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关于读书,旧社会有这么一句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很显然,说这句话的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得到金钱和美女。这与革命者的读书目的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书能给人以知识和力量;书会开阔你的视野,叫你变得聪明起来,这却是真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早已被扔到爪哇国了。书讯成了书迷们的福音;书刊成了人们劳动工作、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国庆前夕,在这金风飘香的季节我们采访了编  相似文献   

2.
有史以来,人们常把读书看作是一种特殊活动,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读小学时,因淘气不爱读书,触发老师一番感慨说: 小人不知书中有黄金,若知书中有黄金,点灯费蜡也甘心。”这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论调,不足为训。绝大多数人,读书不一定为钱、为官、为美女、为有惊世之作,惊人之举。古人云:“读书旨在明其道”。读其书,能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收获。那么,如何“明其道”?首先必须读好书,不读坏书。记得一位名人说,一部好书,能教给你如何做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青年人,世界观尚未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意义已毋庸置疑。以往,在新疆农牧民眼里,读书是件高雅的事,也是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读书难、看报难"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接受先进文化的屏障。  相似文献   

4.
“金屋”还是陷阱──吴胜利非法出版案纪实曹庆安编辑手记:中国古训日:书中自有黄金屋。一位哲人曰:书,犹药也,读之可以医愚。然而,假药伤人害命,劣书则污染人的心8!非法出版劣书者目的在于获取金钱。但无论是劣书还是金钱,构筑的不是“金屋”,而是陷阶!吴胜...  相似文献   

5.
读书     
《军事记者》2009,(4):62-62
读书.当然必须是读好书.读能够滋养性灵、陶,钊青怀的好书,从中体味足不出户而神游天下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古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常读书的人性灵有赖于书卷的滋长。正所谓“书能香我不须花”,而后达到人书交融、书中有人、人亦是书的境界。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书放成了旧书.然而书这种物件与其他的不同,它会日久弥香,带着一种沉淀的意味,每次与它接触都会从心底涌起一种融融的温馨,似是故人来。  相似文献   

6.
“书到用时方恨少”。感触颇深。我想书到用时方恨少,对每个编辑大慨都是如此,都会有一些个人的真情实感。读书是快乐,读书是幸福,惟有读书滋味最长。本刊今年第五期卷首语叫“人的最大幸福是读书”;杨绛有篇文章题目就叫“没有书不好过日子”,她把读书和过日子等同起来;我也赞赏这句话:“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相似文献   

7.
说起读书,很容易想起“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两句话,似乎专制时代的读书人,都是为着世俗的功利目的才拿起书本的,十载寒窗,磨穿铁砚,只是为了有朝一日一举成名天下知,从此青云直上,显祖耀宗,封妻荫子。用现在的话来说,读书是手段,是智力投资,甚至是风险很大的赌博,因为读赢了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我就有以读书为乐事的癖好。有些好书看了还想看,因此,我很少到图书馆去借书,宁可忍痛割爱,从口袋里摸出钱买书看。时间一晃十余年过去了,我房内也就多了两架书。大约多看了几本书,又有写作兴趣,在目前书价上涨较大的情况下,不大可能像以前那样多买书了。但书还是要读的,书还是要买的。过去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黄金屋”对我来说是高不可攀,但是否“书中自有泥垟房”呢?  相似文献   

9.
凡读过几天书.识得几个字的人.一辈子后、少不了同书打交道。小时候上学.是叫卖书专业户”.自然以书为伴;以后长大了.从学校走向社会.读书便成了”业余”.还是离不开书。至于“仕”途上有了进步.事业上有了成就.社会上有了声誉.更是得了书的益处.靠书帮了忙。所以.读书便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分离不得.舍弃不得。由此看来,古人发出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亡书久似失良朋”的感叹,实在是绝妙的高论。读书犹如种田,光普还不够。还要巧,苦与巧并用,才会有收获。于是.便有了读书之道,有了读书的学问。除了那些…  相似文献   

10.
“读书”─—报纸的机关新园地王治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今世界,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已众所周知。我国自改革以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书的价值,读书的真谛,有了进一步的体验。读书,人们自古呼唤着它,但都没有今朝今世呼唤得如此响亮高吭...  相似文献   

