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情感是人的价值观确立的激励机制;是认识发生的动力机制;是行为选择的评价机制。情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因素,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前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人性化、“抒情型”,就必须以人为本,认同人的情感;“虚功实做”,激发人的情感;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带动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作品是“细节的”是“个人的”。对个人情感的探索,对男欢女爱的细述,是她作品中最直白、最重要的主题。其特色有四:其一,婚姻仅仅是女性的“卖身契约”,情感反而退居其次;其二,张爱玲笔下的情爱多是在人性变态与扭曲中表现的;其三,情爱主题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嬗变,充满了现代化气息;其四,情欲在婚姻中得不到满足,溢出婚姻外的情欲才是张爱玲关注的所在。  相似文献   

3.
对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的研究,不能回避对其称谓变迁的探讨。在其称谓从“归化人”到“渡来人”、从“华侨(侨人)”到“大陆移民”不断演变中,“大陆移民”这一称谓最符合史实,该称谓的变迁反映了中日两国研究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的定向历程。  相似文献   

4.
作为“言志”、“载道”工具的文章写作,离不开人的情感活动。可以说,没有人类的情感活动便没有文章。屈原怨而作(离骚),司马迁愤而著(史记),诸葛亮忧而秦(出师表)……这“怨”、“愤”、“忧”便是作者著述的情感原由或要表达的情感。正是因为写作中有了强烈的深沉的情感因素,文章才能感染人、打动人、震撼人、说服人。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尤为强烈;议论文要讲道理,要表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鞭答什么,也离不了情感因素的充分表达。那么,作为文章大家族中特殊分支的…  相似文献   

5.
在人们的交往中,经常听到某某“重感情”、某某“感情用事”的议论。实际上这就是在评价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情感”。何谓情感呢?情感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呢?又怎样利用积极的“情感”去实施正确的行政管理呢?这正是行政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情感在理论界的分类可谓“五花八门”。詹姆士把情感分为“粗糙的”和“细腻的”两类;萨特则以“能动的”与“被动的”尺度为依据,对情感进行分类;肯帕却按照“长期”还是“短期”的性质来划分情感。……但不管怎样分类,理论家们都承认以下几点:①情感是人特有的,是人的…  相似文献   

6.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意思是说写文章的人先有了感情的萌动,才会有文章的形成;“情者文之经”,意思是说文章要贯穿真情,以情感为“经线”联成。纵观中外文学史,凡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文章往往是真情洋溢的文章。没有了真情,就没有创作的原动力;没有了真情,再精彩的人、事、景也难以成文。这是因为情感是人这一生命体的重要特征,人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是以情感作为中介的,都需要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初中英语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之间的关系,认为英语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认知过程“情感”化。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启发学生感受剐人的语言和情感,并从中受到德育教育,最终在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同时,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8.
人本主义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亚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12):90-90,F0003
新课标提出了“完整社会人”的概念,把所有的思想融入学科之中,所以,英语课程也不应该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也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人本主义(humanism)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其学习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价值观;必须信任任何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罗杰斯提出“非指导性教学”。罗杰斯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象心理治疗人员与委托人的关系一样,应当是平等的;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或促进者,而不是指导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热情等学习潜能获得自由提供帮助。“自我实现”是罗杰斯的人格理想和“非指导性教学”追求的长远目标。这一长远目标通过“非指导性教学”实现,使学生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以完善,最终成为人格和自我健全发展、符合时代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9.
人类教育的初始阶段,往往从模仿和记忆开始。东方人如此,在早期的希腊教育中也很盛行。导致“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发生转换的标志性事件是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感觉”和“情感”的重视。“发现学习”与“情境教学”的前提性理念是重视儿童的“感觉经验”以及儿童的“兴趣需要”。培根、夸美纽斯等人提升了“感觉”、“经验”的价值,其教育理想建立在经验论基础之上;而卢梭、裴斯泰罗齐、福禄培尔等人使儿童的“情感”备受关注,他们的教育理想建立在“情感教育”(或“人格教育”)基础之上。20世纪初杜威将“感觉”(杜威将之发展为“经验”、“做中学”、“思雏五步法”)和“情感”(杜威将之发展为“儿童需要”、“儿童中心”)两个主题一起纳入他的“经验教学论”(或称之为“经验课程论”、“体验课程论”)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在党历经挫折、不断开拓中孕育而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中汲取育人的原动力,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引领、情感凝结、精神激发和行为导向方面的功能。在实践中,高校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依托思政课“主渠道”,以历史主动精神“导人”;运用大众传播“主引擎”,以历史主动精神“引人”;构建校园文化环境“主旋律”,以历史主动精神“化人”;夯实社会实践“主场地”,以历史主动精神“塑人”。  相似文献   

