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调查分析了榆林窟第3窟山水风景中所描绘的亭、草堂、园石.1.调查了古典文学作品中与亭、草堂、园石相关联的作品,分析其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作用.2.通过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调查,分析亭、草堂和园石在唐宋以来文人园林或别墅中的作用.3.通过对唐宋时代绘画作品的调查,可知对亭、草堂、园石的描绘已成为山水画中流行的点景.基于这些调查分析指出亭、草堂、园石正是充满了文人意识的一种符号,壁画中这些符号反映出中国传统的文人思想.  相似文献   

2.
中国园林可分皇家与私家两类,最早的,据文献记载公元前的商称之为“囿”,内筑高台以观天敬神;汉有上林苑,唐有禁苑,都在长安附近,多为皇家狞猎、游赏及宴饮之所。现存的北方皇家园林以雄奇见长。私京园林,也称文人园林,唐宋两朝是滥觞,明清两代是高潮,现存名园大多散见于江南,以秀美著称。  相似文献   

3.
“梨花”“海棠”式的畸恋现象在唐宋诗词作品中屡见不鲜。其中以白居易、杜牧、张先、欧阳修四人的诗词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唐宋文人的暮年情怀,构成文学史上的一道奇观。在唐宋文人暮年畸恋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原因,而最重要的则是唐宋文人忧惧衰老、对生命价值认定的焦虑和男权对女性容颜与身体的裁夺与控制。  相似文献   

4.
张海沙 《广东教育》2004,(11):54-55
一个时代主导性的人格追求及人格范式由诸多因素组成,而从不同时代文人不同的读书嗜好中可见出文人不同的理想人格,而且读书对理想人格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唐人喜好《文选》,宋人嗜读《汉书》,唐宋文人在读书方面所表现的个人爱好的差异,彰显出唐宋两代文人不同的文化心理,造成了唐宋两代文风的异趣,从根本上而言,它表现出唐宋文人不同的人格追求.尝试论之。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人与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园林是文人进身之前习业的场地和诞生预备官员的摇篮;园林是文人的藏书地和治学所;园林是文人修身养性的乐土和安顿性灵的秘室;园林是文人雅聚的场所和唱吟的园地.  相似文献   

6.
作为唐宋诗文中常之吟咏意象的嫦娥,唐宋文人由最初对其窃药奔月、得仙不死的本事之咏,扩展为对其拥有仙方、掌管仙篆的仙品之咏,进而又通过凡俗化、人情化的改造和重塑.使嫦娥呈现出热烈而多情的女仙面貌,完成了对嫦娥的形象之咏.嫦娥意象在唐宋文人笔端由仙而凡的展演轨迹,正可视作世俗生活中文人多彩的内心世界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李小奇的专著《文心见园:唐宋园林散文研究》是中国古代园林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著者把园林文学研究从宏观鸟瞰推向微观深耕,从整体性研究转向专题研究,在此领域内具有开拓性意义。著中对唐宋园林散文文献作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和辑目,对于园林文学研究乃至整个园林研究,都是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成果。  相似文献   

8.
李子孝 《教师》2012,(10):119-120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当你注目唐诗宋词这两座高峰上时,"贬谪"一词会时时跃入你的眼帘。可以说,唐宋文学史就是文人的贬谪史。如果你列出此期文人的遭贬名单,肯定会使你触目惊心,也会使你在无限痛惜之余陷入深思中。由于他们的个性不同,所处环境不同,被贬后的遭遇也就各不相同。唐宋贬谪文学记录了唐宋文人的贬谪史,唐宋文学的全面繁荣同样离不开唐宋贬谪文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风格明显,经过唐代文人园林发展,宋代文人园林达到了新的高度。园林的风格是由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园林又是一门艺术,她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当代人甚至可以从园林中看出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宋代园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即是文人园林。文人园林是宋人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作为唐宋诗文中常见之吟咏意象的嫦娥,唐宋文人由最初对其窃药奔月、得仙不死的本事之咏,扩展为对其拥有仙方、掌管仙策的仙品之咏,进而又通过凡俗化、人情化的改遣和重塑,使嫦娥呈现出热烈而多情的女仙面貌,完成了对嫦娥的形象之咏。嫦娥意象在唐宋文人笔端由仙而凡的展演轨迹,正可视作世俗生活中文人多彩的内心世界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歌妓与唐宋词关系密切。歌妓不只是接受者,更是传播者。柳永词“天下咏之”,除了其俗白易懂、情真动人外,歌妓的传播功不可没。歌妓作为第一传播者可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2.
诗学汉魏六朝的王阉运,和取法唐宋的同光派诗人交往密切,他们共同创造了晚清诗歌的繁荣;同时诗学观的差异又使晚清的诗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他们的相同点是厚植学养以摹仿古人,不同点是取法汉魏六朝还是唐宋诸贤。  相似文献   

13.
唐代社会饮茶风气盛行,禅宗僧人在其中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唐宋时期寺院的饮茶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交际式的"茶筵";二是礼仪式的"茶会"。茶筵起于唐,由文人茶宴转化而来,形式较为自由;茶会盛于宋以后,模仿世俗社会的礼制,有严格的礼仪要求。唐宋时期寺院"茶筵"、"茶会"和"茶汤礼"的沿革演变,反映出唐宋禅宗的世俗化转变已由思想文化而深入到制度文化的层面。  相似文献   

14.
从唐宋古文运动到明代秦汉派、唐宋派,清代桐城派,中国古代散文的古典主义传统特别强大。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儒学独尊的结果,是孔子开创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古典主义文化大传统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黄昇生平考     
《花庵词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与《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的合称)是今存宋代规模最大的词集,也是我国最早有评点的词选。文章通过对编选者黄界的词作和交游的分析,梳理他的生平,探讨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得到表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饮酒疏狂,对此,宋代词人在行为处事上都存在着隐性接受。唐宋词中"酒"的意象往往不是孤立出现,而是伴随着以疏狂为代表的文人化情感与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7.
唐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商品性农业生产迅速崛起,其中茶业成为这一新兴产业中发展最快、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在唐代,从事茶业生产的主要是各种类型的茶园。这些茶园按照资产占有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官属茶园、私人地主茶园、寺院茶园和小农茶园几种类型。本文对唐代江南茶园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分析茶叶生产者的生产情况及其与市场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明清民国时期,济宁城市园林绿地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蜕变过程。明代园林数量大约有33处,清代中期增至56处之多,清末民初衰减至10余处。以园林发展最为繁盛的清代中期为例,济宁大多数园林占据了优越的地理区位,布局形式为点状布局,同时在局部区域存在一定的集聚趋势,呈现出局部组群式分布的特色。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济宁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对城市发展有明显的景观意义和生态意义,对今天济宁的城市生态规划亦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初盛唐山水赋创作是繁荣的。初唐山水赋分为两派,一是承南朝余绪,赋写园林中的小山小池,仍沉浸于“园林幸足”的情趣中;一是开始走出宫廷,步入山林,尽享大自然的原生山水,开盛唐山水赋先河。盛唐山水赋家超越园林,足涉黄河,身登五岳,踪迹遍布大江南北,山水赋体式多样,题材丰富,形神兼备,意境多重,一派盛唐气象。  相似文献   

20.
南诏大理国是隶属于唐宋王朝的地方民族政权,其政治思想当然应该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和法的理论、政治哲学问题、治国的方略和政策、伦理道德问题、道教佛教与政权的关系、儒学和政治生活的关联等,是南诏大理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