弃文题关键字词,这在判分时一般要扣掉5至10分。尤其在写作自由拟题与半命题作文时,拟题一定要准、新、简、巧,否则便难得高分。  相似文献   

12.
现在学生练习写作,往往没有“语言修改”这一重要环节,而许多文章大家对语言的修改却都是极为重视的,正如刘勰所说:“古来文才,异世争驱,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愈是文章写得好的人,愈是爱琢磨语言、打磨语言。  相似文献   

13.
黄秀红 《现代语文》2006,(11):109-109
在教学中,大多数人认为写作是学生的事,修改作是老师的事。殊不知,章的修改是创作的一个必经过程,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是一次性的,任何一部好的作品都必须经过作的反复修改,才能产生。虽然我们不能要求学生象贾岛那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地苦吟,也不能如曹雪芹写《红楼梦》那样”“批阅十载”“字字皆心血”,但学生的作修改也必须是学生创作的一个必经过程,教不能越俎代庖,使学生跳过创作的这一重要环节。相反,指导学生修改作,正是作思维训练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在不少语文课文第一页下面都有一行小字:“本文作者xxx,选作课文时有改动。”如果你仔细翻阅一下,可以发现,除古代作品外:大多数现代文都经过编者的修改,特别是文学作品。笔者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下两册教材进行了统计。在56篇课文中。删改的有38篇。这个比例无疑是很高的。如果将作家的原文和修改后的课文作一番比较,可以发现,有的课文对原文作了很大的压缩和调整,而有的呢,只是在字词句方面修修补补。  相似文献   

15.
尽管现行教材还有待进一步修改,但有些课文在入选之前,教材编者在修改上已经下了不少功夫,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高中六册和中师四册语文课本上的《黑海风暴和天气预报的产生》,就是一篇经过编者认真删改的好文章。要学好语言并不那么容易,要写好文章,在“改”字上还应当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要写出一篇好文章,不仅要注意中心的提炼、材料的选择、语言的运用等,还要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自改作文,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由此可见,能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修改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把”字句要受许多限制,如果不注意这些限制,就容易造成语病。作家孙犁的《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高中《语文》第四册),被课本誉为“好的语言的一次示范”,该文用了许多“把”字句,其中有一句不合语法规范:  相似文献   

18.
连金凤 《甘肃教育》2007,(9S):27-27
一、课内:活动练语言。师生共作文 前苏联作家裴定说:“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但语言失败而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可见语言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作文范围] 修改作文。 [作文提示] 鲁迅说:“文章得失不由天。”这是他从自己创作实践的甘苦中概括出的一句名言。“不由天”,强调主要靠作者的努力。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对自己的文章,非常重视修改,总是不断推敲,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我们初学写文章的就更要重视修改了。俗话说:“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好文章是不厌修改的。  相似文献   

20.
思想品德课上怎样运用启发式呢? 一、讲究语言艺术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要“动之以情”,教师就是靠自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晓之以理”,教师就用语言阐明那些道悠观念,把道理讲得明白易晓。要“导之以行”,教师还是靠语言的点拨,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行为,并与自己不良行为作斗争。为发挥语言的力量,增强教育的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好语言。有的教材语言不适合教学的需要,就得把材料修改一番,不仅使它口语化、儿童化,而且力求生动具体。有了好的教材,还要备讲,讲究表达的艺术。重要的地方,语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