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悦  褚湛  崔炜 《科教文汇》2007,(9X):59-59
国家在贫困农村中小学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以后,各地中小学生因贫困辍学的现象基本消除,义务教育巩固率明显提高。笔者通过在河北省乐亭县调查研究,发现优惠政策的推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基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差异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农村的贫困人口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为了应对民族地区农村在转型期贫困现象及其贫困人口的新变化,以贫困及贫困人口的认识为逻辑起点,本文在恩施州个案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理性分析认为西部民族地区转型期的农村贫困可划分为"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发展型贫困"三种基本类型,从而为民族地区转型农村的扶贫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日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难点之一.本文拟从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及能力竞争等几个方面出发,对造成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进行剖析,同时,就如何引导心理贫困生"脱贫"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水贫困和经济贫困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才志  陈琳  赵良仕  邹玮 《资源科学》2013,35(10):1991-2002
构建适于中国农村的水贫困与经济贫困评价体系,经过主客观综合权重法赋权后,对1995-2011年间31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地区的水贫困与经济贫困水平进行评价.通过非线性回归拟合,验证了31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水贫困与经济贫困之间存在共生关系.通过构建农村水贫困与农村经济贫困的耦合度模型,测算出两者的历年耦合程度;在此基础上,分4个时间阶段观察与分析17年间农村水贫困和农村经济贫困时空耦合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各阶段水贫困与经济贫困处于极度耦合的农村地区占一半以上;呈极度耦合的农村地区在增加,低度耦合的地区数在减少;各地区的耦合状态波动幅度和波动趋势多样性显著.据此,提出治理农村经济贫困和水贫困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三农”问题均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么我们应该同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农村"新文化"、"先进文化".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时代特点提出了农村"新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建设农村"新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点.农村教育是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源动力,在大力发展"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教育必将大有所为.  相似文献   

7.
姜佳家 《科教文汇》2012,(14):205-206
贫困问题始终是困扰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消除贫困是人类几千年来的梦想。贫困不仅表现在贫困地区低收入和低生活水平,还表现在贫困地区社会文化的全面落后状态。本论文探讨民族地区贫困农村的成因以及反贫困策略,通过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以及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旨在改善民族地区贫困农村的落后状态,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民"看病难、看病责"已经成为影响其身体健康和致贫、返贫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则有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的缺失以及经费投入不足、医药过度涨价和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多个方面.构建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体,以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民家庭合同保健制度为补充的"四位一体"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9.
刘欢 《软科学》2017,(5):11-15
以精准识别为导向,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转变的视角对我国农村脱贫进行新探析.通过构造洛伦茨曲线法,求出基尼系数和社会财富指数值,研究发现在农村贫困地区扶贫过程中存在绝对贫困线不能完全覆盖贫困者,建立相对贫困线有利于在贫困新形势下精准识别贫困户;通过建立精准识别机制,可以有效遏制扶贫资源分配中精英捕获的瓶颈;针对忽视最贫困等问题提出精准帮扶的对策,以社会救助和社会保护等保障性扶贫政策为主,提高其抵御贫困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白帆  林燕  胡棋智 《软科学》2011,25(7):81-86
通过多变量Prob it模型考察了我国农村贫困在两期之间的状态依赖性,同时分析了决定我国农村居民当期免于贫困的因素,研究发现:(1)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的反贫困效果最好;(2)从贫困的状态依赖性来看,我国农村低收入者没有陷入明显的持续贫困,收入流动性较强;(3)农村女性收入状况逐年改善,婚姻状况有利于缓解贫困,国家公务员或者企业经理,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性质的员工陷入贫困的概率更低,东部地区居民容易免于贫困;(4)改革开放的制度变迁给农村居民带来收入变动的机遇,同时也增加了他们收入的不稳定性;(5)回归结果对低收入门槛的定义比较敏感,有必要在收入分布的"绝对贫困"区域上方再划定一个"基本贫困"区域。  相似文献   

11.
贫困问题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农村贫困问题尤为突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引起了高度关注。以国际贫困本质为基础,比较分析国际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农村教育、金融等减贫成效与实现路径,对我国农村减贫提供借鉴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荣峰 《科教文汇》2010,(16):174-174
社会转型期,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处理好来自农村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木桶理论认为,决定水桶装载水量多少不是看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但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消防工作之中正是由于基层落实措施不到位这块"短概",造成火灾形势的依然严峻,火灾多发局面未能得到更本性改变,本文分析、研判农村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存在,探讨农村消防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贫困地区儿童上学困难、辍学率较高、城乡教育差距和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困扰着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乱收费已经成为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国家推行"一费制"的收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小学乱收费,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从源头找出教育乱收费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并逐步对"一费制"加以完善,出台相应的措施,使"一费制"真正起到遏制义务教育乱收费的作用,促进义务教育收费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我国仍有超过7 000万的贫困人口,且区域分布广、贫困程度深。促进贫困地区的转型发展、贫困群体的生计改善,直接关系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文章基于我国基本地理国情,深入探讨农村贫困问题的地域生成机制,梳理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提出加快精准脱贫的可持续途径。研究认为,我国农村贫困发生机制和减贫的基本模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十三五"期间,精准扶贫应着眼于区域转型发展过程来着力破解贫困问题;需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的区域政策体系、产业政策体系、土地政策体系,着力建立和完善以区域发展助推贫困农户脱贫解困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路是农村最根本的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是优化路网结构、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执政为民、建立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体现和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水贫困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构建我国农村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水贫困指数模型(WPI)、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系数模型,对我国2000年至2009年31个省份农村地区水贫困测度及各省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系数进行计算,结果基本显示了我国农村地区近年来水贫困程度分布范围及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程度.运用水贫困与城市化、工业化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各省份水贫困与城市化、工业化的协调关系进行研究,并基于测算的协调度结果对我国农村水贫困与城市化及工业化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缓解农村水贫困、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平 《中国科技信息》2007,(13):169-170
贫困问题,尤其是农村的贫困问题一直都是阻碍我国经济进一步腾飞的关键问题。要想消除农村贫困,有效的措施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开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试点探索,但尚不具备推广性、规范性。要想构建起我国规范的、稳定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贫困人口选择不同的农村低保方式,而选择的原则理应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相似文献   

20.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在对贫困生进行生活上关心和经济上资助的同时,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值得我们分析研究并寻求对策.本文首先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其次剖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成因,最后提出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