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议创新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为特征,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已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可。本文将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创新教育进行对比分析,着重论述了创新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旨在呼唤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创新教育得到普及,为国家培养大批的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的学习模式,与研究型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中的学习模式绝对不同,也不能相同,它具有岗位性、实用性、拓展性和针对性的特征。创新高职教育的学习模式,是高质量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客观要求,其价值意义非同一般。本文从涵义、内容、特征以及价值视阈四个方面论述了高职教育学习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高职教育"学习模式"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的学习模式,与研究型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中的学习模式绝对不同,也不能相同,它具有岗位性、实用性、拓展性和针对性的特征。创新高职教育的学习模式,是高质量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客观要求,其价值意义非同一般。本文从涵义、内容、特征以及价值视阈四个方面论述了高职教育学习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高师英语专业创新教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的棱心是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高师英语专业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英语教师和复合型英语人才,其重点在于建立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在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白主性学习,以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指导、完善创新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美国博物馆学校是公立学校迎接时代发展与挑战,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支持学校教育以及促进教育机会平等而进行办学创新的结果。美国博物馆学校在育人模式、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模式以及课程模式五方面进行了创新,推进了无边界的育人模式、开启了馆校合作的办学模式、创新了博物馆学习模式,以及以展览创建为核心的课程模式,但在可持续发展、博物馆学校模式的推广、馆校合作关系的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项目实践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互动的教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深入分析了高校本科教育中传统的被动教育模式的弊端 ,提出和论证了项目实践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互动的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7.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2015年9月举行的第十四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以"技术、学习、教育创新:教育技术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针对"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变革、有效学习、技术支持下的创新学习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相关观点可供该领域的研究者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个性化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难题。近些年来,Web2.0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互联网格局,同时也给教育方式和手段带来了变革。本文在分析个性化学习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师范院校公共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研究,介绍如何利用Web2.0环境建构个性化学习创新模式,以及在该模式下对学习路径、学习资源、学习支持、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具体设计与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论网络信息时代的大学学习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1世纪,各种信息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的教育模式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并且对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大学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创新两个层面系统研究了网络信息时代的大学学习创新,从网络信息时代的大学学习创新体系的角度阐述分析了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特点的大学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创新的内涵、特点与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数字化教育面临信息系统维护、数据与资源共享、科学管理与决策、技术与教学深层次整合等方面的诸多瓶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泛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泛在学习、智慧教学、智能管控和基于数据的科学评价成为数字化教育转型的风向标。我国数字化教育的发展路径包括:升级改造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环境;创新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教育发展;建设国家级数字化教育云服务平台;创新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内容与模式;建设、汇聚海量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育管理与运行机制,政产学研用五方联合。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具有个性化、协同性、资源丰富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网络与教育的结合创造的新的学习环境,将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教育"为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本文以"互联网+教育"为视角,分析了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模式的主要特征,即学习模式的移动性、智能性和多元性,剖析了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即"互联网+"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不足、理念与实践的行动不利、方式和方法的融合不够、载体和平台的构建不强,并从转变思想教学认识、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搭建网络教学平台、革新教学评价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了高职英语教学变革与创新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问题。本主要对创新教育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并分析了信息化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通派教育"经由模式,是在不古、朴质、品位、灵动、多层面、多类别的创新践行中建构起来的,它以样本引领、凸显传承为流派,经类比、演绎、定型、用模为核心,具有通派本土精神。"通派教育"视质量、效益为教育之魂,把关注学生学习作为教育之根本追求,呈现出一种独有的"南通教育现象"。事实上,建构通派教育模式关键在于运用,其特质就是不断深化课改理念。模式作为简约化运行方式,它不仅是一种标准样式,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体制和机制上有所创新,所以我们在建模实践方略上特别注意这样三个问题:1.在借鉴国内外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科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15.
第十九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聚焦新时代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主题,站在智能时代和民族复兴的高度,从新时代教育技术研究的新热点、聚焦点、新趋势、新建设等角度,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与挑战、疫情与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未来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技术学科与专业建设、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创新的理论与方法等主题,在跨学科的观点碰撞中廓清了人工智能教育与未来学校的价值与方向,在直面突出问题与危机转换思维中阐释了在线教育教师的角色优势,在综合人文与自然科学的方法中拓展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创新路径,在历史与比较的视野下增强了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道路自信,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专业特点,彰显了教育技术学引领与促进教育创新的学科特色,展示了新时代教育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自己的艺术教育实际,从创新艺术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和延伸、丰富课外艺术教育形式三个方面对拓宽艺术教育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验证,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与基础教育阶段、本科教育阶段相比,创新教育是研究生培养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到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转变,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并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理论创新与科技创新。从史学动态教学入手引导研究生实施“创新型研究性学习”,是该文对上述理念的追求与尝试。  相似文献   

18.
社区教育移动学习模式赋予了学员更大的学习空间与自由度,也有利于推动资源共享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目前该模式的开发面临的障碍包括相关社区教育机构各自为政、"社区学习共同体"数量极少、缺乏激励机制和特色化资源等等。为实现社区教育移动学习模式的开发创新,相关教育机构需要协同攻坚,建设移动学习圈,创设学分银行,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特色与教师特长开发微型化、特色化资源以满足学员的差异化需求。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技术》2017,(6):51-56
文章从分析密涅瓦大学的环境创新、目标创新、课程创新、教学创新四个方面入手,发现为了世界培养睿智之才,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密涅瓦大学发明了全球游学制,并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相互呼应的教育模式,有效地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语言文字世界的学习、真实世界的学习与虚拟现实世界的学习融为一体,开创了全球文化沉浸式的大学发展新模式。该模式为当前我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进行"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为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本文分析了传统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指出了传统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学习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措施,为素质教育的开展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