11.
寂寞读书人     
我以为,人应当活得丰富些,而读书是令人充实并自信地生活的方法之一。钱钟书先生提倡:闭上眼睛,用心而不是用眼睛来审视一下人生。读书就是最重要的审视人生。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的价值显而易见。孟子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的地位可见一斑.古往今来,读书成就了无数名人大家。  相似文献   

12.
古人论文,非常注重立意。所谓立愈,即立定题旨,也即确立文章所自集中表现的思想、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主题。 立意,在文章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的话,那么.立意便是文章的“灵魂”了。一个人要只有骨肉、四肢发达,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那岂不成了一个毫无智能的“躯壳”!一箱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效果的好坏,其决定因索和衍量的关性,主要取决于立意。 “立意”既然如此重要,所以古人一向主张“意在笔先”,这样写起来才能心有“主…  相似文献   

13.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项羽这种英雄人物。当然不喜欢读书。刘邦也不喜欢读书。甚至也不喜欢读书人。不过刘邦会用读书人,项羽有范增而不会用,汉胜楚败。这也是一个原因。苏轼这两句诗倒也不尽是戏言.因为一个人把书读认真了。就忍不住要说真话。而说真话常有严重的后果。这一点。坐牢贬官的苏轼当然深有体会。而在“文革”时期的中国大陆.一个人甚至不必舞文弄墨说什么真话.就凭他读过几本书的“成分”。已经忧患无穷了。  相似文献   

14.
美女江西造     
今年中国出现的美女特别多。在海南三亚刚结束的“世界小姐”大赛。更是汇聚了来自全世界的美貌女子。仿佛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成为美女亮相的大舞台。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江西,这个身处内地的昔日革命根据地.至今仍在为摆脱贫困而奋斗的农业大省,竟出人意料地在这一系列以时尚和先锋标榜的美女风暴中,占据了显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炙烤心灵     
本期主题似乎有些“俗”,第一主题讲金钱,第二主题冲“美女”,但这两个主题似乎不管你是俗或雅,都必须面对。  相似文献   

16.
一位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告诉我.先前调查“国民读书习惯”时.那些对“去年你读过几乖书”作了尴尬回答的人.给的理南,一般都是“忙不过来”.“没有时间”。但是前两年出现了一个薪的答复.大多是年龄不大的人给的:“我一看书就头晕。”为了健康而不读书,理由十足。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就得读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书读得越多,文章也写得越好。试想,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又不愿读书求知识,他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我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入伍后,看到新闻干事写文章不费吹灰之力,而我一篇篇稿子投出去,几乎都“泥牛入海”,是何原因?知识贫乏世。我决心读书。几年来,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历史的,还有散文集、杂文集、写作知识书籍等。愈是读书,愈感到自己的不足,愈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我边读书边积累资料,案头的资料越…  相似文献   

18.
“自我培养”是指通讯员根据工作需要,在实残中加强自身政治修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通讯员如何进行“自我培养”呢?我认为.关键就是“勤学、苦练、多思、敬业”。 勤学。新闻工作无论写作或采访都需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古人云:“学问勤中得”。在学业上,古人都把“勤”字放在首位。作为通讯员则更要勤于“学”。新闻工作要求通讯员必须是个杂家。这就要求通讯员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钻研新闻业务,学习中关键在“看”、“听、“书”三方面下功夫。 苦练。文字表达能力是衡量一个通讯员业务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新闻工作者最重…  相似文献   

19.
所谓导语,古人称之为“起笔”,即指从哪儿下笔,从什么问题写起。我国古代一些笔走龙蛇、妙手著华章的文学大师们都很重视文章的开头,他们有很多经验之谈,现摘录一些供大家共赏。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指出:“立片言以  相似文献   

20.
“连字带空白一起读”。这是我国大学者金克木晚年的读书方法。他说:“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因之“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金克木这种读书方法,实际上是把书放在社会大环境下去读,读书和读社会上的大和事物结合起来。这种连字带空白一起读的方法,使许多大学者有着警世骇俗的发现。例如大文豪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写了两个字‘吃人’”!从“空白”处和“字缝”中看出问题的本质,这才是把读书和读人、读物结合起来,发现前人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