11.
“言愁”本是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的习得情结,而宋词作为一代文学典范,因其固有的女性气质更加多愁善感。其愁的主要内容有思乡之切、国恨家仇、报国无门、强说之愁、离愁别绪、爱情不幸。许多言“愁”名句也是深入人心,流传千古。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愁情现象不仅与词家对自身命运、时代变迁、社会历史的感悟有关,也与宋代固有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范型相连。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诗歌创作史上,有许许多多忧心农事、关注农民的悯农之作。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们用写实的笔法来反映农夫所遭受的徭役、赋税、天灾、兵祸之苦,并将自己对他们的哀悯、同情与赞许等诸多情感寄寓其中。到中晚唐时,写作悯农题材的诗歌越来越多,诗人从多个角度反映社会问题,关注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宋代著名的女作家李清照是一个既工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又精通音律、金石等的“全才”人物。历来人们评价她,往往只重视她的词作,而忽视了她的诗歌创作。实际上,李清照在词作中表现出的只是她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在诗歌中,我们则可以看到她性格的另一方面英雄气质和爱国激情。诗中表现出的进步的思想,宽广的胸襟,超人的见识无愧“巾帼不让须眉”。  相似文献   

14.
诗歌的情感性最为突出,但是乾隆诗坛却出现了“抑情“与“尊情“两种区别明显的审美价值取向.“抑情“的主要代表是沈德潜和翁方纲,其主要局限是:在“抑情“观念影响下的诗人和诗作,无论是情感的真挚还是思想的深度,都流于平庸显浅;而且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庸俗士风甚至庸俗文学思想的支持;更为可惜的是,中国诗坛可能因此而埋没了众多名家.“尊情“的主要代表是袁枚和黄仲则,其主要价值是:在文化高压下依然敢于大张“情之旗帜“,秉持进步的人性论,倡导并实践了自然人性和真情的抒发;诗作明显具有了近代民主思想的端倪;真正张扬了诗歌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女性审美与李清照词的情感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于两宋之交的女性作家李清照,以其词作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词家辈出的宋代词坛独树一帜,“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清照词一方面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又镌刻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尤其是“女性”这一典型的审美性别角色,直接决定了李清照词情感取向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元代蒙古族诗人的汉文诗歌不仅在蒙古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学界较为系统地对元代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歌的考证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人从多个理论角度认识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作、蒙汉诗歌关系,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点与见解,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相继涌现,使得蒙古族诗人及其作品、蒙汉诗歌关系的研究展示出新的面貌,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业已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7.
论唐诗的酒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期,由于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饮酒便成为唐代特殊的文化现象,酒文化格外繁盛。在酒文化的氛围里,诗人们在他们的诗作中着力表现唐代的酒文化,着力表现自己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性。酒文化促进文学的发展,诗歌又反过来表现酒文化,诗人也在创作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酒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后,思念故乡,便筑台登高遥望中原方向,后人称为李陵"望乡台"。李陵台位于元上都附近,是承载元代多民族诗人复杂情感的载体。元代诗人借咏李陵台,表现李陵的乡关之思,表达自己对汉朝统治者刻薄寡恩的批判,以及对李陵、司马迁遭遇的同情,也表现诗人对民族气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天才诗人的造就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贬谪,这不幸的逆境造就了一代代的天才诗人。从先秦到明清的两千多年,一系列有成就的诗人,无不是因贬谪而创作了水平卓绝的贬谪诗,从而奠定了他们在诗坛的地位。屈原因"放逐"而著《离骚》,以香草美人比喻象征,开拓了我国诗歌创作寄情言志的传统;号称唐代"三大诗人"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韩愈,宋代的苏轼以及很多朝代的诗人,他们在逆境中创作的贬谪诗,堪称他们的代表作。贬谪诗写的是个人之遭遇,抒发的却是人间之真情;在艺术上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20.
在魏晋时期的诗文中,时间成了情感抒发的一个重要题旨,两者的紧密关联构成了诗人体验现实存在的感性形式。而诗人文论家在讨论“物感”时多从四时(时间)着眼,因此,这里所“感”的实际上是事物的变化,也就是时间。诗学中的“物感”说不仅仅是诗文创作的源泉论,它的成熟可以归因于时间意识的高度自觉,着眼于时间体验的情感化。或者说,魏晋时期的时间迁逝感是“物感”说得以确立发展的一个动力性因素,同时也是其所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